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進入導彈不可逃逸區只有死路一條?誘導無人機可以救命!

進入導彈不可逃逸區只有死路一條?誘導無人機可以救命!

原標題:進入導彈不可逃逸區只有死路一條?誘導無人機可以救命!


現代空戰中我們常常提到一個導彈不可逃逸區的概念,一旦戰機進入敵方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除非憑藉飛行技師高超的飛行技術或者其他干擾手段,否則極難逃脫被導彈擊中的命運,然而如今誘餌彈的衍生品誘導微型無人機,可能會在空戰中救飛行員一命。


現代空戰中空空導彈發射後由彈上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動導彈飛行,但發動機並非在導彈的整個飛行過程中都一直在工作,通常導彈飛行的前半段都處於加力飛行階段,後半段燃料耗盡,導彈依靠慣性制導程序逐漸減速,直至飛行至該型導彈的最大射程,導彈失速墜毀。而在我們想像中,導彈緊跟在目標飛機屁股後面窮追不捨,做出許多高G動作的場景其實並不是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能做出的。導彈要擊中飛機就必須保持相當強的機動能力,在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導彈有動力推動,其飛行機動能力是最強的,可以通過末端引導,例如紅外追蹤,牢牢鎖死目標,使其很難擺脫。而當導彈處於慣性飛行時導彈只具有一定動能而沒有機動能力,此時的導彈很容易進行規避,使其因慣導失效而墜毀。因此通常在最大射程上空空導彈是無法擊中目標的。而在此之前空空導彈的火箭發動機仍有剩餘燃料情況下,其可以達到的最大區域,就是該型導彈的「不可逃逸區」。通常來說空空導彈攻擊的「不可逃逸區」約為導彈最大射程的50-60%。如流星導彈最大射程超過150公里,而「不可逃逸區」約為80-100公里。



當戰機身處敵方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時,就會出現飛機被導彈「咬死」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下戰機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生存。


當飛機速度較低時,可以通過一些機動例如大仰角拉起或者迅速離軸動作使得相對導彈的角速度超過導彈的跟蹤能力。飛機速度低時,轉向半徑小,而導彈的速度較大要想達到同樣的轉向半徑需要4倍以上的轉向過載,強行施加給導彈的過載太大,會導致導彈的彈體解體。然而數十年前的AIM-9「響尾蛇」系列導彈的最大離軸過載就可以達到35G左右,而技術再高超的飛行員要能夠迅速拉一個10G左右的高難度動作,實在是人體承受的極限了。如果飛機此時速度較高且導彈較遠,可以採取加速的方式拖延導彈的燃料,減小其不可逃逸範圍。中近程空空導彈發動機的工作時間很短,通常來說都只有20-40秒左右,戰機如果加速拖延導彈的運行時間,理論上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尤其對於有超音速巡航的四代機來說,進入戰鬥時就有很大的速度優勢,能進一步壓縮不可規避區。而中東戰爭時期,更發生過米格-25戰鬥機平飛加速到3倍音速直接甩掉尾隨的響尾蛇導彈這樣的事情。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導彈已經尾隨,機內警告聲響個不停。就只有干擾導彈的末端制導方式了。通常來說,空空導彈的末端制導都採用紅外追蹤,即利用戰鬥機引擎噴射出來的巨大熱量來作為追蹤目標。在早期第一代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時期,被追蹤飛機往往朝向太陽飛去就能使導彈找不著北。那時的導彈分辨不出太陽和戰鬥機尾焰的區別。到了第二代導彈時期空空導彈不僅能夠通過紅外信號末端制導,也能通過主動雷達波制導,此時戰機最常用的就是釋放誘餌,比如說釋放熱焰彈來干擾紅外製導導彈,或者釋放金屬箔條來干擾雷達制導導彈,再或者攜帶干擾吊艙,可以產生一些反相的雷達信號來進行干擾和抵消導彈的雷達訊號。然而目前的第三代空空導彈,例如「響尾蛇」家族的最新成員AIM-9X,採用了紅外成像(鎖定的是整個飛機外殼的熱源而不是發動機的熱源,即在導彈視野中目標不再只是一個點)或者紅紫雙模(同時鎖定紅外線和紫外線特徵)的導引頭。這種情況下,誘餌彈也不能矇混過關了。


有矛必有盾,目前戰鬥機反格鬥導彈的最新發展方向是微型誘導無人機,和誘餌彈類似,誘導無人機會產生極高的紅外或者紫外頻率,也會採用諸如攜帶龍伯透鏡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雷達可見性,總之就是拚命讓來襲導彈知道自己才是一架「真正的戰鬥機」。然而與單純的誘餌彈不同,誘導無人機可以按照預定的程序或者人工智慧自主飛行,能有自己的飛行軌跡和飛行包線,使之更加模擬真實的戰鬥機,欺騙來襲導彈。目前來說將諸多功能集中於一台微型無人機上是各國科學家攻克的課題,同時無人機的價格還應便宜,一架戰鬥機上應能搭載5-10架微型無人機。一旦這種誘導無人機研發成功,空戰中的不可逃逸區將成為過去。



作者:長弓阿帕奇

本文由火器營原創,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器營 的精彩文章:

緊急出動太頻繁,日本F-15J戰機因老化故障頻發!
中國這款反潛導彈要火了,10個國家排隊搶購!

TAG:火器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