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份《意見》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份《意見》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

最近,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對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在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通過互聯網技術的助力,相關醫療改革和國民健康政策的實施必將發揮成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看到其意義重大,也要看到改革的艱辛。

原文 :《「互聯網+醫療健康」要在創新中發展》

文 |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秋霖

圖片 |網路

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以緩解看病就醫難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從4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和4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吹風會釋放相關政策信息開始,各界就對這個文件充滿了期待。《意見》公布後受到了媒體和市場的熱烈響應,被認為是近些年來醫改領域最務實的文件之一。

在信息網路技術飛速發展,「互聯網+」大力推進的形勢下,「互聯網+醫療健康」註定是避不開的熱點。《意見》及時回答了行業和社會關切的一些問題,響應了市場和社會的訴求。

第一,《意見》明確了政策上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支持鼓勵導向。政策上是支持鼓勵,還是不支持甚至是禁止,是對創新領域發展及其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企業、醫院、地方政府決策的重要依據。在方向上判斷錯誤,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現在,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鼓勵態度給創新探索者吃了顆定心丸。

第二,《意見》確定了當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應用重點,拓寬了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理解。「互聯網+醫療健康」不只是上網尋醫問葯,而是更為全面的應用,包括了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藥品供應、醫療保障、醫學教育和科普、人工智慧應用等七方面,是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醫療保障、人才培養、監督管理「六位一體」和整個醫療衛生體系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也遵循了從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技術發展趨勢。其內容不僅涉及直接的醫療服務,也涉及醫療相關的其他服務,比如挂號、付費、醫保結算等。從實踐看,當前通過互聯網技術對醫療服務流程實施再造,能更快更明顯地提高患者及其家人的獲得感。

第三,《意見》界定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行為邊界。當前,「互聯網+醫療健康」在實踐中最受關注、爭議最大的是三個問題:一是關於「互聯網醫院」;二是關於網上首診;三是關於處方葯電子商務。《意見》明確了可以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醫療機構可以使用互聯網醫院作為第二名稱,也就是說互聯網醫院是以實體醫院為基礎的。《意見》允許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不允許首診。《意見》明確線上開具的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核後,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託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即處方葯不可直接通過電子商務銷售。

第四,《意見》明確了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台等第三方機構的責任。互聯網產業在中國快速發展,很多領域深度融合和廣泛應用互聯網,這與包容的政策環境直接相關。醫療健康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所以,《意見》在發展初期就明確,第三方機構應當確保提供服務人員的資質符合有關規定要求,並對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

可以說,《意見》給「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載入了一個驅動器,體現了包容的原則,同時也載入了一個制動器,體現了審慎的原則。當然,《意見》是促進和規範「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意見》本身就提出了很多後續的工作,比如健全統一規範的全國醫療健康數據資源目錄與標準體系,出台規範互聯網診療行為的管理辦法,研究制定健康醫療大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和產權保護的法規,健全相關機構准入標準等,都將是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另外,也有「互聯網+醫療健康」可持續發展所需要解決的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可能因為時機不成熟,《意見》中尚未明確,比如如何更廣泛地發揮第三方平台對「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創新作用,如何真正實現醫療健康信息的互聯互通等。同時,《意見》所確定的七個方面的重點應用,更多側重於醫療,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細節需要規範和促進。

總之,《意見》是對當前社會需求的一個積極響應,也是對過去一段時間,醫療機構、互聯網企業、地方政府創新探索經驗的階段性總結和提升,未來還需要在審慎和包容的原則下繼續鼓勵「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發展,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實。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8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留學生眼中的「一帶一路」,他們想帶回去的不止「新四大發明」
多重壓力下的中國經濟,是時候展現突圍的「技術」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