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亭:飛檐翹角,空凌秀麗

中國古亭:飛檐翹角,空凌秀麗

園林中的古亭及長廊 羅哲文繪

在中華大地上,不管是在平原、山間、水際,不管是在城市或鄉鎮、農村,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形狀、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古代建築。它們有亭、台、樓、閣、齋、堂、軒、館、廊、廡、門、殿等名稱,都是根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位置而修建的,可說形式多樣,豐富多彩。以那優美的身影點綴祖國的錦繡山河,使之更加絢麗嬌嬈。它們是中華民族古代優秀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亭子,是這許許多多古建築類型中形式最為多樣、造型最富變化、分布最為廣泛、風格最為靈活的一種。可以說大小隨宜、隨處都可修建。它們或據山岡,或藏幽谷,或臨絕壁,或跨長虹(橋上),有的還伸入到江、河、湖、海的碧波驚濤之間。在宮殿、壇廟、寺觀、宅第、園林等建築群中,亭子常常是不可缺少的建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亭的歷史和用途

現在一般人們認為亭子不過是在風景名勝地點或是園林之間點綴性的小型建築而已。其實不然,亭子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各種不同的功能。

亭,這個字,據古書上解釋說:亭者,停也,就是停止的意思,也就是供人們停步休息之用的建築。根據建築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推斷,在原始社會的後期,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已經有亭出現了。相傳夏代即有啟筮亭。《周禮》上記載三十里有「宿」。宿這個字就是停止的意思。當人們走了三十里之後,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或是歇宿。可見宿這種建築與亭是一樣的用途,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倉亭燧遺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家交往的頻繁,差旅、使者往來增多,亭這種建築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因而在諸侯國家之間的來往大道上,都修建了許多亭的建築,以供商旅、使者往來休息住宿之用。又由於諸侯國家相互爭霸,戰爭不斷,為了軍事上的傳遞命令、通報軍情等需要,亭這種建築又被當作軍事工程來修建,起著特殊的作用,後來成了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亭,又稱「亭障」、「列亭」、「亭候」、「亭燧」等。如《戰國策·魏》上記載:「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參列,粟糧漕庾,不下十萬。」「障」這個字為阻攔、阻隔的意思。所稱的築城壘以為障,就是指當時諸侯國家在自己領地上修築的邊防工事長城。亭候,就是在邊境上或要道上伺候瞭望敵情的哨所,也稱之為「候望」。亭還和報警的烽燧(烽火台)相結合,稱之為「亭燧」。這種亭障、亭候、亭燧的軍事防禦、通訊建築,自秦、漢以後雖然名稱改變,稱作了烽台、煙墩、墩堡、墩台等,但它們這一功能仍然未改,相傳了兩千多年。

亭還有傳遞文書郵件和旅行住宿的功能,是我國郵政、旅館的先源。古時有一種「亭傳」,也稱作驛站、驛亭,是為掌管文書投遞、轉運物資和提供來往官員商旅歇宿之所。這種亭傳驛站之制相傳了兩千多年,到清朝末期設立了郵傳部之後才被廢止了。

亭,還曾經是一種下層政權機構的形式。《漢書》上記載:「縣道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漢高祖劉邦就曾經當過這種最基層的小官「泗水亭長」。

由於亭這種建築具有停止、休息的用途,所以在作為遊樂、觀賞的園林和名勝之中更是不可缺少,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殷周時期的離宮、台苑、靈沼、靈囿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數十里、上百里的苑囿中,這種停留休息賞景的建築應當是有了的,否則就無從游賞了。到了秦始皇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漢武帝增擴到五百四十里的上林苑,其中停留、休歇、賞景的亭式建築,數量之多不可勝計。其後歷代帝王宮苑和私家園林中,無有不建亭的。著名風景名勝地區也都有亭,可以說無亭不成園,無亭不成景。

二、亭的建築與藝術

亭在古建築形式中,較之樓閣殿堂更為靈活輕巧,藝術形象也更富變化,對地形環境的適應性也很強。

1. 靈活多樣的平面布局

明代著名的造園學家計成在他的一本造園專著《園冶》中,在談到亭子的修造時說:「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以至十字,隨意合宜則制。唯地圖,可略式也。」他這裡所說的「橫圭」,是一種上圓下方的形式。所說的「唯地圖,可略式也」,意思是只要有了平面圖就大略可以造出來了。

計成書中雖然已經舉了不少亭子平面形式,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亭子的平面形式還要多得多。如像圓形、半圓形、扇面形、多角形、荷葉形、長方形、新月形等,不一而足。此外還有用各種不同的平面組合而成的形式。最常見的是由兩個圓亭、方亭、菱形亭等相併組成的雙亭,這稱作連理亭;也有由三個亭子並列組成,或前後相錯建成的三元亭、三星亭;更有由五個亭子按游龍形、五方形、五星形組成的形式,如北京北海公園北岸的五龍亭,江蘇揚州瘦西湖的五亭橋。北京景山五亭雖然相隔有一定距離,但彼此有主有從相互呼應成為一組。甚至還有由更多的亭子組成的形式。

2. 空凌秀麗的亭身

靈活多樣的平面布局,使亭的主體結構亭身更加優美而富於變化。為了使亭子具有休歇觀賞的功能,亭身的造型自當講究。因為它不僅供人們由內向外觀賞景色,而且還要讓人從外面來觀賞。

空凌,這是亭身結構的一個特點。不論亭子是建在山巔、水邊、花叢、竹林,或波濤洶湧的江心、海岸,人們總是要從亭子里向外觀山、賞景、看花、觀濤,因此必須要空凌才能便於觀看。因此大多數的亭子都是全部空凌,無窗無戶。有些亭子雖然安設了門窗,也都是空凌透亮,以滿足人們在亭內向外觀賞的需要。為了便於人們休息停坐,亭的四周均設有欄杆、坐檻或「美人靠」,在亭內也有設桌几、椅凳等。

輕巧秀麗造型優美,也是亭子作為「景點」的重要特點。《園冶》中所謂「亭安有式」,就是說亭子要按照地形環境、周圍景色相宜設計,沒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按照平面的形式從樑柱和門窗形式上下工夫。揚州瘦西湖有個釣魚台亭,四面用了空透的大圓窗,使比較呆板的四方亭子輕巧起來,使人們從分開的圓框中可以分別觀看五亭橋和白塔,構思巧妙。還有一些亭子,由於位置的限制,沒有建一個整亭的地方,只好取其一半,稱之為半亭;甚至在廊子、庭院牆角等地方只有四分之一的面積,也修建了四分亭;有些在牆壁之上挑出三面、四面的半亭,形式多樣,巧奪天工。

南方地區的四角攢尖式方亭 羅哲文手繪

3. 飛檐翹角、玲瓏華麗的亭頂

亭子的頂,最能顯示匠師們建築藝術的才華,所以都把它做得非常的玲瓏活躍。亭頂的形式很多,以攢尖的形式最為普遍。即是把房脊和瓦壟逐漸收小到中心成一尖頂,上面冠上圓寶或方錐、多角形的頂子,看去凌空挺秀。尖頂有三角攢尖、四方攢尖、六角、八角、圓頂、多角攢尖等形式。為了使亭子更加華麗、厚重,除單層之外,還有兩層重檐和三層檐、多層檐等。如北京景山頂上的正中主亭萬春亭就是三層密檐相疊,顯得非常的華麗穩重。南方的亭子翼角高高翹起,真有《詩經》上所描寫的「如翚斯飛」之感。

除了攢尖式亭頂之外,根據不同功能的要求,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形式,有廡殿式、歇山式、卷棚式、十字頂、盝頂等,幾乎所有的屋頂形式在亭子的頂上都可找到。組合亭的形式除了按平面所組成的形式之外,在頂子立面上也有許多變化,如有上圓下方被稱之為「天圓地方」的形式,有上為圓頂下為十字或卷棚等形式。井亭則常在頂子之上開方形、圓形之口,外圈圍以盈頂或圓頂。

綜上所述,不管從亭的平面布局、亭身構造和亭頂形式等方面看,亭的建築藝術都體現了靈活多樣、玲瓏秀麗、輕巧簡樸與莊重華麗相結合的風格。古亭可以說是中國古建築中一朵古老而新奇的絢麗之花。

三、亭與詩詞文學

由於亭子具有的停歇、留連、觀賞、遊樂等功能,以及它建築藝術之高,周圍環境之美,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借亭抒情達意的詩詞、文章、書法等非常豐富,稱得上是一筆古代精神文化財富。今略舉數例。

紹興蘭亭

1. 雅聚遊樂之類

蘭亭是與書法、文章聯繫最為著名的亭子之一。「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雅興無窮。王羲之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絕妙的寫景寫情文章,而且以其精湛的書法藝術,流傳千古。「會稽山陰之蘭亭」,今浙江紹興蘭亭遺址尚存。尤其是「曲水流觴」這一文採風流佳話,千百年來相傳不絕,並形成了流杯亭(池)的傳統形式,廣布在名勝風景、第宅園林之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四川宜賓的流杯亭等所留下的詩詞、文章、書法佳品不計其數。唐代詩仙李白的三首《清平調》「沉香亭北倚欄杆」描寫唐明皇、楊貴妃遊樂情景,文辭雋美,千載流傳。沉香亭的遺址,現在還保存在陝西西安興慶宮公園內,並且已經重建,成了公園的一處重要景點。

2. 寫情寫風景之類

由於亭子與周圍的環境景色相融合,與之相聯繫的詩詞文章非常豐富,特別是對聯這種形式用在亭上更為貼切。如蘇州拙政園荷風四面亭上的「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對聯,把這一亭子四周的景色描寫得非常貼切。網師園的待月亭則借用了唐代韓愈詩中的「晚色將秋至,長風送月來」之句,也甚恰當。蘇州滄浪亭上有一副對聯是清代文學家俞曲園所寫:「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描寫亭子周圍以及遠處山巒景色,並用清風明月作為陪襯,甚是引人。對山東濟南大明湖的歷下亭,唐代詩人杜甫來此時曾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為濟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色生輝。

3. 懷舊紀念之類

今南京長江之濱有一座三國時候吳國所建之「新亭」,千餘年來這裡常有詩人過客的抒發懷舊之作。南朝謝靈運就有「大江一浩蕩……歸途詎有蹤」的詩句。「傷心莫上新亭望」等均成了懷舊之名句。

紀念亭有紀念人物或紀念事件的。在山東益都三賢祠後,明朝人建了一座「後樂亭」,是為紀念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建的。安徽滁縣有一座「豐樂亭」,是北宋慶曆六年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為當時物阜年豐、人民安樂而建的。四川成都杜甫祠內有一個草亭,內刻「少陵草堂」石碑一方,是為紀念詩人杜甫而建。紀念亭之多,不勝枚舉。

4. 離情別緒之類

十里長亭,灞橋折柳,古往今來不知牽動著多少離人遊子的離情別緒,引發了多少墨客騷人的詩興文思。李白《灞陵行送別》一詩就是在當時長安東南的灞陵亭下寫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正當今夕腸斷處,驪歌愁絕不忍聽。」安徽宣城北二里處有古謝亭,千餘年留下了不少送行的詩篇,如唐代詩人許渾的一首《謝亭送別》詩中寫道:「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古時遠行,一去不知何時能返,親友送別有時一亭又一亭地相送,但仍然須一別。有名的唐朝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直被流傳一千多年,並傳到了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後又譜成了《陽關三疊》的曲子作為送別吟唱。這首詩就是在驛亭中寫成的。唐代詩人李白的《菩薩蠻》詞中「何處是歸程,長亭復短亭」,又表現了遠人遊子思歸的心情。

北京頤和園寶雲閣,呼之為銅亭

從古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來看,亭、台、樓、閣等建築雖有所不同,但有時又相互交錯,難以截然劃分。如古時候亭、樓、觀、闕等均為高大建築之形象,到後來把亭大量用於風景、園林中,才更多地把它小型多樣化了。但也有把甚是高大的建築稱之為亭的,如揚州的四望亭,實際上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式建築。也有將一些本名樓、閣而呼之為亭,如承德普樂寺旭光閣,呼之為圓亭子;北京頤和園寶雲閣,呼之為銅亭等。故較多的介紹亭之外,對台、樓、閣也作簡單之介紹。

四、

台,在我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曾經佔有輝煌的地位。春秋戰國(前八~ 前三世紀)時期,各諸侯國家均以「高台榭、美宮室」來誇耀自己的權勢與財富。相傳黃帝就築有軒轅台,夏代的鈞台遺址就在今河南禹縣;周有靈台,秦有章台,漢有柏梁台等。自秦漢以後台的建築依然經久不衰。「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中所說的銅雀台和金鳳台、冰井台的遺址,至今還保存在河北臨漳境內。

《釋名》上說:「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意思是台這種建築是用土夯築的堅固高大的檯子,自身穩定並能承受重量。根據現存實物看,早期的檯子皆為土築。《園冶》一書中說:「園林之台,或掇石高而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無物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俱為台。」可見台的形式很多,但主要的仍為有建築之台和無建築之台兩類。

台的名稱和形式也很多,根據修築的目的而定。黃帝之軒轅台和夏之鈞台,當是土築,上無固定之建築。趙王叢台、燕昭王黃金台、曹操之銅雀三台等則是上面有龐大之建築群。各類點將台、釣魚台、觀星台、觀象台等大多是台上無多少建築,或僅安設儀器等用品,而把建築物建在台下,如北京的古觀象台、釣魚台,台下均有建築群。

五、

樓,是我國古代建築形式中最為雄偉高大的一種,歷史非常悠久。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就曾建造了高大的十二樓,秦建造了齊雲樓,漢武帝建造了井幹樓,都非常高大。幾千年來高樓巨構不知凡幾,成了古代建築中的瑰寶。樓的建築形式,在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中與亭、觀、閣等均為台上建屋的高大建築。在文字不斷發展、建築類型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對「樓」又作了進一步的區分和解釋。《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樓,重屋也」,就是說重疊起來的房屋。《爾雅》上解釋說「狹而修曲曰樓」,意思是樓的平面有曲折長短不同的變化。《釋名》上解釋說「牖戶洞開,凄凄然也」。意思是樓的門窗開閉豁大通暢。總觀以上這些古代字典對樓的解釋和現存實物,可知樓是一種門窗洞開、外形曲折變化的多層高大建築。古人每以「瓊樓玉宇」來形容建築物之華麗,可見樓不僅是高大修曲,而且也非常華麗。隋煬帝曾經在揚州修建了一座「迷樓」,十分曲折,人進去之後,會迷路。

北京鐘鼓樓

樓的種類和用途很多,有供作登臨眺望的望江樓、望海樓等,有懸掛鐘鼓報時報警的鐘鼓樓,有供作瞭望敵情防禦抗擊的敵樓,有城牆上的城樓、角樓,有希望求文教昌盛的魁星樓,有專門紀念名人的太白樓、東坡樓等,又有單牌樓、三牌樓、四牌樓,還有繡花樓、讀書樓等。伊斯蘭清真寺之邦克樓則專為召喚禮拜之用。樓的形式各異,名稱繁多,不能一一列舉。

六、

閣在形式與用途上和樓有相同之處,所以常常以樓閣相聯並稱。它們多為高層重樓建築。而樓一般均是多層者,閣則有時可不用多層。閣,這一字在《說文》和《爾雅》上均解釋為「止扉」之物,即關門的木橛。《禮記·內則》上解釋為用木板做成貯藏食物的處所。在《淮南子》一書上已有「高台層榭,接屋連閣」的記載。閣還是一種架空的建築,稱之為「閣道」,或「復通」等。

《園冶》一書對閣的解釋說:「閣者,四阿開四牖。」意思是閣這種建築為四面坡的屋頂,四面都開窗,並說,在園林中的閣要依山建造,坦而可上,便於登臨,不必專門設梯子。可見園林中的閣又是較為低矮的建築。北京頤和園中的寶雲閣,也是小型銅鑄的,被稱作銅亭。而江西南昌滕王閣、天津薊縣觀音閣和頤和園佛香閣則又是非常高大的建築。可見閣是可大可小的。

北京故宮文淵閣

閣的用途很多,名稱也各異。漢武帝的麟麒閣、唐太宗的凌煙閣,是專為畫功臣之像而建的;漢代天祿閣、石渠閣,明代寧波天一閣,北京故宮文淵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等則是專為貯藏書畫、文書等而修建的。佛教建築中還有專為供奉大佛、菩薩等的大佛閣、觀音閣、文殊閣、普賢閣等。為了昌盛文教也專門建有文昌閣(有的稱魁星樓)。此外還有中心閣、天心閣、清音閣、暢音閣(戲台)以及因地而稱的山東蓬萊閣等。現在保存下來的閣式建築與樓一起並稱為樓閣式建築,在我國古建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本文摘自《古迹》(作者羅哲文),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英對照丨力不足者,中道而廢
中國古典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