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士官群體新聞調查:大師傅,如何書寫軍營「新師說」

士官群體新聞調查:大師傅,如何書寫軍營「新師說」

來源:北部戰區微信公眾號

大師傅,如何書寫軍營「新師說」

——北部戰區陸軍基層部隊士官隊伍傳幫帶情況新聞調查

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雷 張楠

記者調查

名師帶不出「高徒」,癥結在哪裡

在第80集團軍某合成旅,提起上士生安起,那可是隔著門縫吹喇叭——名聲在外。他不僅精通駕駛、射擊、通信三大專業,而且多次在上級比武競賽中名列前茅。

去年,旅里組織專業比武考核,師傅生安起「叱吒風雲」,他所帶的兩名徒弟卻「折戟」賽場。

「大師傅」為啥沒帶出「好徒弟」?有官兵私下嘀咕:顯然是師傅沒把真本事傳給徒弟。

記者對北部戰區陸軍基層部隊百餘個重要技術崗位師傅帶徒弟的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名師」帶不出「高徒」的現象並非個例。

某旅演練機動途中,一輛裝備突然「趴窩」,修理技師李興桐親自「主刀」。雖然排除了故障,但搶修超時,拖了後腿。在搶修過程中,李興桐的徒弟、上等兵楊志,始終沒能獨當一面。

「為啥到現在還是『班長車裡修,我來遞扳手』?」楊志肚裡也有苦水:任務來了,班長親自上;任務完成後,班長也很少有耐心「解疑釋惑」。

其實,李興桐也不是作風飄浮的老班長。談及「授徒不盡心」,李興桐並不諱言。兩年前,營里決定讓他擔任維修專業組訓士官。起初,李興桐一門心思地把所有技術都端了出來。可 「帶徒弟」卻把他「帶」傷心了。

原來,維修技師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崗位,工作不僅又臟又累,還需要長期的鑽研和付出。有些戰士缺毅力少耐心,有的腳剛邁進門就打「退堂鼓」,有的學到半路改了專業。「帶過了幾茬徒弟,留下的卻屈指可數」,看著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久而久之,李興桐「授業解惑」的激情也像風吹薄霧——漸漸消散了。

走訪北部戰區陸軍部隊,記者發現有的基層單位的人才「家底」雖厚,但人才的輻射幫帶作用發揮不明顯,「大師傅」傳技「猶抱琵琶半遮面」現象不容忽視。

「大師傅」帶出比自己更強的徒弟

在一些關鍵技術崗位,「絕活」就是「鐵飯碗」。記者採訪中發現,一些技術高手不願帶徒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想得窄了,做的時候就不大氣。」體驗過師傅和徒弟兩種身份的某炮兵旅四級軍士長肖航感觸頗深。

肖航先前是「特級駕駛員」,後轉行成為自行火炮技師,這個崗位對技能要求很高,需要不斷揣摩實踐。他認為,在這樣高標準的要求下,「自學成才」往往顯示出局限性。他目前有3個徒弟,有初出茅廬的義務兵,也有轉崗過來的士官。「基本維修知識3個徒弟都掌握,但一到具體領域,技巧和知識儲備就不夠了,需要反覆指點才行。」肖航說。

「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需要前浪引。」北部戰區陸軍領導告訴記者,從人的成長成才規律看,基層官兵個體素質存有差異,無論是學技能,還是研究重大課題,師傅帶徒弟,都是實在管用的辦法。

「幫帶也是播種,傳承也是再生。」這是很多士官「大師傅」的共同感受。

第79集團軍某合成旅三級軍士長鬍順和,堪稱「裝備技術活字典」。戰士們說,胡班長給軍械「看病」神了:「咔嚓、咔嚓」幾個動作,「病症」號得准準的,「藥方」開得妥妥的。

提起胡順和,他的徒弟、上士李龍眼神里充滿了崇拜:「我們之所以喜歡跟著胡班長,是因為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教起徒弟來毫無保留。」

「囊中羞澀的人,才會護緊口袋;登高望遠的人,必然滿目春光。」連隊指導員楊曉峰很了解胡順和。他告訴記者:「對於一個重要技術崗位人員,最珍惜的肯定是自己的業務技能。如果沒有以大局為重的胸懷,搞『技術封鎖』,就不可能帶出『好徒弟』。」

這些年,一些院校和知名企業多次向胡順和拋出橄欖枝,都被他一一回絕。胡順和說,他在意的不是這些,擔心的是自己的「絕活」哪天真成為「傳說」了。所以,他恨不得多帶一些徒弟,恨不得徒弟們都學會自己的「絕活」。

擔任技師期間,胡順和培養出了集團軍有名的維修「四大能手」,先後為單位培養出60餘名「一級駕駛員」。

「你就不怕徒弟們超過你?」面對記者提問,胡順和眼睛裡閃著平靜的柔光,笑吟吟地說:「被人喊了十幾年班長,如果他們超過我,我很樂意啊。徒弟出息了,那不證明師父更有能耐嗎?」

「大師傅」的最高境界,就是帶出比自己更強的徒弟。前不久,該旅組織「軍旅生涯你最崇拜的偶像」評選活動,胡順和位居首位。

「一個優秀的徒弟,往往也是師傅的磨刀石。」某旅上士安仕富在長達12年的「射擊史」中取得榮譽無數,也帶出了一大批「神槍手」。隨著大批高學歷高素質戰士入伍,他有一個感受越來越強烈:面對年輕一代戰士的「知識饑渴」,有些士官師傅「桶」里的水明顯裝不滿士兵徒弟的「碗」。

戰場勝負取決於這條責任鏈的強弱

「5個90%相乘等於多少?」

第79集團軍某旅政委劉海濤在士官骨幹培訓會上拋出這道數學題時,不少人似乎愣了神。大家一算得出結果:約等於59%。

「這是一道數學題,也是一道生死題。」劉政委告訴大家,數字從來不是遊戲,它揭示的是一個深刻的道理:軍隊的戰鬥力是一條無形的責任鏈,戰場勝負取決於這條責任鏈的強弱,即每個節點的牢固程度。任何一個部位「塌腰」,都會削弱整體戰鬥力。

無所保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某特戰旅三級軍士長趙玉偉是一個典型代表。

「傘降教頭」趙玉偉當兵20年,跳過空降兵所有機型、傘型,7次成功處置空中特情,是空降兵部隊首位能進行「雙語」教學的教員。汶川抗震救災「傘降十五勇士」中有兩人是他的徒弟,曾連續10年擔任外軍傘兵培訓教員。

從空軍調入陸軍後,僅2014年,趙玉偉就組織了4期傘降骨幹培訓,帶出了70名傘降骨幹和200多名跳傘員。

「帶出『好徒弟』是士官之責,事關部隊戰鬥力建設。」趙玉偉說,選擇當「大師傅」,就等於擔起了為單位培養人才的重任,既是艱苦的勞動,又是神聖的事業。「有朝一日脫下軍裝,你培養的學生卻已成為軍營的棟樑之材時,你會品味到人生的真正價值。」

有了敢擔當的「師傅」,就不怕培養不出過硬的「徒弟」。提起師傅、四級軍士長周連軍,某旅中士張晗充滿敬意:「我們取得了不少訓練成果,得獎的數量甚至比師傅還多,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師傅的肩膀上。」

徒弟跟著師傅能學到什麼?採訪中,士官骨幹們的表述各自不同,但最核心的內容卻是相通的:師徒之間是技藝的傳授,更是人品的教導。

「我能成為今年的提干對象,都是我師傅梁浩悉心幫帶的結果……」說這話的是某旅下士張真強,他口中的「師傅」,是提干培訓歸來在連隊任排長的梁浩。

從士官到軍官,從當兵到帶兵,和張真強一樣,回顧自己的一路成長,梁浩同樣感慨萬千:「沒有銀班長,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銀班長是誰?」梁浩告訴記者,是三營七連副連長銀幫真,此前是自己的班長也是自己的師傅。嘮著嘮著,梁浩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要不是銀班長,我就不會練就那一手過硬「絕活」,更別說立功提幹了。

接下來的採訪,讓記者更為驚奇的是,銀幫真的師傅李家樂現在是一營副營長。「成就別人,其實就是成就自己!」李副營長笑意漾在臉上。

傾囊相教「傳」,悉心竭力「幫」,以身作則「帶」,演繹了四代士官師徒「接力提干」的動人故事,也催生了「一生二、二生四」的「人才裂變效應」。

採訪中記者欣喜地看到,北部戰區陸軍基層各部隊士官「大師傅」們正用自身的行動,書寫著軍營版「新師說」。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隨著我軍改革的深入推進,士官從事的崗位越來越多樣,擔負的任務越來越重要。回頭再看那些「豁達」的士官師傅們,就不難理解了:正因為捨棄了個人私利,他們的技術和經驗得到傳承,他們從事的事業後繼有人,而他們的崇高必將被戰友們傳頌、銘記!

銳視點

一聲「師傅」重千斤

記者 劉建偉

今年兩會期間,習主席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勉勵在座的士官代表說,努力做大師傅,帶出好徒弟。

韓愈《師說》中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傅帶徒弟自古有之,有道是「名師出高徒」。現實生活中,師徒關係處處可見,老兵與新兵,老班長與年輕士官……軍營「三百六十行」,大凡帶教,都會有師承關係。

士官隊伍中,有的是技術大拿,有的是管理骨幹,有的軍事素質過硬,有的精通武器裝備……這些年,師傅帶徒弟這一優良傳統有不同程度淡化。有的士官不願「授徒」,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還有的不下功夫「授徒」,片面強調「師傅領進門」。如此一來,難免會出現精湛技藝和優良作風失傳、人才培養成本加大等消極現象。

其實,不管時代如何發展,師傅帶徒弟這一優良傳統都不會過時。因為,實踐永遠是最好的老師,而身邊有師傅無疑是年輕官兵適應工作崗位的一條捷徑。美國的沃頓商學院曾做過一項研究:一家高科技公司里1000名員工參與師徒制5年後,獲得升遷的比率是沒有參與師徒制員工的5倍。而擔任師傅的員工,獲得升遷的比率是沒有擔任師傅的員工的6倍。

一聲「師傅」千斤重。有人形象地說,如果機械化戰爭是師長的戰爭,那麼信息化戰爭則是士官的戰爭。戰爭的目的是戰勝敵人,贏得勝利。一名好兵的最高標準就是能打勝仗,只要能打勝仗,「絕活」多多益善。從這個角度講,提高士官隊伍指揮戰鬥、組織訓練、管理教育的能力,就是在提高部隊戰鬥力。

新芽嫩枝多扶持。再好的師傅帶出一個好徒弟估計也得一兩年時間。所以,「大師傅」當有大胸懷。一個人的能力終歸有限,而集體的力量卻是無窮的。如果能把自己有限的知識傳授給儘可能多的人,就等於把一個人的能力成倍放大。

師傅有傾囊相授的胸懷,徒弟有虛心好學的態度。師徒之間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這種建立在共同事業上的純潔友誼又超乎傳統狹隘的師徒關係,有利於增強強軍興軍的凝聚力。

「本事不換代,早晚被替代。」在知識更新加快的信息化時代,年輕徒弟已不是先前的「愣頭青」。雖然缺乏實際工作經驗,業務技能比較稚嫩,但他們往往文化層次較高、掌握新知識較多,在許多方面完全可以「反哺」師傅。這樣,就能形成師徒共進教學相長的良好互動態勢。

從戰火硝煙中走來,向著世界一流軍隊目標奔去。回望我軍發展歷程,人民軍隊為什麼能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主要原因是,幹革命誰都沒有「留一手」。

世界一流軍隊由世界一流軍人組成,世界一流軍人靠世界一流素質支撐。人才綜合素質越高,強軍興軍的基礎就越牢;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越多,打贏未來戰爭的把握就越大。面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深入推進,強軍興軍新局面的開創,師傅帶徒弟的好傳統,很有必要在軍營各個崗位發揚光大,並不斷通過創新賦予新的內涵。如此這般,「大師傅」才能帶出「好徒弟」,才能在改革強軍的時代考卷上答出「好成績」。

微觀察

劉武藝不再「留武藝」

記者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雷 楊國軍

在第80集團軍某旅維修領域的「江湖」里,修理一連下士劉武藝算得上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咱這裡沒有他修不好的裝備!」連隊官兵對劉武藝的技術底氣十足。這話是不是說大了?記者在該旅採訪,發現「到處都流傳著劉武藝的傳說」。

去年底的一次課目演示,該旅合成一營的坦克關鍵時刻「掉鏈子」:坦克一啟動,柴油就順著排煙口噴流,應急趕來的修理人員見狀,無奈地搖搖頭——「想一時半會兒修好,難!」

10分鐘後就要進行課目演示了。「我來試試!」只見劉武藝迅速打開坦克後方的裝甲板,對準油路部件搗鼓起來。三下五除二,坦克「起死回生」,怒吼著捲起一陣煙塵。「劉武藝有武藝!」現場的掌聲那叫一個響!

自此,「大師傅」的美名傳播開來。有些戰士私下找到劉武藝想拜他為師,豪爽的劉武藝來者不拒,盡心儘力,徒弟們進步很快,有的還在比武中嶄露頭角。

就在這時,有人「好心」提醒:「劉武藝,你這帶徒弟還真得給自己留點『武藝』啊,不然他們翅膀硬了,要搶了你的『飯碗』。」

這話,讓劉武藝想起一個老班長,就是因為「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在士官選取考核中,因為敗給了徒弟而「名落孫山」,不得不含淚脫下了心愛的軍裝。

慢慢地,琢磨過味兒來的劉武藝「傳藝」開始留心眼:「皮毛」功夫還是教,但到關鍵環節,總是含糊不清「賣關子」。

讓劉武藝沒有想到的是,不久後發生的一件事兒,給了他一個深刻的警示。一天,在家休假的他,突然接到連隊的催歸電話:「演練在即,連隊兩台裝備急需修理,速速歸隊!」「讓我那幾個徒弟試試!」劉武藝提醒連隊幹部。電話那頭嘆了一口氣,「你那幾個『高徒』搗鼓了好幾天,也沒整出個『動靜』來,真不知道你這個師傅是咋帶的?」

一句話,把劉武藝整了個大紅臉。「一塊磚壘不起一堵牆,一根梁撐不起一間房。看來,這『武藝』真不能再留了。」劉武藝暗自反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女軍人和媽媽:她和我一起長大,但我沒有陪她變老……
美組建安全部隊援助旅新型作戰力量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