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思想提倡親近、欣賞和讚美大自然,

作為大自然一部分的山石,

彙集了天地靈氣,

吸取了日月精華。

在園林景觀中,

石頭,

已不是表面意義上的石頭,

它不單單是一種點綴、裝飾品,

更是一件具有深刻內涵和靈氣的藝術品;

它還承載著文人墨客的情懷和精神追求。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石文化在中國園林景觀中的起源要追溯至商周時期,當時的「苑」或「囿」、「台」是中國園林的雛形,而「台」是用土堆築成的高台,象徵著山嶽。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西漢時期,梁孝王劉武在自己的封地修建兔園,據《西京雜記》記述,該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由此可見,漢代的疊山造景之術已經出現一定的規模。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堆山築石建造的園林一時間特別興盛流行,許多士族官宦也紛紛建造私人園林,但是他們擁有的花園通常是小型的,因此都努力爭取做到見微知著。在這種情況下,用單塊石頭點景來比擬山峰的造景模式初見端倪,後人稱這樣的石頭為「特置石」。南梁人到溉的園中就有「齋前山池有奇礓石,長一丈六尺」(《南史·到溉傳》)。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唐宋時期,文人園林開始出現並很快繁榮昌盛起來,石景觀向文人化的方向發展。該時期,我國園林的建造在規模、技術、構思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發展,而且搜尋奇石及對奇石的評鑒水平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白居易曾作《太湖石記》,稱「石有聚族,太湖為甲。羅浮、天竺之石次焉」。宋代修建的艮岳體現了該時期非自然山水景觀的最佳成績。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石文化發展到唐宋時期已相當的繁榮,士大夫的玩石和藏石已經不僅僅是園林中的怪石奇石。人們將體態較小的放置於盆盎之中,供於几案之上或是廳堂之中,開闢出石文化的另一番景象——山石盆景。我國石文化園林景觀從漢代發展至宋代,築石疊山手法變得逐漸嫻熟,到了明清時期,民間築石疊山的手法更是發展到了精湛、純熟、完美的地步,並形成多種風格。縱觀我國石文化園林景觀的發展歷程,從對石的選材、造型、藝術造詣、工藝技術等方面可以看出我國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心境以及精神追求。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園林中石景觀的文化內涵

石之崇拜

首先,由於山石凝聚著山河海流的靈秀韻律,所以它本身就帶有非常明顯的自然特質,還擁有圓潤的外表和堅實的品性。而且先人還信奉「萬物有靈」,所以他們都非常敬重山川河流。其次,古有「石為雲根」之說,這一說法也對先人們對山石的稱頌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在我國古代文化心理史上,先人由石的特性引申出剛正不阿、正直、堅強等釋義,這些都是正人君子所特有的高雅品德。海德格爾認為它與生俱來的品性就是「堅硬、堅強、沉重」,正因為它的堅硬、沉重,所以它代表了最高的道德準則:中庸之道,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心目中,石頭跟竹子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也是對人審美和情感操守的雙重提升。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石之美韻

古有「園可無山,不可無石」「園無石不雅」、「石配樹而華,樹配石而堅」之說,可見石之美韻在園林中的地位。巴金老人說,最好的審美方法,便是無法,只有做到「眼中無石, 心中有石」,才能達致對園林景觀最高審美層次。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在中國傳統審美文化中,石有七美

一曰 美在色澤。石的色彩有濃淡,有參差;光澤有強弱, 有變換。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二曰 美在形態。石因身姿不同其美各有千秋。我國許多傳統藝術皆把神似作為最高的追求目標,觀賞石可以最大程度地達到曲盡其妙的境界。「形態畢肖」之石寥寥無幾,而變形誇張的倒是比比皆是,其觀賞效果在於越看越像,越想越真,有時會有蠢蠢欲動之幻覺,飄飄欲仙之美感,這便是石文化藝術之浪漫精神。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三曰 美在圖紋。美輪美奐的石圖案紋理,時而單獨出現,時而重疊交錯,如南京的雨花石。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四曰 美在個體。園林景觀中常用的特置石,也叫「孤賞石」,可單獨布置成景,如四大名峰:冠雲峰、瑞雲峰、朵雲峰、岫雲峰。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五曰 美在組合。大自然這位無與倫比的雕刻家常常將不同的岩石和諧巧妙地組合成一塊塊「立體的畫」。平地是兩維空間,大量石塊組合成山之後,平面變立體成為三維,山上雜植各種植物顯得更為自然。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六曰 美在命名。古人云:「一石易得, 美名難求。」求得美石,授予芳名,便會給人一種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精神上的愉悅感。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七曰 美在意境。將石的形態和周圍的環境相融合,從石的形態、神韻和體態中,體會到大自然的獨特魅力和它的鬼斧神工。所以就有將不同種類、不同體量的石塊配置,形成一幅富有詩意的美妙畫面的造景手法,這一手法加深了石景觀藝術的意境美。如怪石和芭蕉搭配放置於屋檐、牆角處,形成一種「雨打芭蕉」的意境;數棵竹子配上數塊石頭形成荒山竹林的野趣。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石之情懷

在文人墨客的腦海中,沒有任何生命徵兆的石頭卻有著極其高的美學意境,他們能從石頭豐富奇特的造型變化中領悟到它的美學價值。若把怪石供於几案之上亦或是廳堂之中便是古玩珍品,展現出高雅的興趣與喜好,若將它作為盆景,一塊怪石就成了萬里之外的風景縮影,讓觀賞者感嘆不已。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石頭上題詩作畫以抒發個人情懷,由此成就了詩與石的不解之緣,被附上詩畫的石頭也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如詩人梅堯臣在《邵郎中姑蘇園亭》一詩中曾如此寫道:「至今怪石存舊鐫,七葉樹蔭黃金田。」其中「怪石存舊鐫」就是說園林中遺存下來的怪石,完美地保留了古人的雕刻在石頭上的詩文。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直到現在,很多古園林中還可以見到「詩與石」相聯繫的人文景緻,詩與石專類花園逐漸出現,例如北京香山植物園就出現過紫薇屬專類花園。詩與石結合能夠讓園內觀賞者體會到石頭的美,古詩的美,植物的美,書畫雕刻的美以及互相融合的意境的美。如一塊題有楊萬里名句「誰道花無百日紅,紫薇長放半年花」的奇石,安靜地佇立在紫薇花叢前,別有一番韻味。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在我國崇石文化的悠久歷史中,景觀石能夠受到大眾的厚愛和賞識,甚至到了「無石不成園」的境地,是因為它包含著精神上和生活物質上的雙重意義。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隨著時光的流逝,觀賞者能夠從石頭那形而下的具體實物引發出形而上的精神思考,以此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先人對石頭的審美評價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物的本質,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與自然不存在征服和被征服的關係,而是要和平相處,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人與事物之間應平等相待。

中國園林的「天人合一」

因此,在我國的審美文化中,石不僅是表面意義上的石材、礦物質,更是擁有神秘力量的生命體。

易向,一種類文藝的生活方式(微信公眾號:e_xang);

易象讀書,閱讀就是一種修行(微信公眾號:iexang);

意典,城市旅行家(微信公眾號:taoolichin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向 的精彩文章:

一處小院,一樹繁花
寂寂古村落

TAG:易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