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眼癌女童之死事件」:人已逝,心已傷,道歉有何用?

「眼癌女童之死事件」:人已逝,心已傷,道歉有何用?

小鳳雅去世了;

無良自媒體再次推波助瀾;

「詐捐」一詞太過刺眼,慈善信任危機再顯;

新聞接連反轉;

事件真相浮出水面,網友紛紛道歉。

連日來,河南太康3歲女童王鳳雅離世的新聞持續發酵,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因為牽涉多方群體以及慈善捐款等由來已久的敏感問題,加上個別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一時之間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2017年9月,王鳳雅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危在旦夕。小鳳雅家在農村,五個孩子,兩個病童,還在吃著低保,無疑,家庭的貧困現狀無法支付巨額的治療費用。於是,小雅父母藉助網路募捐平台向社會求援,看似幸運的是得到了廣大網友和愛心人士的慷慨相助,但同樣的不幸也接踵而至。

2018年3月,網上出現了「王鳳雅的父母將善款提現後,並未救治王鳳雅」的所謂爆料。之後,某自媒體發布《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文中特別提到「王鳳雅父母用募捐得的15萬善款帶著兒子去北京治療兔唇,卻放任女兒的病情不斷惡化」,此文一出瞬間引爆網路,諸多網友紛紛指責王鳳雅的父母重男輕女、涉嫌「詐捐」。

2018年5月,小鳳雅去世,徹底擺脫了病痛的折磨。

只是事件並未結束無數的謾罵還在繼續小鳳雅的父母深陷網路輿論的漩渦之中

在媒體、警方的深入調查下,事情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王輝、楊美琴夫婦不存在詐捐,並且籌到的善款也全都用在了女兒的治療上。

讓真相在風中多「飄」一會兒,謠言早已「逃之夭夭」,一些媒體、自媒體相繼刪除了之前的報道,網友也紛紛發文道歉。

只是人已逝心已傷道歉已無力是否反思更為實際

互聯網時代從不缺乏熱點事件,更不缺少質疑,但在熱點事件之中能否多一點對人的關注,質疑同時又可不可以讓理性和證據佔據思維高地?此次,三歲的小鳳雅離世,本是揪心,但公眾與某些媒體的注意力似乎並不在此,稍不留神,已是謠言滿天飛。某些自媒體總想著用熱點事件去帶一波節奏,甚至僅用一張流轉朋友圈的截圖就「蓋棺定論」,如此,是否太過草率,又是否考慮到此文一出會對相關當事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言論從來不是完全自由的,言論需存邊界,自媒體不能總躺在「蹭熱點」的溫床上恣意妄為,造謠傳謠者理應受到法律懲處。王鳳雅父母也已經表示會拿起法律武器捍衛尊嚴與權益,追究造謠者責任。

在此事件中,用法律手段止謠治謠同樣是對網路正規慈善活動的一種支持。只是,小雅父母從一開始選用網路進行籌集善款的方式本身就進入了自身知識的局限,作為一個沒有太多文化的農村媽媽,如果不是出於對女兒病重的焦急,怕是不會輕易跨越自身的知識鴻溝。

長期以來,「慈善」一直很脆弱,信任危機不斷。「水滴籌」等網路募捐方式也時常在朋友圈出現,人們為當事者揪心的同時也總會游移其中真假。小鳳雅事件再次暴露了善款使用透明度不可控、難以監督、捐款人與受贈人容易糾紛扯皮等長期未曾解決的問題,但網路慈善也確實幫助了一些深陷困境者,因此制度需要完善,一巴掌拍停也不靠譜,重建信任,讓善款在陽光下運行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當真相出現,新聞反轉,眾人紛紛致歉,這是個雙輸的、非所有人期待的結局,況且對當事人的輿論壓力已經傾瀉,覆水難收,可能比自己女兒離世更讓人傷心得是那些對自己家庭數不盡的指責、詛咒。

如今,道歉已經起不到實質作用,對小鳳雅事件的再討論只是希望引發我們足夠警醒,不讓類似不幸再次發生。畢竟,天堂再沒有病痛,我們也應更關注正遭遇著相同苦難的人,這樣或許更為現實一些。

綜合來源:新華社、央視網、央廣網、新京報

供稿:任尚坤

編輯:林園

主編:鹿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交通廣播 的精彩文章:

慈禧竟是「官三代」,且心智過人?
東航國際航班空中放油30噸備降救人 空中放油符合民航業通用程序

TAG:中國交通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