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翁公水庫天外天

翁公水庫天外天

翁公水庫天外天

/何人

在興寧市北部的深山裡,你可能不知道這裡藏著一座鮮為人知的美麗水庫,這就是黃陂河上的翁公水庫。它景色秀美,如一顆山中明珠熠熠生輝,是我家門口的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

你也許要問,一處如此美麗的風景為何鮮為人知。這大概是因為每一處神秘風景的被發現都要有一個過程吧。假若不是伐木工人進山砍樹,也就發現不了九寨溝;若不是打魚人迷途闖入,也就發現不了世外桃源。翁公水庫便是這樣的一處世外桃源,或者說是一個尚未被人發現的小九寨,這一是因為,翁公水庫坐落在深山環抱里,周圍都是高山,深藏不露,人跡罕至;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就是,這水庫的大壩不象別的水庫大壩那樣雄偉壯觀,事實上翁公水庫的土壩很小很窄,從土壩這頭走到那頭,也就是幾步遠的距離。當你第一眼看到這土壩,你的感覺一定會是,沒搞錯吧?這就是興寧第二大水庫的大壩!壩上也找不到「翁公水庫」幾個大字,但我要告訴你這就是翁公水庫的大壩,大概是壩面太小,寫不下「翁公水庫」這幾個大字,也確實很難想像僅一百來米長的土壩,還不及普通山塘土壩的長度,水庫的蓄水庫容卻僅次於合水水庫。但是,你若站在翁公水庫土壩上面,朝碧水微瀾的庫區望去,你就會猛然開朗,這水庫的土壩雖小,但是水庫的肚子很大,這水庫就象一個大肚瓶,土壩就象個瓶塞,更形象的說,翁公水庫大壩就象一隻牢牢打進山谷的楔子,緊緊擋住了身後二千多萬立方的洪水。事實上翁公水庫的大壩也不是這樣名不見經傳,翁公水庫大壩高36米。36米高是個什麼概念,我也不知道,說實在話,不佞對水利沒有研究,不好妄說,但我知道合水水庫的壩高為24米,在翁公水庫的下游。這兩座水庫的土壩雖都不高,卻都默默的堅守著自己阻擋洪水的職責。從1959年春翁公水庫大壩完工運行起,年年洪災的黃陂圩從此旱澇無患,今天,水打黃陂的景象,早已成為歷史。當初修建這座水庫也是為了防洪,只是近年來,到這裡旅遊觀光的外地遊客越來越多,翁公水庫的神秘面紗才慢慢被人揭開,開始顯山露水。

翁公水庫的神秘和美麗,不光是因為它山環水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還因為它有很多傳說。我是在這水庫邊長大的,釣於斯游於斯,也聽過很多這類傳說。第一個傳說就是這水庫的選址。那是1958年政府決定在寧江支流黃陂河上建造一座中型水庫阻擋洪水,據說當時有二個地方可供選址,一個是寶龍村,一個是上翁公村。最終選擇了翁公村,這裡因為,翁公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周圍都是高山,只有東南角一個小小的缺口,千年不斷的流水硬是從山岩上切開一個深谷,河水奔騰而出,水流大,山口小,是個真正的虎跳峽。在這種地方修築大壩,用我們村裡老一輩人的話來說就是「這壩一鐵耙土就能作成」。我們那邊的人把凡與攔水有關的工程都叫做「作」,作水庫,作圳,作陂頭。就是形容修建這水庫大壩太容易了,把兩邊山上的紅土刨到谷底,大壩就建成了。話雖這麼說,36米高的大壩僅用了一個冬天就建成了,也只有我們的人民政府才能辦到。這水庫就建在我家門口,真應該感謝政府當時的選擇,更應該感謝那些庫區移民的付出。不說感恩吧,起碼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哪怕是你見了這美麗的水庫偶爾想到他們,也是對移民的一種慰藉。我有一二回親眼目睹過枯水時的庫區,那是水庫維修的時候,水全放幹了,很奇怪,這水庫蓄洪幾十年後還沒有一點淤泥,河水還是按著原來的古河道流淌,村莊還是村莊,我和一幫小朋友便拿著竹籃到乾旱的庫區去打豬菜。大概是庫底的油泥比較的肥沃,豬菜長勢很好,一會兒豬菜打夠了,一幫小朋友便開始玩打仗。這真是個理想的好戰場,仗打起來了,嘴裡的機槍嗒嗒響,泥塊被當作手榴彈漫天飛舞,這裡還真象是電影里的戰場,到處都是圍龍屋的斷壁殘垣。放牛的老人指著那些遺迹,跟我們這些孩子們說,這是庫區人民祖祖輩輩的家,那是謝屋,那是何屋……你們知道當時這裡有多少人嗎?當時的人都挑河水喝,從挑水木桶里灑落的水滴掉到石板路上,路面從來沒有干過,一天到晚都是濕漉漉的,可以想見當時有這裡有多少人口了。因為修水庫需星散移民,所以原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帶著鍋碗瓢盆遠走他鄉,留下了青山綠水。

翁公水庫的第二個傳說就是,這水庫的設計師是蘇聯人。上世紀五十年代正是中蘇關係的蜜月期,蘇聯曾派出各方面的專家支援中國的各項建設,其中就有水利專家,這水庫就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完成選址和設計的。也不知道是洋專家還是土師傅的問題,總之是這水庫建成後才發現出了小問題。這小問題就是水庫壩底的泄洪孔太小,只留有一個直徑僅一米的泄洪孔(鋼筋混凝土圓涵),這一無意中造成的先天缺憾,相應的制約了水庫的應急泄洪能力,後來不得不在大壩的腰部再鑽一個孔引流,所以今天你看到翁公水庫大壩有一根長長的大象鼻子,不要大驚小怪。當時的排洪道也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水泥排洪道,據說當時的排洪道另有安排,所以暫時挖了一個相當簡陋的排洪道。但是水庫的庫容大,有足夠的庫容,再大的洪水也能相安無事,這水庫就這樣安全運行了近二十年。直到1975年連月大雨出現了一次險情,要應急排洪,才把原來的泥土排洪道改建為水泥電動排洪道。

還有一個傳說就是這水庫的建設者,聽我們村的老前輩說,雖然這水庫工地就在自己家門口,但他們也不是這水庫的建設者,他們那時雖然年輕力壯,但也只是圍觀群眾,沒有參加水庫建設。我問他們,哪這水庫是誰出大力流大汗修建的呢。老人們說不知道啊,那些民工都講學佬話,一句也聽不懂,不知道他們是哪裡人。原來是,1958年興梅還屬汕頭專區管轄,修水庫的民工多來自汕頭。那時我們村裡的人只是天天來這裡看一看,看看這水庫什麼時候能建成。往事歷歷在目,一晃就過了幾十年。

一處水庫孕育一處風景,我每次回家路過翁公水庫,都會被翁公水庫嫩綠的景色所陶醉。翁公水庫的山是青的,水是藍的。我想每一處自然風光都有它的魂,翁公水庫的魂就是寧靜湛藍,這裡的湖光山色有一種讓人心靈震撼的寧靜美。這裡雖然離濟廣高速黃陂出口很近,但隔著山,山外的聲音這裡一點也聽不到,那些想暫離塵囂的人們,不妨來這裡感受一下一方靜土。翁公水庫的水面非常寧靜,整個水面就象仙女攤開的手掌,水面柔波瀅瀅,水域又被多條山崗分隔成不同的水區,象分開的五指,一眼看不到全貌,所以一眼感覺這水庫的面積不大,卻是個實實在在的中型水庫。其集雨面遠達江西贛南,興寧市兩座壩高最大的水庫也都在這一區域里(翁公水庫上游的班基坪水庫壩高40米)。集雨區內全是高山密林,整個流域都為密密麻麻的森林所覆蓋,僅有少數幾個小村落分散其間,人煙稀少,所以庫區的水才這麼藍。每一滴水都是從山泉而來,彙集到這裡,藍水茫茫,讓人感受到一種團結的力量。翁公水庫的水,一年四季都是寶石藍的景色,四周高山倒影其間。藍天之下,時有翠鳥扇著翅膀停在半空,像是對著水面照鏡子臭美,老人說翠鳥是吉祥鳥,翠鳥照鏡幸福有餘(有魚)。天鳥投影成雙對,碧水無波又一天,如果你想找個地方暫歇疲憊的身心,那就來翁公水庫遊玩吧。這裡的美景不僅可以養心,更可以養顏,美景能讓你心情愉悅,眉頭舒展,這裡是你心靈的樂園,一個放飛身心的好去處:

奸小輩出多鬥爭,

何處遠離車馬喧。

唯有翁公閑釣水,

不問世事天外天。

翁公水庫的風景至目前仍是原生態的,周圍小山的山體下半部半沒入水中,只露出千姿百態的山脊和山巒。水岸是天然的紅花綠木,茂密的叢林、湖心島,都是還沒有人踏足的地方。環湖半島和鯇公峴瀑布群等也都尚未開發,流水潺潺而少人識。只有沿水岸南邊有一條3米半寬的公路,可略領風景。路的一邊是青山綠林,一邊是碧水茫茫。一路上,過了一灣又一灣,繞山而行,山上的草木低垂下來,或明或暗。這也是山間村道,可從黃陂通往羅崗。從翁公水庫出發,過了避灣,就是羅崗轄區了。但要進入羅崗圩鎮,現在還須繞道澄清村才能到達。歷史上這裡有一條直通羅崗的千年古道,從這裡通往江西留車等地。別看這裡周圍都是高山,就在高高的白鶴仙師山腳下卻藏著一個低矮的缺口,地名寒禾徑,與羅崗一徑相通。缺口的東面是黃陂上翁村,西面為羅崗官莊村。據說曾經有過一個設想,把這天然缺口當作翁公水庫的排洪口,讓黃陂河的洪水改走羅崗,這裡也確實有一些被人深挖過的痕迹,或者是後來放棄了吧,但都無從查考。古道正是穿越這低矮的缺口,東連梅州,西通龍川,北上贛南。小時候我跟著大人去走親戚,在路邊見過一些青麻石打造的路碑,一邊指著江西,另一邊的字我不認識,大人告訴我那是老體字寫的嘉應州。嘉應州就是梅州。這些古老的路碑現在也許還在,但古道早已荒廢,走不通了。雖然現在仍有不少梅縣老鄉到黃陂圩來買賣東西,也有不少龍川江西的老表們來赴羅崗圩採辦貨物。羅崗和黃陂之間就隔著這個荒廢的山口,兩難往來,只有在那荒草亂棘叢中還依稀可見當年古道上供人休息的古茶亭。這茶亭高大的石拱門,是用大塊的赤麻石打就的,有點氣派,可以想見當年這古道的熱鬧光景了,現在這些都變成了風景。瞻顧遺迹,彷彿還能聽到歷史的腳步。或許有一天這古道復甦,變成一條東連梅縣,西接龍川的康庄大道,也未可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興寧文譚 的精彩文章:

TAG:興寧文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