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益氣健脾法治療乙型肝炎的應用

益氣健脾法治療乙型肝炎的應用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在臨床上常無明顯的癥狀,往往是在體檢中被發現,臨床常以此病毒作為「濕熱毒邪」而 治以大劑清熱解毒。筆者在長期的臨床中認識到,祖國醫學雖無「乙型肝炎」這個病名,但其病因病機的轉化、臨床癥狀的表現與脾關係十分密切。在其病變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相互影響,每可見到脾虛的病理表現的臨床癥狀。在臨床中,據「損其肝者緩其中」,常以益氣健脾法為主治療。

1、臨床表現

乙型肝炎的臨床多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後胃脘不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少氣懶言,失眠多夢,脈虛無力等。其臨床癥狀符合1982年全國中西醫結合虛症辯證與老年防治學術會議確定的參考標準中的脾氣虛症與老年防治學術會議確定的《中醫虛症辯證參考標準》中的脾氣虛症。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氣血來源不足、四肢百骸皆賴以養。脾功能協調平和,外協無以侵犯,如脾氣虛,可致脾不健運,胃腸功能運化失常,故食慾不正或食後胃脘不適;脾氣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來源不足,四肢百骸失養,故神脾乏力,面色萎黃,少氣懶言等。乙型肝炎在其病變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相互影響,每可見到脾虛的病理表現和臨床癥狀。由於脾氣虛弱,化源不足,衛外之力減速,不能抵禦外邪侵襲,以致邪氣內侵,正氣愈虛,如此虛而不復。脾氣虛弱,機體抗病能力低下,邪毒易於侵入人體稽留,病情持續遷延難愈。從免疫學角度看,脾虛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清除HBV和免疫複合物,HBV在肝細胞內反覆複製,肝細胞不斷遭到破壞是導致肝炎慢性化的重要因素。這也是乙型肝炎不易治癒和複發的重要因素,也以此據證本病的關鍵是正虛邪戀。

2、治療方法

在臨床中以党參30g、山藥、黃芪、黃精、虎杖、白花蛇舌草各20g、鬱金、白芍、枸杞各15g為基本方劑。其中党參、山藥、黃精、黃芪益氣健脾而不燥;白芍、枸杞補肝益腎養血而不膩;鬱金疏肝解郁,條暢氣機而不耗陰;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熱利濕解毒而不苦燥傷陰伐陰。

脾氣虛,運化失鍵,常導致水濕內生,乙型肝炎患者常伴有濕阻脾運的的癥狀,由於濕性重濁粘膩,易阻遏脾陽,脾失健運,濕邪內生,亦加重脾虛。如神疲乏力欲寢,納呆腹脹,便溏等。常加木香、藿香、山楂等化濕消導之品。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化濕消導過度,造成脾愈虛,氣愈滯。由於不少患者對乙型肝炎缺乏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常伴有精神因素造成的情志抑鬱。故可加入少量的柴胡、香附以疏肝解郁。不宜過多使用疏肝理氣之品,以免耗氣傷陰。脾胃氣血生化之源,脾虛之不愈,可致營血虧虛。故伴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多夢等。宜加制首烏、當歸等養血之品。若患者濕熱較明顯。可宜加黃柏、梔子等清熱利濕之品、切忌以為是肝炎而過量投入苦寒之品,以免造成濕熱戀邪久不愈的後果。

典型病例

男,34歲。1992年3月12日初診。患者於同年1月被某醫院確診為乙型肝炎。前醫給予大劑量的茵陳、黃柏等苦寒清熱之品。治療1月余,病來愈,而納呆食少,食後腹脹更甚。診見面色萎黃,身體消瘦,納呆食少,食後腹脹更甚,神疲乏力,右肋不適,心悸、便溏、苔薄白、脈細弱。證屬脾氣虛,脾為百骸之母,脾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來源不足,故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心悸等。由於大劑量的苦寒之品克伐了中陽之氣,以致脾愈虛,故而納差食少,腹脹更甚。查肝功能:GPT40單位,黃疸指數6單位,TTT12單位,TF十十。ELISA法HBs Ag(+),抗-HBe Ag(+),抗一HBc(+),抗一H Bs(-),抗一HBe(-)。治宜益氣健脾,基本方加谷芽15g、蒼朮、五味子各10g。服用15劑後,諸症顯著減輕。續用此方加減治療3個月後,諸症痊癒。於1992年10月20日複查肝功能正常,ELISA法HBsAg(十,),HBe Ag(-),抗一HBc(+),抗一HBs(+),抗一HBe(+)。1993年單位體檢,均正常。

小結

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認識到,乙肝病毒侵襲人體。主要是正虛所致,而正氣不足以脾虛為主。誠如東垣所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余常用益氣健脾法治療乙型肝炎,以扶正為主,佐以祛邪。尤其是無癥狀的乙型肝炎,更應抓住「補脾」這一法則。即使急性濕熱壅盛,用之亦無妨。此法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能鼓舞正氣與邪抗爭,以資生化之源,有利於機體康復。在應用本方的同時,應根據濕、熱、氣、血、虛、瘀的偏盛程度,隨證施治。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關鍵要注重虛實的變化。治療本病,需慎用大量苦寒之品。苦寒通利之品易傷脾胃,「胃氣一敗,百葯難施,」勢必造成邪未去正已衰,病情遷延,日久不愈。《黃帝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太平聖惠方》也云:「夫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痾,適情遣疾者可謂上工矣。」郁怒傷肝,思慮傷脾,夫肝病者應重視精神調節及飲食宜忌,以益肝脾之調和。在治療三病的過程中,常因情緒波動或恣食肥甘辛辣之品,常致用氣鬱結或濕熱內生,灼爍津液助邪增病,不乏其例。而心情舒暢,精神愉悅,飲食有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平,更有利於恢復健康。

現代醫學認為,中醫的脾包括現代解剖學的脾臟、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也代表消化系統,而這些又都是特異性免疫的組織學基礎,能提供營養和能量,是免疫機能的物質基礎。符合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據臨床觀察本病發病機理除乙肝病毒感染外,還存在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以致不能清除乙肝病毒。細胞免疫低下者往往表現為虛證,而用益氣健脾葯有助於增強機體自身的細胞免疫功能。如補脾可調整消化系統功能及免疫功能。藥理研究也證實,黃芪可增強單核吞噬系統的吞噬作用,促使肝細胞再生,增強T細胞比值,改善蛋白代謝。党參可增加單核吞噬系統的吞噬作用,增強T細胞功能,改善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的代謝。白芍能促進淋巴細胞增殖,對化學性肝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對自身免疫性肝炎具有治療作用。白朮、茯苓有促進細胞免疫的作用。乙型肝炎大多由於脾氣虛弱氣,中氣不足,抗病毒能力缺陷。因此,臨床常用益氣健脾法通過調整臟腑、補益氣血而改善、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以達到排除、抑制、消滅體內的乙肝病毒。李東垣云:「其治肝、心、肺、腎、有餘不足,或補或瀉,惟益脾胃之葯為切。」尤在涇也認為:「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於中氣。」說明調整脾氣在治療肝病中的重要性,肝的調和和與脾的健運有關,脾健運,非但不受木乘,反有益於肝,有益於肝睥的正常疏運功能,可滋養肝木、遂其疏泄、條達之能,有利於肝病的緩解和恢復。也以此闡明脾健則後天資生有源,樞機得復,可使難治之疾,轉為可治之症。但是,本病難求速效,其治療非旦夕可愈,亦持之以恆,方可收功。

總之,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機和病理變化往往互為因果,使機體內臟腑功能紊亂失調,臨床表現常虛實互見。故須詳細辨證,審時度勢,認真遣方先葯,進行施治,可提高療效。

劉立華,男,生於1948年,重慶市萬州區中醫院主任中醫師,40餘年一直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管理工作。擅長治療肝病、脾胃病、痹病、肺系病等。組織、主研科研項目10餘項,其中1項獲重慶市萬州區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脾 的精彩文章:

草石蠶的功效與作用:解表清肺,利濕解毒,補虛健脾
最簡單的健脾袪濕方法

TAG:健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