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進一步做好《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三大史詩」傳承發展工作和推進學術研究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文藝工作座談會、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等重要場合述及「三大史詩」,激勵中華各族兒女發揚偉大創造精神,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為了更好地推進中國史詩學學科建設,推動中國多民族史詩傳統的賡續和發展,2018年5月2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辦、口頭傳統研究中心承辦的「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戰略優勢學科「中國史詩學」建設項目組的年度重大計劃之一。

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工作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舉世聞名的「三大史詩」——藏蒙史詩《格薩(斯)爾》、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及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內涵豐富,情節曲折,結構恢宏,氣勢磅礴,皆為幾十萬詩行的鴻篇巨製,當之無愧地躋身於人類最偉大的英雄史詩之列。除「三大史詩」外,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學界還至少發現並記錄了數以千計的史詩或史詩敘事片段,蒙古、土、哈薩克、柯爾克孜、維吾爾、赫哲、滿等北方民族,以及彝、納西、哈尼、苗、瑤、壯、傣等南方民族,都有源遠流長的史詩傳統和篇目繁多的史詩敘事,而且大多至今仍以活形態的口頭演述方式在本土社會的文化空間中傳承和傳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培林。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在大會歡迎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李培林《在「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黨和國家長期關心和支持以三大史詩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工作和民族文學研究事業。習總書記對三大史詩的重視和肯定,一方面與過去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三大史詩的關懷與支持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組成部分,為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並指明了新的發展路徑。他認為:三大史詩震撼人心的偉大之處在於其跨省區、跨民族、跨國界傳播的宏偉格局;在於凝聚民心、團結人民、給予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和嚮往;在於結合口頭與書面形式的活態傳承體系;在於恢弘的敘事主題和崇高的演述風格。

李培林在講話中肯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在「三大史詩」的搶救、保護及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認為,民族文學研究所在人才隊伍建設、資料學建設、理論方法論建設、田野研究基地建設及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已成為三大史詩研究重鎮和學術中心。基於此,他提出六點建議: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三大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產統籌保護計劃」,加大力度保護三大史詩集中傳承區域的文化生態,推動三大史詩的整體性保護和多樣化當代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推動三大史詩的代際傳承;夯實三大史詩資料學基礎,促進數字化建檔和資料庫共享,提升中國史詩學術研究的國際水平,推動中國史詩學理論和方法論的創新發展;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學者、文化工作者以及傳承人之間的學術交流,增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與對話,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積極推動《江格爾》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工作;我們希望看到《江格爾》在不久的將來也能名列該名錄,與世界上其他的偉大史詩傳統交相輝映;樹立文化自信,增強三大史詩文化凝聚力,把三大史詩工程做成民族文化工程、民族團結工程、民心相通工程,對全社會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李培林強調,新時代意味著新起點、新征程,讓我們在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指引下,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把三大史詩工程做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立新功!

本次大會由「通報:我國『三大史詩』保護工作情況」「交流:代表性傳承人與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對話:『三大史詩』的傳承與發展」及「展望:非遺保護與史詩傳統研究」四個環節組成。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研究員。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在「通報:我國『三大史詩』保護工作情況」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研究員向與會代表詳細介紹了國際史詩研究的現狀、國內各民族史詩的分布現狀,彙報了有關「三大史詩」保護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相應成果。

朝戈金研究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中國各民族史詩,按傳承和流布的地域、歷史民族地理區和經濟文化類群可分為南北兩大系統。北方民族主要以長篇英雄史詩(heroic epic)見長,南方民族的史詩則多為中、小型的創世史詩(creation epic)和遷徙史詩(origination epic)。這些本土史詩類型的歷史累層和廣泛流布,一同構合為「北方英雄史詩帶」和「南方民族史詩群」;同時又因相關族群敘事傳統所依託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生態的不同,被學者形象地稱譽為「雪域史詩」「草原史詩」和「山地史詩」,堪與古希臘的「海洋城邦史詩」和印度的「森林史詩」一道並肩而立,成為世界文學地圖上相映成輝的人類文明盛景。因此,不論在北方還是在南方,中國少數民族的史詩傳統,大都以氣韻生動的口頭演述和極具生命情態的表現形式,長久地承載著相關族群的歷史源流、人文傳統、文化認同和生活世界,一直被人們珍視為歷史的「根譜」和文化的「寶典」。從歌手到聽眾,從語言傳統到口頭演述,從傳承軌範到傳播形態,從文本到語境,各民族史詩既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及其卓爾不群的詩性智慧,也印證了中國族群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文化的創造力。朝戈金研究員在會上進一步指出,以《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為代表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核心元素之一,同時也是接軌國際,體現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資源。從傳承、保護的角度出發,各民族史詩在當代社會的復興與發展,既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三大史詩」重要性的落實,也是各族人民站在國際舞台表現自我的能動性發揮。總之,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的傳承,更是維繫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交流:代表性傳承人與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環節,「格薩爾」史詩藝人才智(青海省果洛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塔洛達娃扎巴(青海省玉樹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巴扎木蘇(內蒙古巴林右旗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敖特根巴音(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學者諾布旺丹(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烏·納欽(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瑪納斯」史詩藝人阿不都別克·俄斯坎(新疆阿合奇縣哈拉奇鄉傳承人)、江努日·圖日乾巴依(新疆烏恰縣黑孜葦鄉傳承人)以及阿地里·居瑪吐爾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江格爾」史詩藝人巴達(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蓬查(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道爾吉·尼瑪(新疆和布克賽爾地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學者斯欽巴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研究員)分別闡述了自己對所傳承和研究的史詩的理解和所承擔的歷史使命。九位傳承人在現場互動中先後展示了氣韻生動的史詩演述片段,各具傳統特徵和個人風格。他們一致表示,習總書記多次提到史詩傳統,對基層藝人們說唱的史詩,非常器重,非常關懷,從心裡感覺到特別激動。本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研究員主持。

在「對話:『三大史詩』的傳承與發展」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民族文學所榮休研究員仁欽道爾吉、郎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榮休研究員楊恩洪;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胡振華;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教授塔亞;內蒙古民族古籍與《格斯爾》徵集研究室主任蘇雅拉圖;西北民族大學《格薩爾》研究院院長、教授寧梅;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者央吉卓瑪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探討了「三大史詩」的文本特點、文化屬性及社會價值等。與會專家和傳承人強調,史詩保存到今天,沒有這些說唱藝人是不可能的,沒有他們世世代代辛勤的說唱,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活態史詩,我們首先要保護傳承人,要保護我們的藝人,他們是我們的國寶。本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研究員主持。

在「展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史詩傳統研究」環節,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陳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邱運華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分別從「非遺保護」視野、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工程的由來和實施計劃,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公約》名錄中的史詩傳統及其保護等角度對「三大史詩」和中國多民族史詩傳統的未來發展作出了展望。大家紛紛表示,要繼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若干重要講話的精神,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堅持回到民間,回到田野,回到史詩傳統的文化空間,以田野研究為目標,進一步深拓中國史詩乃至非遺保護的學術空間,為多民族史詩傳統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及再創造貢獻力量。本環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研究員主持。

推動「三大史詩」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工作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張雨楠/攝

參加本次會議的各界人士約有120人,包括來自「三大史詩」的代表性傳承人;史詩學、民間文學、民俗學、少數民族文學等平行學科專家學者代表;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保護傳承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三大史詩」田野研究基地合作方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業務主管部門代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保護主管部門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老中青三代學者和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民族文學研究所信息化建設合作方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和北京中研網的資料庫專家。此外,還有來自新華社國內部、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央視網-蒙古語頻道、央視網-國際傳播事業群、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光明日報評論部、人民網、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新聞中心、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民族報、中國文化報、新京報、民族畫報等在京新聞媒體的記者,以及為本次會議提供網路推廣和技術支持的騰訊研究院社會研究中心和北京鉅信文化傳播的專業人士。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朝克研究員。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尹虎彬研究員。任春生/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巴莫曲布嫫研究員。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會場一角。本網記者 張雨楠/攝

會場一角。本網記者 張雨楠/攝

會場一角。本網記者 張雨楠/攝

會議海報。本網記者 張雨楠/攝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龍強:全面推動綠色發展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邏輯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