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0美術館,終章

900美術館,終章

關於裝置,非要給它找個源頭,就不得不說說杜尚,可是,但凡說杜尚的人,說的往往又都不是杜尚。上個世紀初的事兒了,他就那點東西,解讀來解讀去,早就翻了個底朝天。

歷史的原因,我們中國擁抱現代世界太晚。文化的滯後性,讓中國的一些藝術家感到痛苦。也讓一部分對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中國人,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茫然。

文化血液里從來沒有這種源流,吸收時,自然感到不舒服。進行創造時,好些人也少不了模仿。

換一個角度來看看,西方藝術在20世紀的整體發展。所謂,藝術的「當代化」,可不可以理解成藝術的「現代化」、「科技化」?

杜尚自己也坦認,他這個名字的價值,大還是小,是隨著後生小輩們的需要而產生變化的。幸運的是,需要他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他成了一面旗幟,而且,永遠不準倒下。

插圖:

Grazia Varisco (1937-今)作品,1962年。作品插電,一直在旋轉。

同上,1964年。

Bruno Murani (1907-1998)作品,1964-1967年。

同上(右邊作品),1958年。

同上,1947年。非常輕盈,靠近時身體帶動的風,會讓它改變形態。

在古典時代,中國是領先過世界,但那都是老黃曆。實事求是,當人類文明從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邁進時,我們民族的貢獻微乎其微。

現代文明秩序是西方國家發明和奠定的。一個半世紀,經歷的過程殘酷而血腥,不管怎麼說,我們還是最終選擇,老老實實地向人家學習。這就是歷史。

在20世紀初的第2個十年,西方藝術踩著杜尚的肩膀,生長出了一支特殊的脈絡,與傳統藝術脈絡相比,這隻脈絡離經叛道,卻又展現出傳統脈絡所不具備的活力與吸引力。甚至,更加貼合時代。

算起來,這隻脈絡已經在世界上發展了整整100年。(泉,1917年)

插圖:

Davide Boriani (1936-今)作品,1959-1964。這件作品,利用了磁鐵原理,鐵渣不斷的隨著背後的磁鐵移動,形成特殊效果。

Gabriele De Vecchi (1938-2011)作品,1964年。

Dadamaino(1930-2004) 作品,1963年。

Mario Ceroli (1938-今)作品,1964年。

同上。(創作日期,忘拍了)

義大利人在這條脈絡里貢獻了兩個主義,首先是空間,其次是貧困。

空間藝術的發展,走到今天早已經不是封塔納想像中的樣子,它脫離了架上思考,更加包羅萬象。

貧困藝術主張使用樸素和日常的材料,甚至隨處可見、撿來的東西,進行藝術創作。拋開作品,這個觀念本身就是偉大的發明,它賦予了藝術家更廣闊的材料空間。

但是貧困藝術,並不是粗製濫造的意思,這容易產生誤解。如何利用破鞋、廢鐵、爛麻袋、樹枝什麼的舊物,創造出高級的美學和新思想,對藝術家而言也是不小的挑戰。

貧困藝術插圖: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1933-今)作品,材料為鏡子和噴印,1970年。他還活著,來Brera做過講座,長的沒特點,就一老頭,看完就忘了。

Gilberto Zorio (1944年-今)作品,材料為金屬板、水缸和水,1980年。

同上,材料為皮革。

Jannis Kounellis(1936-2017) 作品,材料為金屬、麻袋、石塊1988年。

Alighiero Boetti (1940-1994)作品,材料為毯子,1989年。

藝術是文明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進程中,西方各國家的藝術家們,以他們自己喜歡和發明的方式,向現代文明添磚加瓦。

我們中國是一個自尊心強烈的國家,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也有點民族主義。可是,一個科技的時代,還活在田園牧歌的理想中,合適嗎?

也許,中國藝術的脈絡(國畫)的發展困境,正是與時代結合錯位所產生的。我們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嘴上的口號喊的響亮,保護,傳承,腿腳卻不肯往前走,腦子也不創新,不發展,路豈會越走越寬?

不斷勇敢的創新,海納百川,文化才會更有活力。

上個世紀,西方現代文明在科技化的過程中,誕生了裝置、行為、波普、影像、大地、新媒體等一大堆新潮的藝術思想,而且還在不斷演化中。世界各國家都在學習他們(亞洲、非洲、阿拉伯等),使用他們的發明創造。

這個現象可以解讀為,人類渴望現代化、科技化。

可能,我的命題是詭辯,胡思亂想,但我還是很好奇,中國藝術(文化)的現代化和科技化在哪呢?有沒有這樣的一條路?

這個民族給不給自己,一個自由而包容的空間?

Marino Marini 作品插圖:

插圖一

插圖二

插圖三

插圖四

插圖五

(米蘭的天,不知不覺又黑了。我站在窗檯,點燃一支煙。)

說起自由而包容的空間。

有一次,我在比克卡美術館看到一個非常奇怪的作品。

這個館是工廠改造而成,高大而寬闊。除了安塞斯·基輔的陳列空間是固定的,其餘空間做流動展。在美術館裡的一個單獨的四方空間里,中央,高高的穹頂,垂下來一根粗麻繩,極致精簡,再也沒有其餘的作品。一大堆觀眾走進這個空間,仰望,並且議論紛紛。

語言錯雜,我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皇帝的新裝吧,我想,不熟悉空間藝術發展脈絡的人,一定會這麼評價。

那麼,它是不是皇帝的新裝呢?我還是不知道。但樂於見到,美術館和藝術家們一起造夢。總有一些對未來產生啟發的作品,在當時,都像夢一樣新鮮。

藝術,它可不就是在造夢?

一樓雕塑流動展,(不具名)插圖:

插圖一

插圖二

插圖三

插圖四

插圖五

插圖六

插圖七

插圖八

插圖九

我得承認,自己學的就是西方藝術的路子。要不然,我跑這麼遠來幹嘛?

幾乎每個星期都看美術館、博物館和教堂,先從老的開始,什麼中世紀、文藝復興,一直到現代主義運動,脈絡捋順了。再看後現代,看當代,多思考思考,一下子明白了好些事。

美術館裡邊,經常有老師帶著小學生隊伍,近距離學習藝術知識。耳濡目染,長大後,這些人肯定就不走回頭路。所以也就解釋了,美術學院里本地的同學們,畫畫功夫可能沒有中國人好,但是創作想法和藝術探索,往往更加的前衛而且有活力。

義大利是有點亂,但社會的文化氛圍,呈現著開明、自由和包容的態度。至少,你跟人講你是藝術家,他不但不會嘲笑你,反而覺得既然是美術學院的,那不是藝術家又是什麼呢?總之,心態非常的平和,沒有那些稀奇古怪的冷氣。

關於900美術館的收尾,就寫到這吧,希望看起來不那麼倉促。下期寫誰?讓我再想想。

完。

··································································································

分享,是最大的鼓勵!

隨緣投喂,好人一生平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珂逛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TAG:劉珂逛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