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幾級?考取一個進士有多難?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幾級?考取一個進士有多難?

現代的「狀元誇官」

每年高考結束後,各地都會選出本地的高考成績最高者,一般稱之為「某地高考狀元」,被選出來的學子帶上大紅花,有的地方還會讓學子們乘車巡遊,在中國古代這個儀式叫做「誇官」,只是現在的本質發生了變化 ,高考過後還要上大學,上完大學還要找工作,在古代一旦考中就可以直接做官的。但這兩種給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是無與倫比的。

相信很多人都在考前聽到過父母的嘮叨:「你看那個咱們這裡的誰誰誰,上一年人家考了個本市第一,是本地的高考狀元,你看人家多風光啊,他家裡還擺了幾十桌酒慶祝,人家學校還給送了獎金呢!balabala,人家多給家裡爭光啊,你也要加油啊。」然後留下一臉懵逼的你。現在人們這種觀念依然存在,而且普遍 。讓我們來看看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是怎麼考的吧。

明朝時期的考場

明清時期的一個典型科舉流程需要經過四次以上的考試:

童子試:合格者為生員,就是秀才,考中了也就「進學」了,國家每月供給一些米,但是要經常受教育部門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學。

鄉試:合格者為舉人,中舉者一般就屬於後備官員隊伍,可以做官了。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禮部對各地舉人的考試,考中後有資格參加殿試,考中者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該考試考三場,每場三天,是最辛苦的考試,好多老、病考生都會累死在考場里。

殿試

殿試: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相當於對貢生的複試,只考一天。名次寫在黃紙上,稱「金榜」。合格者按成績分為「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又稱三甲(三等)。第一甲進士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一名稱「金殿傳臚」,三甲一名稱「玉殿傳臚」。名次不同,仕途的道路就很不一樣。由於前三名一般是皇帝欽點的(其實是主考排好,皇帝翻開卷子走個程序),所以前三名又有「天子門生」的稱謂。

看完之後會會覺得,納尼,這麼難啊,是啊,真的是難,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題目出自四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里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這個八股文也不是那麼好寫的,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能寫出能高中的文章,因為高中之後可以當官,當官之後就能封妻蔭子,光耀門楣,不光有權還會有錢,所以每三年一次的考試,眾多學子奮力一搏,只為那高中的幾百人中有自己的名字,於是好多人從少年考到中年,又從中年考到老年,依然不肯放棄,依然渴望有鯉魚躍龍門的一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納粹戰車的德國少年——對希特勒絕對忠誠,十四歲就死在戰場上
殺了三個唐朝帝王的開國之君——荒淫殘暴,最終被篡位的兒子刺死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