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他就可以稱明朝第一叛逆。他之所以能夠名垂青史,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學問,還有他的死,在獄中奪刀自刎。

本來萬曆皇帝只是要把他押回故鄉泉州軟禁的,這種處罰跟凌遲和滅族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堂。可他偏不領情,認為自己已是76歲老翁,活夠本了,自己的叛逆也沒必要拖累朝廷,不如一死了之。而萬曆皇帝也沒有覺得他的死是對自己生殺大權的藐視,所以並沒有動怒,此事到此畫上句號。

他的殉道方式,其實是他自己設計的。他就是李贄。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一、

李贄,福建泉州人,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儒學傳統觀念的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對於當時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等,大加痛斥批判,主張變革,反對思想的禁錮。很是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他作為一名舉人,按照大明的律法,四品的姚安知府是他官場生涯的最高峰,要想再往上爬的話就得繼續充電考進士才行。其實以他的智商,考進士是絕對沒問題的,但他卻認為自己的智商不足以中進士,再者說,就算智商夠了,也未必能拼得過有背景的白痴小人,還不如早點進社會養家糊口來得實際。

不過幸好他遇到了個好上司,推薦他,讓他破格提拔。可他倒好,居然辭官不幹了。

不僅不幹,還在好友耿定理家裡居住的時候,大肆宣揚個性要解放、個人要自由的「異端邪說」,與耿定理的哥哥、刑部左侍郎耿定向的正統觀點激烈衝突,雙方水火不容。耿家門人也分成了兩派,彼此用拳腳來解決真理問題。所以,耿定理一死,李贄一家就被攆了出來。

隨後,他將妻兒送回老家,自己一個人跑到湖北麻城的芝佛院出家,致力於讀書、講學和著述。

四品大員遁入空門,驚動了麻城知縣,勸他蓄髮還俗。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二、

最了解李贄的,是他的朋友和學生。萬曆二十四年,他對學生汪可受(一名汪靜峰)說,最好的死法就是在詔獄中死去。汪可受還以為他是開玩笑的,沒曾想,李贄以實際行動告訴他這不是玩笑。

梅澹然和李贄也一同在麻城鬧出緋聞,作為守節的尼姑,她把李贄視為恩師和男閨蜜。她與李贄究竟有沒有肉體的交集是個未知數,但她和李贄更多的是精神之戀。她的父親梅國楨也不曾懷疑李贄的人品,與他一同探討抗倭良策。

事實是,李贄之後,假道學越發的猖獗,真君子艱難受道。宋朝滅亡,文臣武將大批殉國,崖山一戰十萬人跳海自殺;可明朝滅亡呢?變節者眾多,殉節者少之又少;清末更是不堪。讀書人空談性理,卻行如豬狗,怎能讓百姓認同?

但了解李贄的,並非只有汪可受和梅澹然。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三、

作為一名舉人、清官,李贄的收入自然不會太高。他祖父死了,要回鄉守孝,於是拿出同僚送的份子錢在河南輝縣買了塊地給妻兒。可是等他回來後,發現只有妻子黃宜人和大女兒還活著,他一生共有四子三女,卻都不幸在災年病死、餓死了。

一直到李贄當了知府後,一家人的生活才有所改善。

或許他認識貧窮的可怕,所以才真正明白人類不能離開物質的需求,才會為廣大農工商的百姓說話,斥責一開口就說你是為自己,我是為他人,你是自私,我是為他人謀福利,實際上都是為求高官厚祿,為求身份顯貴,全都是為自己打算的假道學。

而且他拒絕以墮落來脫貧,寧願在民間正經的吃文化飯。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四、

在道德高標主義橫行了數百年的中國,人們嘴上要學聖人存天理滅人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以及後來很多類似高大上的口號錚錚響,可背地裡怎麼干,就很難說了。

李贄之所以最後能成為那樣的人,並不僅僅是因為他但求好死不求賴活,而是他從做學問開始就是那樣的人。比如,他主張重商尚武,讚揚武則天和卓文君,和腐儒輕商輕武、重男輕女的思想格格不入,但他依舊堅持,毫無畏懼。

他主動接受逮捕,不讓好友馬經綸同行,體現了一個真正讀書人的俠骨義膽。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五、

然而,讀書人還有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方孝孺。

方孝孺天資過人,治國水平堪比張居正,文學水平亦是超然,可當他的學問如願以償換來官職後,行為卻和初心南轅北轍,越走越遠。

豫讓,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是晉國正卿智伯瑤的家臣。前453年,趙、韓、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攻打智氏,智伯瑤兵敗身亡。為給主公報仇,豫讓用漆塗身,吞炭使啞,暗伏橋下,刺殺趙襄子未遂後被擒。臨死時,求得趙襄子衣服,拔劍擊斬其衣,以示為主復仇,後自殺。

可方孝孺在批判他時,卻認為豫讓應該勸主人安分守己,以免「忿必爭,爭必敗;驕必傲,傲必亡」,總要好過主人家破人亡之後「甘自附於刺客之流」。可是,當年建文帝急於削藩,不參考西漢的推恩令,不考慮如何養精蓄銳來填補削藩後的國防真空,湘王朱柏含冤自焚時,建文帝不檢討自己,還賜謚號「戾」來侮辱自己的叔叔。

建文帝所乾的這些蠢事,方孝孺何曾以漢朝七國之亂的教訓來勸阻建文帝?又何曾以孟子的君臣觀,來反對操之過急的削藩?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後來朱棣打進南京城後,歸降的、戰死的、自殺的都有,被朱棣折磨的忠臣,比如鐵鉉、卓敬、齊泰、黃子澄等,被滅族也不過十。方孝孺本可以選擇自殺,亦或是戰死,這樣或許還能保全宗族,即便被滅族也和他沒有關係發展,也是一樣的青史留名。

可方孝孺呢?束手就擒了,並且不顧尊嚴地在朱棣面前嚎啕大哭,公然維護那個不公義的嫡長子繼承製。朱棣一氣之下也只是威脅要滅其九族,此時他如果選擇沉默,也許損失不會像後來那樣大,可他偏不,最後被滅了十族。

現在回過頭來看,本來他自己死或者連累九族就已經足夠表明忠心了,可他還嫌自己死得不夠慘,覺得自己滅九族太普通,既然不能用豐功偉績刷存在感,那就要比其他同僚死得更慘,好在下面向主子邀功。

有人說他是千古第一冷血文人,可我要說的是,他不過是個有才偽德的書獃子,他的道德是個什麼鬼東西?

讀書到底有何用?看此人的經歷就知道了,和他比,方孝孺大不如

六、

同樣都是聰明的讀書人,為何李贄和方孝孺卻是兩種極致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好死不如賴活著,有奶便是娘,這是更為容易接受的價值觀,相反的,只配在嘴上。讀書,作為混個文憑的必須,成為社會進階的敲門磚,只是一種現實的需求,但同時也有逆向而行的刺頭,讀書在他們那裡成了真正的求知,成了一種發現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

知識成就了他們的自信,成為了抵禦世俗的鎧甲,他們人生的底線慢慢的脫離了現實利益的範疇,也摒棄了世俗的價值觀,成為了一般人眼中難以理解的理想化標準。

為了這一標準,他們極少數人還能以實際行動來捍衛和踐行,這樣的價值觀,我們稱之為信仰。李贄就是在踐行著這樣的信仰。

所以說,讀書到底有何用呢?就是能讓你明白人和豬的區別,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所在。只有讀懂了這點,方才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讀書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末年,為何從日本留學歸來的人,相對來說更容易反清?
諸葛亮在蜀漢中最懼怕此人,後設計坑死他,不是魏延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