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長大後,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交到知心朋友?

長大後,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交到知心朋友?


好友 Z 小姐這幾個月被公司從國外借調回北京,於是我馬上和她約了飯。



和 Z 小姐認識了 16 年,中學畢業後不在一個城市,但也時不時會有這種碰面的機會。雖然見的頻次不高,但每次見到她都可以很快重拾那種連結感。




聊著聊著 Z 小姐忽然感慨:





「還是和老朋友聊得開,感覺長大後越來越難交到知心朋友。」







無獨有偶,在我念中學時,我老媽有天估計是受了什麼刺激,忽然感慨道:




「大學前交到的朋友才是最真心的,好好珍惜吧。」




雖然後來她的預言被證偽了——我在大學也交到很多超級棒的朋友,畢業後這幾年也陸續認識了一群特別 close 的小夥伴,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要交到知心

朋友的難度提高了。




所以今天我打算聊聊: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越來越難交到知心朋友?




本文作者肖璟。一個很帥的投資客,暢銷書作家,什麼都懂一點星人,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轉載自公眾號「

解題者」(id:imjietizhe)。











投資收益率


判斷朋友關係




我們以前聊過很多次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兩個人可以成為好朋友,前提是彼此可以滿足對方需求,而且這種滿足感帶來的收入可以覆蓋各自要付出的成本。




我們也可以從投

資的角度理解,兩個人的好友關係可以維持的前提,就是雙方的投資收益率都大於 0。



你投入的,是時間、金錢等資源;你獲得的回報則是多元的,除了世俗點的人情往來(比如禮物),陪伴、交換信息、精神支撐等等可能更寶貴。







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往往是因為三觀和性格相合,因為這樣可以最大化這段關係帶來的回報。




當然實際生活里你不會真的用計算器、Excel 在那裡算一二三四,所有的權衡都是源於你大腦的自動計算(也就是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到的「系統一」,或是三腦理論里的「蜥蜴腦」),都是你潛意識的產物。




輸出結果的判定也很簡單——如果提到這個朋友,開心的感覺多於不開心,那你的投資收益率就是正的。



所以,認識新朋友的本質跟做出新的投資並沒有什麼區別。




在決定要不要建立一段新關係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地幫我們判斷投資收益率與風險,也就是賠率和概率。




我們決定要跟一個人交友,其實就是在潛意識裡,我們覺得這段關係成功概率足夠大,帶給我們的潛在回報(賠率)足夠高。







那為什麼長大後的我們,越來越難交到知心朋友呢?




我們也可以從賠率和概率兩個方面去看。





當你長大


投入變高回報減少




從賠率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潛在投資回報率確實在慢慢變少。




投資回報率的計算很簡單:回報率 = 回報 ÷ 投入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一方面,建立新關係對我們投入的要求在變高,另一方面,其帶來的回報也在變低。所以整體的潛在投資回報率是在往下走的。




先說說投入。建立新關係的投入要求之所以變高,是因為我們的機會成本變高了。







以前還在上學時,我們的時間一大把,隨意揮霍也不會覺得可惜——因為我們沒有很多選擇。




長大後,我們的選擇足夠多,機會成本水漲船高。我們寧願把交新朋友的時間用來陪家人小孩,或是跟現在的朋友逛街吃飯,或是看看書聽聽課做自我增值,甚至用來刷刷抖音快手獲取愉悅感。




再說說回報。潛在回報之所以變少,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慾望在增長。




有條簡單的公式:回報 = 供給 - 需求




也就是只有當你的需求被滿足時,你才會有得到回報的感覺。




不過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你對朋友也好愛人也好家人也好,需求都會不斷膨脹。




一方面是因為邊際效應遞減。就算你再喜歡吃烤鴨,每天都吃同一個口味的烤鴨,連續吃一周你也會吃膩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你自身成長帶來的棘輪效應(Rachet effect),也就是「由奢入儉難」。







以前覺得好朋友可以陪自己上下學,課間可以聊聊明星八卦吐槽一下老師就很OK了。但現在我對朋友的需求可能是希望他們可以跟我聊人生聊理想聊經濟聊行業,這時候你如果只是跟我聊聊明星八卦,我自然會一臉嫌棄地看著你。




上面那道公式,更好理解的可能是:回報 = 現實 - 期待




需求變多了你對好朋友的期待也會變高,你的需求越來越難被滿足,回報自然就高不了。





朋友變多


交到好朋友的概率降低




從概率的角度來看,我們找到跟自己聊得來的知心好友的概率在慢慢下降。




一方面是你的三觀與性格慢慢被豐富、定型了,所以要找到跟你三觀性格相似的朋友越來越少了。




兒時的老友有不少跟你的成長軌跡類似,所以他們跟你三觀性格一致的概率會更高。不過隨著年齡被拉長,大家面對的分岔路口越來越多,三觀和性格愈發多元,匹配度也在急劇下降。




所以遇到聊得來的朋友的概率也在急劇下降。




另一方面是因為朋友數量在變多,所以平均到每個朋友身上的投入會變少,成為知心朋友的成功率被拉低了







投資時,我們會說「風險是相對而言的」。因為當你研究得越多,越了解你的投資,確定性變高,你感知的風險就越小。同樣的,要成為知心朋友,你就必須花足夠的時間精力在彼此了解、互動上,投入得越多成功率越高。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工作後,我們每天會認識不少新「朋友」。他們進入了你的社交距離,不過不見得都可以進入你的個人距離,成為你的「知心朋友」。




我的朋友圈刪了又刪,但還是有近 4000 個聯繫人(當然我是極端例子,大部分人的平均聯繫人數量不超過200個人)。




當你的時間分配到這麼多人身上時,平均到每個朋友身上的投入會變少,自然你找到知心朋友的概率就變低了。




當然,雖然賠率概率都低了,不過不見得我們長大後就交不到真心好友。




我們逐一來看。





對於友情


要優先追求質量




先看看賠率裡頭的投入問題。




機會成本是無法改變的,你的時間就是值那麼多錢。而且如果真的想交到好朋友,如我前面提到的,必要的時間付出是跑不掉的。




不過,機會成本也是在波動的。綜合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在機會成本處於低點時,其實是最容易交到好朋友的。







以我自己為例,在我兩年前創業失敗人生低谷時,那時的我還沒重新站起來,閑暇時間特別多,所以會整天跟朋友們出去 hang out、喝酒。




有幾個現在很親密的好友都是那陣子熟悉起來的。某種程度也有「患難見真情」的感覺。不過我是不建議你主動地降低機會成本(刻意讓自己處於低潮期)。




只是當你處於機會成本相對較低的時候,可以主動把握時機。




賠率的另一個問題是回報問題。




前面提到,我們之所以回報在變小,主要是因為我們的需求、期望在瘋長。好友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對他們的需求自然不能是以侵佔他們的生活為代價。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地用二八法則來看管理自己對朋友的需求。個人的建議是:




對於友情,我們不要追求量,只追求質。




前老闆 Autumn 有次跟我談心,說其實像我們這種人,很難跟好朋友有足夠多的相處時間。







一是身邊的朋友們(包括自己)都很忙,閑暇時間本來就少;二是我們時不時就會換一個城市生活,朋友圈一直在流動。




所以她覺得好朋友不是需要每天出來 hang out,而是每次大家聚在一起時可以很快重拾那種信賴感,有高質量的交流,這已經很足夠。





與其過高期待


不如先改變自己




最後來聊聊概率。




概率很難改變,但它往往也會影響我們的交友決策。我們在特定概率下,只有賠率超過了一定數值我們才會邁出建立新關係的那一步。




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換句話說,就是同等預期回報下,我們讓自己接受更大的風險。




實際做法也很簡單——先付出。




這裡我想分享一下做餐飲的朋友趙老闆提過的一個小技巧——





一般我們去高級餐廳時,都是別人服務得好再給小費。其實更好的做法是,在到餐廳後,先給服務你這桌的服務生私下塞 100 塊錢,保證你會享受到超級好的服務。




餐廳服務生提供服務,本質也跟投資無異:





TA 事前不知道服務的這一桌能帶來多少收益,因為收益(小費)除了與自身的服務質量掛鉤,更多的是取決於顧客的慷慨程度。因而,出於風險管理,服務生會有保留地提供服務。




而提前給小費相當於幫  TA 鎖定了收益,TA 自然也沒有風險管理的必要了。




同樣的,我們在交友時,總會出於風險管理而不大願意主動去付出,我們總希望對方是那個先付出的人。







但從對方的角度看,TA是否付出時間精力來經營這段關係,其實一樣是在作投資決策。




兩個人都不願意承擔風險的話這段關係是很難被破冰的。




但如果你主動邁出了一步,出於互惠原理(recipriocity),對方有很大概率會以同樣程度對你好,一來二去,兩個人自然就熟了。




畢竟,對方的付出與否往往是不可預測的,改變別人的決策很難,更容易的是改變自己。




最後,照例來個圖表總結吧。







細想一層,如果老朋友本來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何必刻意去不斷交新朋友呢?




我們之所以會想交新朋友,往往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自己有需求找好友時,卻發現他們沒法滿足自己了。比如你最近看了一堆財經新聞,想找朋友討論,卻發現他們壓根就對這不感興趣,那你可以拓寬朋友圈,這我覺得沒啥問題。




另一個原因是,當你對好友提出需求時,卻發現他們可能有自己更重視的事情,沒法立馬把時間騰出來給你。這個原因頗有找「備胎」的意味。




不過朋友畢竟不是戀人家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




出於這種原因的話,更好的方式可能是管理對朋友的期望,把需求分散到戀人、家人、甚至自己身上。





你有什麼交友小技巧嗎?












本文作者肖璟。一個很帥的投資客,暢銷書作家,什麼都懂一點星人,致力於傳播投資思維的理財教育者。轉載自公眾號「解題者」(id:imjietizhe)。


本文為LinkedIn經授權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LinkedIn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圖片來源於原作者和影視截圖。如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存在問題,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進行刪除,並就版權問題聯繫相關內容來源。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8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站在頂峰的李嘉誠家族,錯過了什麼大機會?
2018年中國六大隱性暴利行業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