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名人故居如何保障文物

名人故居如何保障文物

由於自身蘊含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等多種因素,「名人故居」一直比較受關注。只不過,在漫長的時間裡,有些名人故居狀況較好,有些成為「大雜院」,不復原貌。這些故居應如何保護?記者此間相繼走訪了位於北京的楊椒山祠、龔自珍故居等地,了解其現狀。

北京龔自珍故居位於宣武門外上斜街50號,著名詩人龔自珍曾在此住過5年。院子原本坐北朝南,分為東、中、西三路,後改為廣東番禺會館。一位老街坊說,宅院的大門以及後花園、戲台、假山都沒了,許多房子也翻建了,難尋舊屋蹤影,因為騰退,不少住戶都搬了。

從這裡出來,走出不遠便是達智橋衚衕,楊椒山祠便位於此處。它原本是明代兵部員外郎楊繼盛(號椒山)的故居,又叫松筠庵。清乾隆年間,松筠庵改為楊椒山祠,後來變成民居。目前,記者只能看到院落中狹窄的通道,而有名的「諫草亭」被磚塊封得嚴嚴實實,似乎曾經住過人。

「院子其實挺大,但後來被隔成了三個小院,房屋也比較破舊了。」一位女士回憶,原先院子里依稀還能看得出假山石,就是長滿了雜草,顯得多少有些亂,「現在在騰退,好多戶搬走了」。

說到騰退保護,金井衚衕的沈家本故居堪稱一個好樣本。沈家本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歷任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等職,是清末修訂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沈家本入京後,就住在金井衚衕。

一度,這所院子變成「大雜院」,自建房遮蓋了原本的布局,院子甚至只剩下一米左右的道路。在2015年3月底,沈家本故居進入騰退階段,僅僅十多個月的時間,騰退完成,佔地1700多平方米的三進大院逐步恢復舊貌。

現在,院子正在進行修繕。隔著大門望去,相較原來,能看到院落已經「煥然一新」,格局規整。一位居民說:「我在附近住了很多年,期待建好後能進來參觀」。

譚嗣同故居淪為大雜院、蕭軍故居冷清寥落、二層小樓已呈頹勢……這些年,類似報道不少見,很多人呼籲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便曾建議,將田漢故居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拆除違章建築,修整歷史院落,安置居民住戶,恢復故居原貌,開闢為對社會開放的文化名人故居紀念館。

一些名人故居也確實得到了保護或修繕。就在2017年底,北京市西城區啟動了15處文物騰退工程,其中就包括譚嗣同故居(即瀏陽會館)等。西城區文委主任孫勁松表示,「十三五」期間,西城區將有包括28處名人故居和會館在內的50餘項直管公房類文物完成騰退。

對名人故居的界定,有專家表示,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清晰的標準,但是,如果已經掛牌保護,那麼就意味著住戶不能對故居內部結構做出任意改動。

「名人故居如何保護是一個討論已久的話題,也曾有不少專家提出很多合理建議。」北京史地民俗學會副會長劉陽說,由於一些原因,有的名人故居變成大雜院,出於改善居民生活條件、保護文物等多方面考慮,騰退是應該的。

當然,騰退是一方面,之後露出「真容」的故居如何保護利用是另外一方面。如果只是修繕後完全空置,也許意義並不大。劉陽建議,可以選擇引進一些不會對文物造成再次破壞,而且富有文化、社會意義的項目,「比如開設博物館、紀念館等,供公眾參觀。而且引進項目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專家嚴格論證,最大限度發揮故居們的歷史文化價值」。

不過,劉陽表示,名人故居多如牛毛,沒有必要全部開闢為博物館或紀念館,而是要通過論證,選擇那些真正具有價值的,比如名人在此居住時間較久、創作出過偉大作品或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等。還要注意到,有些故居是私產,是名人後代居住其中,院落格局都保持的不錯,「這樣的合理居住也是一種保護」。

(上官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新網 的精彩文章:

郴州瑤族女孩勵志人生:從雙耳失聰到清華博士

TAG:中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