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曹操只願做權臣,為什麼曹丕卻要篡位稱帝呢?這個理由很實在

曹操只願做權臣,為什麼曹丕卻要篡位稱帝呢?這個理由很實在

(三國機密·潛龍在淵·第38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在那個亂世之中,最有資格率先稱帝的人,不是四世三公,早已野心勃勃的袁氏兄弟,不是據有益州、漢中的劉備,也不是兩代三人經營江東的孫氏,而是曹操。雖然比起袁氏兄弟而言,他起點較低,但是最終一統江北,笑到最後的人,卻是他。而且,正如他所言,如果沒有他,漢末亂世之中,該有多少人擅自稱王稱帝呢?

可是他先為丞相,後為魏公,再為魏王,早就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且大權獨攬,卻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縱使其麾下的大臣,數度請求,縱使孫權上書稱臣,勸他行廢立之事,他也僅是輕笑道,孫權這小子,是打算把我架在火上烤啊。他去世之後,其子曹丕,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取代了漢獻帝,完成了以魏代漢的過程,既然曹丕都能夠如此輕易的做到此事,那麼曹操做起來應該更容易,那麼為什麼曹丕做了,曹操卻沒有做呢?

對於這個問題,《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中,給出了答案。最後一集中,曹丕親率大軍,兵臨城下,漢獻帝召他上城說話時,他主動說道:「父親臨終前說,若上天再給他十年,他願意與陛下合作,一起平定天下。那個時候,不管這天下姓劉還是姓曹,他都心甘情願。你們的理想其實相同,可惜呀,在這個時代,你們卻註定只能終生為敵。」也就是說,曹操不稱帝,不是因為他沒有野心,只是因為,比起一個帝號,他更渴望天下統一。

之後,曹丕接著說:「陛下,我沒有父親的心胸和氣魄,所以需要更大的權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你我只有一戰決生死,把兵力集中起來,才能穩定中原」,並提到,他只想證明,自己比曹操強。的確,劇中的曹丕,因為母親卞夫人,出手害死曹昂,自己又表現欲過強,一直不受曹操寵愛,有一種病態心理。而且他沒有曹操的胸襟,沒有安全感,只是想把一切權力、兵力、人才,都抓到自己手中。

其實真實歷史上,雖然沒有劇中,曹丕率大軍與漢獻帝決戰的情況,也沒有曹操想與漢獻帝合作的事情,但是曹操不稱帝,以及曹丕稱帝的原因,卻與劇中差距不大。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一、兩人的胸襟、氣度不同

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在很多人心目中,曹操都是一個奸詐小人的形象,然而,如果我們細讀歷史,就會發現,曹操雖然是一個梟雄,也是一個小人,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上,他都是一個非常有氣度的人。例如關羽在受到他的厚待之後,最終選擇離開,他說「彼各為其主」,不派人追殺;李孚兩度戲耍他,他依舊委以重任;他寵信郭嘉,陳群打郭嘉小報告,他也不會打擊報復,等等。因此,他能容忍,名義上自己頭頂壓著一個人。

而曹丕不一樣,曹丕是一個非常小肚雞腸的人,而且把權力看得非常重。他的小肚雞腸,可以從他因為曹洪曾拒絕借錢給他,便找理由將曹洪下獄;以及夏侯尚因寵愛小妾,冷落了出身於曹氏的正妻,他便下令將夏侯尚的愛妾縊死等事,都能夠看出。他的權力欲,則可以從他容不下自己的弟弟,曹彰、曹植一事看出。這樣一個人,怎麼可能安心做魏王呢?

二、兩人的追求不同

曹操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看重的不是虛名,他想要的僅是天下統一。所以,不管他有沒有野心,在天下一統之前,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踏出最後一步。因為偏安一隅的帝位,他看不上,哪怕這個所謂的偏安一隅,包括半個天下。而且,他享受戰鬥的過程,爭雄的過程。可是曹丕不一樣,曹丕有極大的野心,想要在各個方面證明自己,他看重的是結果,他想讓自己打下的天下姓曹,在他眼中,先有自己後有天下,與其父曹操,恰恰相反。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曹操成就斐然,卻從未邁出最後一步,曹丕剛剛繼承魏王之位,便迫不及待的稱帝,不是因為曹操時期,時機不成熟,而是因為他們的理想、追求、胸襟、氣度,都完全不同。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機密》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最神奇的才女,堪稱女版諸葛亮,預言了曹魏滅亡,享年79歲
三國最悲慘的人物,父親是五虎戰將,母親卻淪為玩物,自己亦慘死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