我記憶中的七八十年代……
燒 餚
有一種美吃叫燒餚,是82年分田單幹前的事,那時吃的是粗糧鹹菜田裡幹活就餓,於是就引用燒莊稼來沖飢。
那個年代 窩頭鹹菜
田間勞作 消化及快
中途稍歇 機會到來
隊長帶頭 自由分派
溝坡挖洞 撿些木柴
玉米大豆 熏烤起來
香味撲鼻 口水難耐
烤熱即食 唇齒灰蓋
相互對視 笑逐顏開
咕嚕子匠
有一種手藝人叫鋦匠,在昌邑民間叫咕嚕子匠。可惜隨著經濟的發展,金屬容器開始流行,至八十年代這個行業便消失在了街巷中……
鋦盆鋦碗鋦大缸,鋦滴灌子不漏湯。
一根扁擔兩條腿,四季拉鄉活很忙。
一個鋦子三分錢,不滲水後才打賞。
八十年代始富裕,泥瓦器具退市場。
老匠手藝無人傳,畫個記憶備人忘。
失傳的手藝編蓋墊(鍋蓋子)
那時家窮沒有錢,做飯要用席蓋墊。
俺村都有這手藝,白天出工晚上編。
男女老少齊動手,刮皮劈開掛大攛。
鏟去瓢子成遍皮,協同勞作亦不亂。
編製一冬掙百八,額外開支過好年。
村子裡的小腳老人
總忘不了兒時村子裡步履蹣跚的小腳老人們,她們才是遵從三從四德的典範,更是最賢惠的母親。她們沒有吃過一頓好飯,沒有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敬養老人,善待子孫,勤儉把持著簡樸的家。至今我腦海里依舊深刻的印著她們的影子,僅以此作以表敬仰。
自修門樓
你建門樓俺也有,棍棒茅草來將就。
門前有槐即風水,還有葫蘆爬牆頭。
庭院只需人勤奮,未來誰盛自在修。
農家土圈肥
農家傳統建大欄,養豬積肥來種田。
一年出肥三大圈,都是人工用肩擔。
一天肩抬七立方,重量高達七噸半。
那時人們能出力,光著膀子拚命干。
如今迎來現代化,都是機器田間轉。
農家拍屋
那個年代屋不高,沒有條件僅溫飽。
鄉下瓦房很罕見,碎石泥土麥秸草。
人人都是泥瓦匠,一家拍屋四鄰到。
打搧子
生產隊里打搧子,是麥收前的突擊工作,搧子是用來保護麥秸草垛的。
麥收前夕重頭戲,發動社員打搧子。
技術含量隨不高,打齊也並不容易。
現今收麥全機械,脫出秸桿回田地。
此般營生再難尋,畫個場景憶往昔。


TAG:昌邑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