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伯虎《松溪訪隱圖》軸欣賞

唐伯虎《松溪訪隱圖》軸欣賞

唐寅《松溪訪隱圖》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等。吳縣(今蘇州)人。擅畫能書,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詩賦風流,才華橫溢,一生放蕩不羈,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合稱「江南四才子」。

唐寅的《松溪訪隱圖》(見圖),紙本,淺設色,縱41、橫29.8厘米。畫面上方款識為一首自題五絕:「松溪訪隱君,直過橋南去。日暮攜杖歸,群鴉噪高樹。」落款:「晉昌唐寅」。作者在題詩時漏掉一個「南」字,補在最後。款識後鈐朱文「唐伯虎」、白文「唐寅之印」二印。

這幅《松溪訪隱圖》,描繪的是一片山水之間策杖訪隱而歸的深秋黃昏情景。只見深秋的山野暮雲四合,霧氣瀰漫,使遠山顯得空濛迷離;近處山勢逶迤,僅露一角,溪水淙淙潺緩流淌。在一片平坡之上,小溪之畔,一位前來山中訪隱者返途的長須白袍老人正策杖沿溪而行。數株松樹、雜樹繞溪挺立,由於季節的變換,雜樹已掉光了葉子,松樹則枝繁葉茂,四季常青。一大群黑色的烏鴉飛過來,有的繞林翱翔,有的棲在枝頭,群鴉聒噪相應,引得老人扶杖回頭,駐足仰望。山林荒寒之地,秋深霜重,眼看夜幕降臨,鴉鳴戚戚,雲海茫茫,看到這樣的畫面,頓時令人聯想到唐代詩僧賈島于山中訪隱者未遇到而寫下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上中,雲深不知處?」不禁為老者因與隱者長久的交流於日暮時才踏上歸途而隱隱有些擔心。畫面意境荒疏,構圖飽滿,布局蕭疏緊湊,疏密有致,與唐寅山水畫尚「密」之風格有所不同。遠景蒼茫,近景物象密集,設色淺淡而凝重,清寒滿紙,與深秋松溪之黃昏實景深相契合。作者營造一應景物均緊扣「訪隱」這個主題,以松樹的挺拔向上和錚錚鐵骨,暗喻山間隱者的超然卓立,以潺潺溪流映襯隱者生活的縱逸曠達,以白雲顯示隱者的高潔品行,以老者的駐足回首體現對隱者的敬仰及流連與不舍之情。正是畫中未出現的隱者令人高山仰止的潔行風範,才使得訪隱者願意為之跋涉往還於途,縱使暮雲茫茫夜幕降臨,很好地突出了鍥而不捨尋訪隱者及對隱者深相欽慕的畫意精神。根據畫面下方左右分別鈐蓋的朱文「南通吳氏收藏書畫印」、朱文「思學齋」二枚鑒藏印來看,此畫曾為現代收藏大家吳普心的藏品。吳氏為江蘇南通人,所藏曆代書畫多鈐「南通吳氏收藏書畫印」「思學齋」「吳氏珍藏」等鑒藏印。

唐寅曾於弘治十一年(1498)中應天府鄉試第一名解元,正是志得意滿時,卻因會試時無辜牽涉科場舞弊案而被革黜功名,此後放浪山水,以賣畫終其一生,過著「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的「不願鞠躬車馬前」的閑適生活。這幅畫林木稀少,卻蔚然成林,雙鉤畫樹身,濃墨淡墨交替使用暈染點苔,分出明暗,樹榦蒼勁,根須勁張,顯得遒勁有力。山石墨線勾勒山體,輪廓分明,淡墨皴擦暈染,嵯峨立現。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尤其生動,人物著筆不多,比例雖小卻形神兼具,衣飾線條自然舒展,筆墨工整,近乎吳偉的白描手法;面部雖然模糊,那回首仰望高樹鴉鳴的輪廓神情卻刻畫得細膩傳神,一股對隱者的敬仰之情躍然紙上。唐寅愛寫詩,在他的很多畫作上都留下自己創作的題畫詩,切合畫意,為作品平添出幾許亮色。唐寅的山水畫,大多是高人雅士山林隱遁的主題,這與他年輕時不幸的科場遭遇是有關的。在這幅畫上,作者的題畫詩緊扣畫面,詩畫融通,相輔相成,既共同傳達了畫旨,又是自己內心深處無求功名、閑適鄉居、任逸不羈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作者對隱士優遊林泉、飄逸曠達的隱居生活的嚮往。

作為文人中的一種獨特的存在方式,我國古代有很多隱士選擇了遠離名利、鮮問世事、歸隱田園的生活方式,修身潔行,自得其樂。唐寅的這幅《松溪訪隱圖》,可以稱得上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頭條 的精彩文章:

文藝復興巨匠作品來到北京 正在首博展出
玉石投資新方向:金絲玉價值凸顯

TAG:典藏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