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詞牌名」的由來(二)

「詞牌名」的由來(二)

「詞牌名」的由來(二)

「楊柳岸,曉風殘月」凄美得驚絕,相信一般人都會吟出這兩句。這是柳永名作《雨霖鈴?寒蟬凄切》里的名句,「雨霖鈴」又作「雨淋鈴」,是唐教坊曲之一。

這一詞牌的產生與唐玄宗有關,據宋人王灼的《碧雞漫志》記載,唐玄宗為了躲避安史之亂而出逃,在馬嵬坡迫於形勢,將楊玉環賜死。後來在連綿的雨中,玄宗車行於蜀中棧道之上,馬鈴和著瀟瀟雨聲,更添寥落與凄慘。他想自己身為一國之君,連心愛的妃子都保護不了,不覺悲從中來,吟出「雨淋鈴」三字。後來命教坊「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記恨焉」,並叫伶人張野狐吹奏,從此《雨霖鈴》詞牌流傳於世。

「詞牌名」的由來(二)

《雨霖鈴?寒蟬凄切》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詞牌名」的由來(二)

詞牌「踏莎行」相傳為北宋寇準首創。古代文人之間素有「曲觴流水」、宴飲作樂的傳統,原來是祈福活動,祭祀已畢,人們環繞水畔而坐,將盛有美酒的酒器放在水面隨水漂流,漂到誰面前停下,那人便將酒飲干。這一習俗興起於魏晉,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描述, 這種春遊宴飲方式傳至北宋,文人間還會吟詩答對,所吟誦的題目大多為春日景緻。

名相寇準有一次參加這種活動,輪到他飲酒吟詩了,寇準望著水邊柔美的鮮嫩青草,想到唐朝詩人韓翃「踏莎行草過春溪」的詩句,於是借著相似的意境吟道:「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春梅小。畫堂人靜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裊。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相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詞句毫不晦澀,不但描繪春光景色,也有香艷的語句,氣氛頓時濃烈起來。寇準同時也創作了曲調。當樂工問起這段詞調的名字時,寇準欣然將之命名為「踏莎行」——詞牌《踏莎行》就由此傳了下來。

「詞牌名」的由來(二)

「菩薩蠻」也是流傳較廣的一個詞牌名。 「菩薩蠻」原是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唐蘇鄂《杜陽雜編》里記載,唐宣宗大中年間,女蠻國遣使者進貢,她們身上披掛著珠寶,梳著高高的髮髻,號稱菩薩蠻隊,唐時俗稱美女為菩薩,女蠻國人梳的髮髻,戴金飾帽子,掛珠玉項圈,所以叫「菩薩蠻」隊。 當時教坊就因此製成《菩薩蠻曲》,《菩薩蠻》就成了詞牌名。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就是其中的佳作。

「詞牌名」的由來(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曰師說 的精彩文章:

儒家智慧與修身之道
「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詩

TAG:子曰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