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印度航天政策與戰略分析

印度航天政策與戰略分析

印度重視航天系統、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取得了多項重要的成就,並獲得國際廣泛關注,已然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印度航天發展戰略將重點圍繞保證空間安全、發展商業航天、深化國際合作、提升自主能力等方面展開。

1

印度航天規劃模式

面臨徹底變革

近年來,印度對國家規劃模式進行了重要改革,航天規劃也相應調整。自1951 年起,印度開始實施國家「五年規劃」,2015 年1 月1 日,納倫德拉·莫迪政府取消了運行65 年的國家規劃委員會,正式改組成立國家改革研究院(NITI Aayog),莫迪擔任機構主席,旨在促進邦政府參與聯邦政府的政策制定過程,此舉標誌著自上而下的「五年規劃」發展模式結束,轉而採用自下而上的途徑。

新模式下,印度將採用長期願景(15 年路線圖)、中期規劃(7 年國家發展計劃)和短期計劃(3 年行動計劃)相結合的方式制定政策和方案,支持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印度國家改革研究院2017 年發布了《3年行動計劃:2017- 2018到2019- 2020》規劃,著眼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指出科學技術是國家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動力。

該規劃提出了具體的科學技術資助和管理措施,包括評估現有的科學技術創新管理體系、發展公私合作(PPP)、成立協調所有公共科技活動的機構、打通產學研鏈條、改進專利管理制度等。該規劃設定的方向對航天工業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具體到航天規劃層面,印度在過去的2012-2017 財年實施了航天「十二五」規劃,全面發展各類型航天任務。

2

印度航天預算實現逐年攀升

印度政府主要通過航天部預算支持本國航天計劃的實施,其航天預算分為航天技術、航天應用、空間科學、衛星通信服務和行政管理等五大部分。

航天技術方面,支持運載火箭和衛星的研製、測試及運行,推進系統、慣性系統、光學系統、先進材料等重要分系統和部件的研製,以及發射場、測控網路、地面控制中心等的運行;

航天應用方面,支持教育通信、對地觀測、自然資源管理、災害管理等多種應用;

空間科學方面,支持氣候研究和天文觀測,以及月球、火星、金星、太陽等天體探測等活動;

衛星通信服務方面,支持INSAT 和GSAT 兩大系列衛星的發射和運行;行政管理資金主要用於支持航天部總部和其他自主機構的運行。

自2011 財年起,印度航天預算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2018- 2019 財年,航天部申請預算達到1078.342 億盧比(約合16.54 億美元),較上一財年增長18.58%,其中航天技術、航天應用增長幅度大,而「印度衛星」系統運行預算下降,體現印度航天預算對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傾斜。

印度2010-2018 年航天預算及增長率走勢

從批准預算看,連續2個財年國會批准的預算超過航天部申請的預算,體現了印度國家層面對航天發展的重視。

3

印度制定廣泛的航天政策框架

印度尚未在國家層面制定頂層的航天戰略和政策,在具體執行層面,制定了較為廣泛的航天政策框架,指導航天計劃的規範實施,推進航天活動的高效開展。

印度航天政策框架中包括了遙感數據政策、衛星通信政策、工業參與政策、商業化政策、國際合作政策、人力資源發展政策、技術能力升級政策、用戶有效參與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這些政策促進了印度自主發展航天技術,建設高費效比的航天基礎設施,支持空間科學和航天應用,將航天基礎設施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提升工業界參與程度,並通過技術轉移實現多種技術的全面進步。

4

印度航天規劃最新執行情況

印度「十二五」期間的航天規劃總體完成情況較為良好,但通信衛星的部署進度存在一定拖延。

航天「十二五」規劃後,2017 年的航天計劃執行情況良好,共進行5 次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將138顆國內外的衛星送入軌道。此外,印度有3 顆通信衛星、1顆導航衛星(任務失敗)、3顆對地觀測衛星和2顆技術試驗衛星被送入軌道。

運載火箭方面, 大推力運載技術得到驗證,GSLV- Mk3 火箭進行了首次試驗性飛行,成功將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國際化發展穩步推進,PSLV 已成為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中重要的成員。2017 年2 月15 日,完成了「一箭104 星」發射任務,創造了新的「一箭多星」世界紀錄,取得重要國際影響。另一方面,PSLV 火箭連續36 次成功發射紀錄終止,8 月31 日,PSLV- XL 火箭在發射IRNSS- 1H 時,整流罩未能打開,導致任務失敗。

印度完成「一箭104 星」發射任務

空間基礎設施方面,衛星通信能力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強化。2017 年發射了GSAT- 9、19 和17 等3顆衛星,完善本國通信衛星星座。GSAT- 9 衛星也稱為「南亞衛星」(South Asian Satellite),為印度、阿富汗、不丹、馬爾地夫、孟加拉、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提供各類廣播和通信服務。GSAT-19和17 衛星均使用了I-3000 平台,其中GSAT-19衛星具備高通量通信能力,GSAT-17 延續了此前衛星的通信能力,保證服務的連續性。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運行接連遭受挫折,2016 年完成了「印度導航星座」(NavIC)的建設,實現了7 顆衛星在軌,但根據2017年初披露信息,IRNSS-1A 的3 台原子鐘全部發生故障,導致整個系統不具備完全運行條件,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未公布故障調查結果。為保證系統正常運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將其餘6 顆導航衛星的一台星鍾設置為工作狀態、一台設置為待命狀態、另一台關機用於備份。由於計劃用於補全導航系統能力的IRNSS-1H衛星發射失敗,目前該系統仍只有6顆衛星正常工作。

對地觀測方面,高解析度星座加速部署,2017 年發射了CartoSat-2D和2E,完成CartoSat-2 系列三星星座的部署,2018 年初發射了CartoSat-2F,進一步增強了系統性能,提供亞米級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能力。後續, 印度還計劃發射下一代的CartoSat-3,全色解析度0.25m,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空間探測方面,月球探測器研製進展順利,Chandrayaan-2 由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計劃於2018 年發射,開展月球軟著陸和月面巡視。在技術試驗方面,新型低成本通用化納衛星平台取得進展,「印度納衛星」(INS)平台的2顆首發星順利開展在軌驗證。

關注太空網微信,

作者:何慧東

來源:《國際太空》2018年第4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號外!第五屆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學術年會徵文及競賽通知
高精度定位全球首顆低軌導航增強衛星投入商業化運行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