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障兒童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的構建

聽障兒童心理健康支持系統的構建

本刊: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

2018年 第16卷 第3期 P161-164

精品賞析

作為言語語言康復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我們希望每一名聽障兒童都能達到理想的言語清晰度,但是由於受聽力的制約,聽障兒童往往很難實現清晰、流暢地表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成功康復的聽障兒童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良好的聽力與言語康復是其成功的基礎,然而,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正確看待自己的障礙。本文基於生態系統理論分析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並探討其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1

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問題突出

判斷心理健康可採用適應性指標和發展性指標。適應性指標是指一切適應社會的心理現象。若不能適應,則屬於心理不健康,例如自卑、任性、孤僻等。發展性指標比較複雜,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在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研究中,多數學者採用適應性指標進行研究。

國內學者毛文琴等對72名入托的聽障兒童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情緒穩定者佔29.2%,情緒波動但時間較短的佔44.4%,情緒波動時間長的佔26.4%。徐方忠等調查顯示,聽力殘疾學生心理健康比普通學生差,在129名初中聽障學生中,心理問題總檢出率接近30%,其中軀體化、強迫、偏執出現率超過50%,是最普遍存在的問題;高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比低年級更為突出;男生在軀體化、強迫、憂鬱、焦慮、敵對、偏執、精神疾病等方面陽性率高於女生,而女生在人際關係敏感、恐怖等方面陽性率高於男生。

國外研究結果同樣表明,聽障兒童心理問題的出現率普遍高於健聽兒童。Fellinger等對95名聽障學生的研究表明,聽障兒童心理問題的患病率為45.3%,抑鬱症患病率為26.3%,且與聽力損失的程度無關。一項5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聽障者心理問題的出現率是聽力正常組的2倍,但是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不影響問題行為,也就是說不同聽力損失程度聽障兒童心理問題出現的概率是一致的。

2

基於生態系統理論的聽障兒童心理健康不利因素分析

「生態系統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1974年提出。1999年將該系統完善為過程(theprocess)—人(person)—環境(context)—時間(time)等元素組成的多層立體發展系統PPCT模型,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體發展是在自身與活動經驗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與所處環境進行循環互動的結果,多水平的環境與機體之間的交互作用,不同水平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同子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了個體的發展。其中,人作為個體,居於模型的中心位置;過程,又稱近體過程(proximal process),是指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是指個體生活在其中並與個體發生相互作用不斷變化的周圍環境,由4個系統組成,按照對人的直接影響程度分為微觀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層系統(exosystem)和宏觀系統(macrosystem)4個層次;時間,是指隨著時間變遷,一方面個體本身隨年齡的發展而變化,另一方面指個體所處的環境系統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以上4個要素均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對聽障兒童而言,其生態系統也隨著聽力障礙的出現而發生變化。

2.1 微觀系統對聽障兒童情緒行為的影響

微觀系統是指個體活動和交往的直接環境,大多數嬰兒的微觀環境局限於家庭,但隨著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的普及,很多聽障兒童在出生3天即被懷疑聽力問題,聽障兒童的微觀系統也由家庭擴大到醫院耳科醫生、助聽器驗配機構聽力師、康復中心康復師、教師等。對年幼的兒童而言,與其直接產生長時間影響的是家庭、康復師(教師)、同伴(同學)。筆者重點討論家庭、康復師和同伴子系統及聽障兒童本身的人格特點對其心理的影響。

由於聽障兒童早期的聽力障礙干預策略需要父母做出決定,因此在早期聽障兒童主要受父母的影響,並通過父母與外界進行溝通。因此,家庭生態系統在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桑標等將兒童的家庭生態系統細分為父母、環境和兒童子系統。通過對普通中小學生健康組與行為問題組兒童的對比研究發現,在父母子系統方面,父親與母親的教養方式存在顯著性差異:父親情感溫暖,父親懲罰、嚴厲,父親拒絕、否認的差異顯著;母親懲罰、嚴厲,母親過分干涉、過分保護的差異顯著;父親文化程度差異顯著,母親文化程度差異不顯著,兩組兒童父母職業類型差異不顯著。在環境子系統方面,兩組被試在親密程度、矛盾衝突和組織性上的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在文化知識和娛樂活動上的差異達到極其顯著水平。此外,行為問題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比健康組高,行為問題組家庭經濟地位明顯較差。在兒童個人子系統中,人格因素在憂慮性、自律性和緊張性3個因素上差異極其顯著,在樂群性、聰慧性和穩定性上的差異顯著,恃強性、興奮性、有恆性、敢為性、敏感性和世故性的差異不顯著。

除上述問題外,聽障兒童相比於健聽兒童對家庭增加了聽力障礙的衝擊,聽力障礙會影響家長的情緒,增加家庭經濟壓力,有的甚至影響家庭和諧,這些將從一定程度上影響父母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作用於聽障兒童。首先,當兒童被懷疑或診斷有聽力障礙時,家長可能出現震驚、焦慮、甚至無助行為。其次是經濟壓力。聽障目前最好的干預辦法是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但兩者對家庭來說都有經濟壓力。如果家裡經濟條件較好,則對家長的心理壓力略小,而對於家庭經濟困難者,則帶來的心理壓力會更大。第三是家庭和諧程度。如果家庭成員共同應對兒童的障礙,則壓力會小一些,而如果夫妻雙方相互責怪,則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長久的心理壓力會影響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

此外,在微觀系統中,聽障兒童的聽力、言語、語言康復需要專業的康復師,而康復師與兒童能否有效地互動也將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已有研究表明,康復師本身的心理健康也有待進一步調整。在聽障兒童自我意識增強時,能否得到同伴的認同也非常重要。不管是用口語、手語、還是書面語進行交流的聽障兒童,如果與正能量的同伴一起交流,則心理問題發生的幾率會降低;相反如果缺乏同伴或經常與心理不健康的同伴相處,則發生心理問題的幾率會增加。與健聽兒童相比,聽障兒童在獨立性、忍耐性、領導性等方面較差,且個性特徵與年齡顯著相關。兒童早期的個性仍處在可塑階段,需要不失時機的培養從而發展其良好個性。

2.2 中間系統對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中間系統是指與聽障兒童有直接作用、關係緊密的各要素的時空組合。中間系統之間有較強的積極聯繫,則可能實現結果的最優化。相反,中間系統間的非積極的聯繫會產生消極的後果。對於聽障兒童而言,中間系統主要體現在家長與耳科醫生、聽力師、康復師(言語語言治療師)、教師之間的互動。該互動如果積極、穩定,聽障兒童的心理則會獲得積極的發展,相反則會對聽障兒童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以家長和康復師目前的溝通情況為例,有研究發現,74.8%的家長缺乏與康復師的交流,87.2%的家長對孩子的康復結果感到失望。家長對兒童康復效果的不滿必然影響康復師的心理,康復師心理的變化將進一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雖然該結果仍需要通過大規模數據進行驗證,但也從側面體現出家長與康復師之間的溝通需要加強,以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康復師的溝通情況尚不容樂觀,由此可推知,家長與聽力師和教師的溝通可能也存在問題。

2.3 外層系統對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間接影響

外層系統是指未直接參与聽障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但卻對其發展產生影響的系統。例如,父母的工作環境、親戚朋友、媒體等。全國聽障兒童康復體系,以及高校聽力學與言語康復學(言語聽覺科學專業)為聽障兒童康復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家長提供相關諮詢、診斷、干預等專業支持,是聽障兒童外層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力量。但由於家長缺乏相關信息的掌握,往往錯過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國家及地方的各級康復救助項目,這些項目可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家長也可積極主動創造條件,為自己和孩子贏得更多的與同類兒童家長及與健聽兒童交流的機會。通過與更多聽障兒童家長和同齡健聽兒童的交流,開闊視野,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風險。

2.4 宏觀系統對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宏觀系統是指存在於以上3個系統中的文化、亞文化和社會環境,包括社會階層、習俗及國家殘疾人事業的整體發展規劃、國際特殊兒童康復教育理念等。對於聽障兒童,目前國內的融合教育已基本普及,多數聽障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聾校越來越少。但有些聽障學生無法跟上普通學校的教學進度,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何保障其學習質量,有效預防兒童因學業困難而產生心理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此外,聽障兒童在少數地區受當地風俗習慣的影響,接納度仍有待提高。社會對聽障兒童的接納和關愛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從國家殘疾人事業發展角度,對聽障兒童的階段性支持政策已促進了聽障兒童康復事業的發展,之後是否能通過相關法律給予更長久的支持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2.5 時間對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布朗芬布倫納的模型包括時間緯度,或稱歷時系統。把時間作為研究個體成長中心變化的參照體系。不同時段聽障兒童面臨的挑戰不同。在嬰幼兒時期主要是父母和老師,只要父母和老師能給予聽障兒童積極的心理支持即可。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的影響和自我認同越來越重要。聽障兒童對自己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是否能夠很好的接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心理健康。

2.6 網路對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

生態系統中還涉及網路的作用。網路包括所有的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外層系統和宏觀系統的鏈接,既包括看不見的人際網路,也包括有形的多媒體網路。目前,收集和分析信息主要通過網路進行。例如,當兒童被懷疑有聽力障礙時,家長第一時間是上網查詢該怎麼辦。目前家長在網上查詢到的信息比較零散,且缺乏權威性,這將使得家長的焦慮進一步增強。

3

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全方位生態支持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筆者從理論上構建了聽障兒童生態支持系統(見圖1)。

圖1 聽障兒童心理健康生態支持系統

3.1 從外層系統發起系統全面的支持,通過網路直達家庭

從對兒童的影響上來說,生態系統是由微觀系統到宏觀系統的,但從支持體系上來講,可由外層系統發起,由專業機構牽頭、專業人士引領、家長參與、成年聽障人士參與,共同構建系統的聽障兒童健康支持體系。如,整合權威專家的建議,組織專業人士編寫聽障兒童康復指南,給聽障兒童家長、康復師、教師等提供科學的建議,並在各大搜索引擎置頂,使家長發現或懷疑兒童存在聽力問題,立刻得到專業的指導,縮短家長茫然無助的過程。同時,教育部門、社會力量、財政部門給予支持,爭取國家扶持政策的支持,通過法律法規明確聽障兒童和家庭的權益。

3.2 從中間系統形成合作性支持,加強家庭與各專業服務機構間的有效互動

聽障兒童所需的專業支持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加強對家長、康復師和教師的培訓,讓全體面向聽力障礙的工作者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父母是否能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溝通非常重要。在面向家長時,康復師或社工首先要分析家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針對不利因素開展家長諮詢和指導工作。形成聽障兒童家長、協調者和專業人員團隊之間的良性互動合作形式,為聽障兒童及家長提供專業的家庭康復支持服務和社會心理支持服務。

3.3 增加微觀系統內各專業人員與兒童溝通的有效性,增強對兒童的積極行為支持

對聽障兒童建立全面評價體系,注重獨立、自信、樂觀、合作等方面素質的培養。兒童進入學齡階段後,重在培養其專長,勿將言語清晰度作為判斷聽障兒童是否康復成功的標準。家長要明確孩子的短板和長處,儘可能揚長補短。即便有助聽器或人工耳蝸輔助,聽障兒童聽力水平仍與健聽兒童有一定差距,這必然影響其言語清晰度。因此,將聽障兒童的言語清晰度與健聽兒童相較,或希望孩子的言語清晰度完全達到正常兒童水平,長久積累會形成心理壓力,造成自信的缺失。正確的指導應是,家長、康復師儘可能早地讓聽障兒童接受自己聽力障礙的現實,努力發展其興趣和專長,幫助聽障兒童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健康心理。

4

總結與展望

聽障兒童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家庭的生存質量。心理健康問題是在生態系統中產生的,應通過生態系統的支持預防和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筆者建議應建立由外到內的生態系統預防和應對體系。從宏觀系統接納聽障群體;從外層系統引導家庭快速做出決策,幫助聽障兒童,並提供有力的支持措施,從中間系統產生積極的家長與聽力師、康復師、教師的有效互動,使聽障兒童處於良好的氛圍中;從微觀系統幫助兒童提升各項能力,在心理方面形成積極向上、能獨立學習並與人合作的生活方式,使得聽障兒童的終身發展處於積極向上的氛圍中。

註:相關文獻請查看當期原文

配圖來源: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