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杭州鳳凰寺與回民生活

杭州鳳凰寺與回民生活

我家祖上從明代中葉遷徙杭州居住,到現在已600餘年,三代為伊斯蘭教阿訇(阿訇是波斯語的音譯,原意是教師,在中國是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的通稱)。現將所見所聞,記述如下:

一、杭州回族的起源

回民遷居杭州的年代,雖然沒有文獻記載,但是根據故老相傳杭州的鳳凰寺建築於唐代武德年間(618—626)(一說是在貞觀元年),那麼可以推論,回民最先遷居杭州,可能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因為有了回民人口的聚居,才有建築寺院的可能。

杭州的鳳凰寺被稱為我國伊斯蘭教江南四大古寺之一。所謂四大古寺,還有廣州的懷聖寺(現稱光塔寺)、揚州的仙鶴寺、泉州的麒麟寺。

鳳凰寺,一名禮拜寺,又名清真寺,俗稱回回堂。這座古代的建築物,外國的旅行雜誌上有記載,也有不少外賓,前來參觀訪問,可知在國外也是很聞名的。

鳳凰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建築之一,它反映了我國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的文化交流的歷史,顯示了勞動人民的創造能力。據清代康熙九年《真教寺碑記》說:「創於唐,毀於季宋。」又清代順治五年《重修真教寺碑記》說:「創自唐代,歷宋元而明。」可知鳳凰寺是唐代的建築,經過宋、元、明、清,歷代均加修葺(編者註:鳳凰寺建於何代,史家紛紜,未有定論。據「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名錄,稱建於元代)。

鳳凰寺老照片

鳳凰寺前門臨中山中路,後門通後市街(即前進巷),佔地是相當寬敞的,康熙碑文上說:「郡城之中,巋然高峙,左鎮江海,右映湖山。」這是說鳳凰寺的形勢雄偉,至於命名為鳳凰寺,因寺的建築結構,像形鳳凰,故名。

在1928年左右,闢建杭州市中心馬路(就是現在的中山中路),將舊有的狹窄石板街道放寬,兩側市房拆讓擴建。當時的政府工務局為了保留開設在羊壩頭拐角的高義泰布莊,不惜破壞古迹文物,在規劃拆路時,傾斜了路線,以致鳳凰寺首進的伊斯蘭著名古迹「望月樓」以及在大門首的兩個石馬一同被拆去。

鳳凰寺的首進,原是三層高樓,是當時杭州城中比較高的建築物,登樓扶欄,舉目眺望,西湖、錢塘江歷歷在目,這就是「望月樓」了。下層是雄偉壯麗的大門,用方塊磚頭結構為高大的穹形門,是阿拉伯的建築形式,和現存內殿三座半球圓頂無異,稱這是鳳凰之首。進去是一條長形直道屋廊,謂此是鳳凰的項頸。二門首有石蝸牛一對,謂是鳳爪。左右分為兩個場地,種植松柏,謂此是鳳毛。南北兩所房屋,謂是鳳翼。南所西側有井,北所西側天井裡也有井,謂此兩井是鳳眼。內為整間大塊磚地之屋,所謂外殿即禮堂,謂是鳳身。進去為內殿,即禮拜殿,分兩重,外重正中為殿,兩側各有小天井一方,邊為側屋,即會議室和更衣室,均可通內殿,內重正殿一間,左右偏殿各一間,凡遇節日,三殿可容500人,是回族男女登殿禮拜的地方。殿後牆有長方形隙地一塊,種有細竹成蔭,謂是鳳尾,命名為鳳凰寺,正是象形。

鳳凰寺的屋頂建築,上有五色玻璃瓦,間置風鈴,大殿頂上有銅製葫蘆3枚。大殿是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大方磚結構,不用梁架,這座攢尖頂,俗稱雞籠頂,在牆上標角作菱角,牙子疊澀,形成圓形,內殿左右各一座穹圓頂攢尖頂,比中間略小,其間的壺門,弧線流暢,風格與六和塔近似。三座殿內圓頂,均用彩色繪花卉、瓴毛,圖案精美。

大殿內石刻經台,是阿拉伯形式,兩側刻竹節望柱,束腰刻花草,圖案洗鍊,刀法遒勁,可能是初建時遺物,木刻《天經》一函,製作精緻,是明代所製作的。

鳳凰寺所庋藏的石碑數量是很多的,它是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可是由於過去對回族的文化不夠重視,所以對於鳳凰寺,不論《杭州府志》或是《錢塘縣誌》,卻只有寥寥數字的記載。關於碑刻,《兩浙金石志》和《武林金石志》也都不見著錄。

碑樓

南園回族公墓遷墓的時候,掘出的墓碑石很多,其中有的是阿拉伯文,有的是伊朗文,現在都保存在鳳凰寺里,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可藉此考見元、明、清以來中西文化、商業等往來交通的史跡。其中有一塊碑文記載著一位名叫「阿老烏迪·德爾馬契」的伊朗人,是來中國傳教的,他是伊斯蘭教歷史上有名的領導人之一,他的故鄉是台麻,在伊朗與蘇聯交界處,碑上既有波斯文,又有阿拉伯文。

二、回民的宗教活動

鳳凰寺是杭州回民宗教活動中心,因為它地點適中,屋宇寬大,辦事人員設在這裡,節日活動主要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杭州鳳凰寺設有掌教和阿訇。掌教又有大掌教、掌教、三掌教之分。掌教是有職位的,有固定的生活費,阿訇是沒有職位的。

伊斯蘭教規定:穆民必須遵守的五項功能,叫做「五功」,所謂五功是:念清真言、禮拜、齋戒、朝覲、納天課。

禮拜是穆民面向麥加城「克爾白」祈禱的宗教儀式,禮拜前要作小凈(註:原意為潔美,作禮拜時,須洗手、洗臉、洗肘、漱口、洗鼻孔,用濕水抹頭、沖洗雙足等,稱為小凈)或大凈(註:沖洗全身,稱為大凈)。鳳凰寺進二門左側有小凈水房和大凈水房,就是供給穆民小凈、大凈用的。主要的禮拜有下列幾種:

(1)每日5次禮拜,分別在晨、晌、晡、昏、宵五個時間內舉行。

(2)每周一次的「主麻拜」,主麻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義為「聚禮」,每星期五是聚禮日,通稱「主麻」,這一天穆民舉行的集體禮拜,稱為主麻拜。

(3)每年一次的進齋節、開齋節、聖誕節、古爾邦節、登霄節等的節日禮拜。

朝覲也是五功之一,伊斯蘭教規定:凡是身體健康、年滿40歲、有經濟能力的穆斯林,一生應去麥加(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朝覲一次;無能力的以聚禮(主麻)代替。朝覲的主要活動有:在規定的地點受戒,進駐阿爾法特(地名)巡禮「天房」,奔走於薩法與麥爾卧兩山之間,和宰牲等。按伊斯蘭教規定:朝覲者進入聖地麥加前應在規定地點沐浴,去常服、披戒衣(戒衣是白布二塊),科頭跣足,戒房事,戒爭論,戒修飾(如修剪指甲、毛髮和使用香料等),戒傷陸地生靈和聖地樹木等,直到朝覲完畢,此種儀式,稱為受戒。曾出國到沙烏地阿拉伯去的,有青海的馬麟,他於朝覲完畢後回國,到杭州鳳凰寺來禮拜過,以「克爾白」圖贈送教友。

納天課,是阿拉伯語的意譯,音譯為「扎卡特」,也稱納「扎卡特稅」。凡是穆民在資財達到一定數量時,每年必須按規定的稅率交納天課,商品和現金交納2.5%,農產品根據不同的灌溉條件交納5%—10%,駝、牛、羊和礦產等也有不同的稅率。

伊斯蘭教的3個節日,是鳳凰寺最熱鬧的辰光。每逢節日,杭州的穆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齊赴鳳凰寺,參加團拜。所謂三大節日就是:開齋節、聖誕節和古爾邦節。

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有一個齋戒月,叫做「貴月」,阿拉伯語叫「來默臧」,伊斯蘭教曆太陰年九月為齋月,齋戒30天期滿,十月一日或二日為開齋節。規定見月封齋,見月開齋。在齋月的30天以內,白天不飲不食,夜間照常飲食。每逢此節日,穆斯林穿著潔凈衣報,阿訇穿白綢綠邊或綠綢白邊的短大衣,到鳳凰寺沐浴禮拜,相互祝賀平安團拜。

聖誕節:伊斯蘭教以這一天為穆罕默德誕生紀念日,是在伊斯蘭教曆太陰年三月十二日舉行。節日活動有誦經、贊聖、講述穆聖歷史等。相傳這一天也是穆罕默德的逝世日,所以穆斯林也以此日為「聖忌」。

古爾邦節:一稱「宰牲節」。古爾邦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獻牲」。古代阿拉伯的宗教傳說,「先知」伊卜拉欣夜夢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馬儀勒,當伊卜拉欣遵命執行的時候,安拉又命以羊代替,阿拉伯人依此傳說,每年宰牲獻祭。伊斯蘭教繼承了這一傳統風俗,規定在開齋節後第70天為古爾邦節。

每逢此節日,穆民沐浴、禮拜,有經濟能力的穆斯林,宰牛、羊待客,或饋贈貧苦、老弱及旅客,以示紀念。鳳凰寺里沿走廊外天井有枇杷樹,是宰牲口的地方,此地直通後門。

回族人宰牲口叫宰不叫殺,以為宰是斷喉旁食、氣二管,這是割大口減少牲畜的痛苦;殺是割小口,牲畜的痛苦長,所以不採用,宰與殺下方法是不同的。宰時還得請阿訇念幾句話,憑安拉之名宰的,就可以吃了。

除了上述節日以外,還有一個節日是登霄節,一名升霄節,也稱燈霄節,是阿拉伯語的意譯,原意為「階梯」。這是伊斯蘭教經典中關於穆罕默德的神奇傳說,據說:穆德默德六十二歲時某一夜晚,由天使伴同,乘飛馬,由麥加至耶路撒冷,又從那兒登霄,遨遊七重天,見過古代先知,黎明重返麥加。此後穆斯林將耶路撒冷視為聖地,並以每年回曆太陰年七月十七日(因回曆月日不固定,或為廿七日)為登霄節,在夜間舉行禮拜。

在這一天節日的晚上掛燈結綵,男女老少,群赴鳳凰寺集會,夜點心是高貴的禮品「油香」,每人一份,禮拜讚頌,非常熱鬧。

鳳凰寺

三、回民生活

杭州市的回民散居市區四隅,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四五百戶人家,其中以杭州籍的為多,也間有從山東、河南、河北各省籍遷居杭州市的,大都是在舊社會遭受政治上、經濟上的壓迫,生活有了困難,被迫攜男挈女,背鄉離井,來杭市謀生。因缺乏本錢,所經營的行業,以本輕易銷為前提,大多是經營大餅一業,這類營業,一家的大人、小孩,男的、女的,都可參加勞動,藉此博取蠅頭微利。有的擺了大餅攤兒,營業尚屬發達、積累了些資金,逐漸發展為較高級的麵食店,如出賣水餃、饅頭等。也有進一步發展為麵食菜館店的,這是極少數的了。在舊社會裡,我們也常常可以在杭州市的街頭巷尾,看見挑著一付擔子叫賣茶葉蛋,或者是薰雞鹵鴨的,攤子上掛著一塊小小的未經油漆的木牌,木牌上面寫著「教門」兩字,這也是回民所做的小營生。所以在舊社會大多數回民的生活是艱苦的,文化是低落的,在社會上的地位是被歧視的、被壓迫的。但是也有富豪鉅賈如醬業大商人蔣國榜,在西湖花港觀魚附近,購置地產,建造亭台樓閣,水泥長橋,種植四季花卉,名為蔣庄,供個人的享樂(現在蔣庄已是花港公園的一部分)。又如1946年,白崇禧以中國回教協會會長的身份曾來杭參加過杭州鳳凰寺分會的成立典禮。但白對鳳凰寺因年久失修有坍倒的危險,一點不問,引起了到會回民的極大反感。

望月樓

鳳凰寺在1904年的時候,由張紫雲倡議,開辦了回族穆興小學校,招收回族子弟,男女並收,免費入學,由女教師馬孟昭等三人任教,並由掌教阿訇白長生和長壽老人李芳孝、還有劉兆龍阿訇,擔任教讀阿拉伯文課程,張紫雲擔任凈身和禮拜諸典禮。

1933年,寧夏省長馬福祥和他兒子馬鴻逵來杭州游西湖,穆興小學校長孫吉士和他們會面,商談學校經費。後來馬福祥回到寧夏,就撥來了學校經費,資助創辦穆興中學,借用本市銀洞橋絲織會館為校舍,穆興中學仍由原穆興小學校校長孫吉士主持,因回族子弟就讀的不多,兼收漢族子弟入學。原來的鳳凰寺穆興小學,改為分部,辦完全小學,由畢業生顧祖輝為主任。直到1937年,杭州淪陷,穆興中學停辦,孫吉士去重慶當中醫師了。在敵偽時期,穆興小學縮小到三個班級。

回族和漢族的生活習慣,有些不同,尤其是飲食方面不吃豬肉,所以也不在漢人開設的菜館裡用膳,回族有自己專設的教門館,在杭州的,有春花園、西樂園、西一館等。

關於回民的殯禮:殯禮是阿拉伯語「者則那」的意譯,這是一種站立的禮,無鞠躬叩頭,是回族為死者於安葬前舉行的祈禱儀式,先將亡人放在洗床上,用溫水洗浴,洗後用紙或藥棉吸干水分,穿上名叫「偏拉罕」的大元口背心,頭戴白鳳兜,女的面部加一條遮蓋布,亡人不化妝,不剪指甲,不梳須,不梳發。再用三條長布扎身,然後放入「他布」(即一種特製的棺木),「他布」上面加上棺罩,就可以做殯禮了。回族是土葬的,石槨無底,亡人卧在泥上,四周撒雄黃粉、樟腦粉,以防蟲類,遺體頭南足北,面朝西側,最後給親人見一面,布就拉好,最後蓋上石槨上邊的石板,堆土做墳。做「睹合」後,喪事就結束了(睹合是用兩手合併作捧物狀的一個儀式)。

伊斯蘭教徒生則聚居,死則叢葬,又因葬儀與佛道兩教不同,所以自設公墓,杭州回族的南園公墓在清波門西北,瀕臨西湖,墓地面積80畝,解放後開闢柳浪聞鶯公園,回族人民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都願意拾骨遷葬。

當時政府另撥留下荊山土地一百畝,作為回族公墓,並將西湖禮拜寺一併遷入,作為殯葬儀式等使用。後又另建殯儀室三間,設有專人管理墳山事宜。

解放後,過去失業的回民,都由政府安排適當工作,政府機關、人民代表、政協,也均有回族代表參加。在杭州的回民總人口,也由過去的四五百家,增加到現在的2300餘人,740餘戶。解放後不久,鳳凰寺即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從1954年起,繼續於1973年、1977年、1978年,曾先後多次維修。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杭州文史 的精彩文章:

之江大學舊址

TAG:杭州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