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





最好的教育


永遠是「私人訂製」





本文已獲授權


作   者:非顏

來   源:一讀 ID:iiiread






最近61歲的陳美齡在網上又火了。




這個曾在香港樂壇紅極一時,與鄧麗君齊名的女歌手,退隱歌壇30年後,又一次刷屏朋友圈。不過,這次是以媽媽的身份。




她把三個兒子,先後送進了美國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學。






最近,她接受了一個採訪:







視頻中侃侃而談的陳媽媽的教育理念引起無數人深思: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1




陳美齡在視頻中提到了很多點,

比如:不要制定每天的時間表、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其中不乏與我們的教育現狀背道而馳。




很多父母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拼盡全力給孩子報最好的輔導班,送進最好的學校。




去年,有一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更是扎了無數父母的心。廣州一位高管媽媽,給孩子一個暑假的教育花費高達三萬五,連新衣服都不敢買。




與之類似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無論是800萬的學區房,還是吃著最貴的葯,安著最貴的支架,雞飛狗跳地陪娃寫作業:






亦或是,無縫銜接的輔導班:






這些無一不體現著我國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重視。




有研究指出:

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花費最貴的地區,而且超過三分之一的家長已經把全部時間都花費在孩子身上。




可儘管如此,他們仍然擔心自己做的不夠。




這背後暴露出了一個殘酷真相:中國式父母焦慮。




我們害怕孩子考不上好學校,跟不了好老師,比別人成績差……會輸,會落後。




誠如馬東所言,這些父母最可怕的地方,

就是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小時候沒考上好大學,想讓孩子考上985,211;


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想讓孩子一定要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


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催促孩子一定要過上理想生活……




正是這種焦慮,讓無數家長和孩子都處於連軸轉的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不知道的是:這種焦慮,很有可能廢掉我們的孩子。




2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中有一個橋段:一個小姑娘考試考砸了,扛不住媽媽的批評,喝農藥自殺。雖然搶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個月的期限。




媽媽當時就崩潰了,悔不當初:我幹嗎要說她啊!沒考好就沒考吧……







是啊,一次成績,並不能代表輸了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父母有多少焦慮,孩子就會有多大的心理壓力。




2017年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長蔡若蓮的長子潘匡仁在家裡跳樓,從40多層的高空墜下,不幸身亡。




潘匡仁&蔡若蓮



這位出身書香世家,畢業於海外名校的孩子,因為在一場單車比賽中受傷,無法繼續參賽,不能為家族爭光,患了抑鬱症。




優秀教育者的後代,以自毀的方式表達「輸不起」的絕望,多麼令人唏噓。




這難道不是對中國式焦慮最大的諷刺嗎?




而這並不是個例,北京大學曾發布《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

中國每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哪怕考上大學後,跳樓、卧軌、跳河的慘劇也是接二連三發生。




這裡的每一個數據都足以讓我們心驚膽戰。




它讓我們知道,父母的焦慮,對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家長的用力過猛,可能廢掉的是孩子光明燦爛的一生。很喜歡白岩松說的一句話:不要教孩子如何贏,要教會他們如何漂亮的輸。




是啊,社會本就那麼多壓力,為什麼還要給孩子額外的負擔呢?其實,父母最大的贏,就是讓孩子學會如何面對輸。




世界拳擊冠軍鄒市明的兒子軒軒是一個好勝心極強的男孩子。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比賽吃西瓜,邊哭邊吃「我不想輸,誰來幫幫我呀」。




可是作為世界冠軍的爸爸卻說:你不能只想贏,也要學著輸,輸並不丟人。




於是,孩子知道了輸贏才是人生常態。




這個常常把「爸爸,你一定要贏哈」掛在嘴邊的男孩,居然在爸爸失敗的時候試著安慰他:

輸了沒關係,重新來







人生漫長,一次跌倒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能站起來。




不怕輸,才能有機會贏。




3




父母永遠無法為孩子抵擋一生風雨,我們能做的,就是拋卻無用的焦慮,引導他們正確面對人生。




不焦慮並不意味著,不讓孩子吃苦,而是讓孩子自己學會從容應對人生之苦。




表弟當年上小學時成績不好,阿姨知道「逼」他學習不管用,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夏天的把他拉出去買西瓜。




近40度的高溫下,阿姨蹲在攤前和西瓜販拉起了家常,表弟催她快點,她也不聽,就這樣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表弟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有的只挑不買,有的幾毛錢還討價還價,這1個小時里,西瓜販賺的錢還沒自己一個玩具貴。




回去的路上,阿姨裝作不經意地問他:你以後是想坐辦公室,還是在外面賣東西?表弟說:我當然要坐辦公室,在外面又熱又累。可是阿姨回答:你現在的成績可能還坐不了辦公室。




表弟若有所思沒有說話,然而回到家,他竟然拿出曾經不屑一顧地卷子做了起來。




是啊,只有父母知道人生太苦是沒用的,要讓孩子自己明白:

今天的你如果不吃苦,明天的世界可能會讓你很苦。







4




很多家長都以為把孩子送進好的學校,就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育。




然而,陳美齡在視頻中說:我始終確信「教育的責任在於家長」,學校和老師只是重要的夥伴。孩子的教育,人格形成應該由家長承擔。




她一直以來都尊重孩子的選擇,告訴他們:如果迷茫的話,就聽從自己的心,哪怕選擇的是最難走的那條路。




當年,她大兒子考美國高中,不想考top1的學校,而想進排名第七的高中,因為學校會教授馬術。陳美齡跟兒子講: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是這條路會很難,希望你不要辜負自己的努力。




大兒子非常用功,不僅把馬術練得很好,成績也一直排名第一。




紀錄片《成長單行道》里,一個母親想讓兒子進體制內,但兒子卻喜歡體制外的工作。




母親說:

我尊重你的選擇,也請你做好吃苦的準備。





她們明白:

孩子,不是一個「標配」的物品,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同一化模版,最好的教育方式永遠是因人而異的「私人訂製」。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一段話: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你教育的孩子,終究不可能成為你想像的樣子。




他只會成長為他眼中希望中的樣子。




父母該給他的不是一條規劃好的標配之路,而是教會他:如何吃下人生之苦,如何笑對未來的人生。




為人父母的我們是時候給自己降降溫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優秀,是我們太著急了。




拋卻無用的焦慮,讓孩子為自己而活,看清自己應該去向哪裡,活出餘生的新高度!




人生路漫長,也希望每一個孩子能直面挫折,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走向波瀾壯闊的明天。



關於作者:一讀(ID:iiiread),你的氣質里,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這裡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天陪你,一路讀行。授權請聯繫一讀(ID:iiiread)





?


進入公眾號武志紅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日簽~




你有多相信靈魂伴侶,關係就有多危險
有多懂事,就有多孤獨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