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友諒你聽著:見過傻的,沒見過你這麼傻的!

陳友諒你聽著:見過傻的,沒見過你這麼傻的!

東方文化歷史(lishi6677):國學·文化·歷史

文|沙塵暴(轉載自讀史)

東漢末年,機緣巧合,劉備、關羽和張飛走到了一起,來了個「桃園三結義」,史上最著名的異姓三兄弟誕生了,從此三人一心,生死不棄,二弟和三弟一心一意追隨大哥,最終助大哥坐上了,所有男人都想坐的那把交椅。

若干年後的元朝末年,在湖北荊州黃蓬鎮,又有三個漢子走到了一起,結拜為異姓兄弟,他們是陳友諒、張定邊和張必先。

與劉備一樣,作為三兄弟中的大哥,陳友諒也如願以償坐上了那把交椅。然而,他們的人生經歷,卻又有很大差別。

01

陳友諒是今湖北仙桃人,出身漁家。若不是生逢各地起義風起雲湧的亂世,可能一輩子都是個打魚的。但是有一天,一個算卦的看了其祖先的墓地後說:「日後定會富貴。」

靠打魚當然不可能富貴,要想富貴,只有順應亂世出英雄的「歷史潮流」。於是,雖然略通文義,但膂力過人的他,也拉杆子起義了,並加入了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

接下來,他做了一系列大事,而且都很順利:先是殺了投奔他的倪文俊(徐壽輝部將),吞了他的軍隊,實力大增後,僅在公元1358年一年內,就一路勢如破竹,先後攻佔、攻破安慶、今江西南昌、今江西高安、邵武、今江西吉安、撫州、今江西南城、贛州、汀州,第二年又先後攻佔、攻破衢州、襄陽路、今江西上饒。

在與當時另一個亂世梟雄朱元璋生死對決前,陳友諒乾的最大的一件事,是弒君奪位,殺掉徐壽輝(起義軍領袖,天完政權建立者)後登基稱帝,自稱漢王,改元大義,建都江州,以鄒普勝為太師,另一個結拜兄弟張必先為丞相,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

弒君奪位後,陳友諒更牛了,長江以南他是老大。當時舞台上的實力派演員,就剩下他和朱元璋、張士誠三人了。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虎,這三隻老虎,都想獨佔這片山林,他們的PK,註定避免不了。

02

陳友諒的野心大,朱元璋的野心更大,儘管他的實力遠不如陳友諒,地盤僅限於今江蘇、安徽的一小部分和浙江的中部、南部,僅相當於今天中國的一個省,但並不妨礙他做夢都想消滅這個比他強得多的對手。

然而,他們的首次交鋒,朱元璋就差點遭遇滅頂之災。

公元1360年,陳友諒攻佔了今安徽池州。

他們本是「鄰居」,攻佔池州後,陳友諒的大軍離朱元璋又近了一步,受到嚴重威脅的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等人攻打池州,打算把陳友諒趕跑。陳友諒果然吃了敗仗,三千多人成了常遇春的俘虜,然後全部「坑殺」,徹底惹怒了陳友諒,也把朱元璋推向了危險的邊緣。

打仗幾乎無人能敵,但毫無政治頭腦的常遇春倒是痛快了,卻直接把禍水引向了朱元璋的老巢應天(今南京)。

既有一口吃掉朱元璋想法、又有這個實力的陳友諒,在太平那個地方乾死朱元璋猛將花雲後,率軍直撲應天。

他們的第一次大規模PK「龍灣(在應天郊外)戰役」,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陳友諒不但兵力大大超過朱元璋,戰船也大得驚人,相比之下,朱元璋擁有的所謂戰船,只配叫小舢板。

朱元璋還有一個「劣勢」:萬一陳友諒得到張士誠相助,就會使他腹背受敵,滅頂之災這樣的結果,等待他的幾率很大。

03

實力如此懸殊,弱小一方的最好選擇是避其鋒芒,然後再等待機會、尋找戰機,朱元璋手下那些大將,就是這麼想的,有人建議放棄應天,固守其他城池,以便保存實力,有人建議退守鐘山,甚至有人建議投降陳友諒——既然打不過你,那就加入你這個家庭,成為一員,一起過日子,也是不錯的。

朱元璋說,你們這些建議,都特么扯淡,尤其是建議投降那傻逼,腦子遭驢踢了,這特么哪裡是男人的想法!

關鍵時刻,有「明朝諸葛亮」之稱的劉伯溫站了出來,說:「主張投降和逃跑的,應該砍腦殼!」然後他說:「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

還是他厲害,意識到此時此刻的陳友諒,由於軍隊勢如破竹,必然產生了驕傲的情緒,兵法有雲「驕兵必敗」,咱們利用他這個弱點,等他深入我境,用伏兵搞他們,他們必然不會防備,咱們就很容易取勝。

劉伯溫的計策,得到朱元璋採納。

此時此刻的朱元璋不怕陳友諒來,而是怕他不來。

為了讓陳友諒「速來」,朱元璋叫來康茂才,對他說,你馬上給陳先森寫信,就說你為內應,叫他速來,你們裡應外合,定能一舉幹掉朱元璋。

04

康茂才,今湖北蘄春人,曾為元朝淮西宣慰使、都元帥,後率部投降朱元璋,授秦淮翼水軍元帥。

朱元璋為何選擇他行詐降計呢?一是因為他和陳友諒有舊情,陳友諒容易相信,二是當時鎮守龍灣的,就是康茂才。

接到任務,康茂才馬上派使者給陳友諒送信,信上說鎮守江東木橋的,正是他康茂才,還說江東橋是一座獨木橋。

康茂才沒騙人,當時的江東橋,的確是一座木橋。然而送信的使者走後,他馬上將木橋改成了石橋。

接到舊友的來信,陳友諒毫不懷疑有詐——看來這個老朋友還是識時務的,知道背靠大樹才好乘涼,跟著「大戶人家」,才有肉吃!

他立即率水軍東下,很快來到江東橋。

眼前的情景,卻讓他蒙圈了,因為他看到的江東橋並不是木橋,而是石橋。

這個老康,為毛要騙我?明明是石橋,為毛這麼粗心,寫成石橋?等等,好像不對……「老康!老康!」他連喊幾聲,都沒人應,這才明白上當了。這個混賬東西,原來是詐降啊——《明史·列傳第十一》: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

前面去不得了,肯定有埋伏,退吧。退到哪裡好呢?當然是龍灣了,只有那個地方,才「裝」得下他龐大的船隊。

沒想到,真正有埋伏的地方是龍灣,而不是什麼江東橋。

把他誘至龍灣,正是康茂才改木橋為石橋的目的。

退至龍灣,伏兵四起,陳家軍大敗,被殺死淹死者不計其數,兩萬多人被俘,陳友諒乘小船逃走,一直逃到今江西九江。朱元璋親自帶兵追至九江,陳友諒又吃了敗仗,趁夜帶著老婆孩子直奔武昌。

這一戰,朱元璋不但大獲全勝,還收復了太平、安慶等失地。

05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康茂才送來書信時,其陰謀被張定邊,也就是陳友諒的結拜兄弟一眼識別,張定邊「力阻其行」,陳友諒卻「專橫獨斷,不納其言」,導致慘敗。

張定邊是陳友諒的老鄉、兒時的夥伴。這個人可了不得,有「元末第一猛將」之稱,「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同樣出身漁家的他,長得身材魁梧英俊瀟洒,既有勇又有謀,不但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還擅岐黃——精通醫術。

陳友諒在龍灣大敗逃到九江、朱元璋追到九江後,正是由安慶撤出來的張定邊冒死擋住朱元璋的大軍,陳友諒才得以安全逃到武昌。

「新敗之餘,不宜急進動師』,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所以張定邊勸陳友諒暫時歇一歇,「首在安民息兵,整軍堅防,待機出擊」,急於「報仇」的陳友諒卻屢勸不聽,「令製作大艦,擴充水師」。

那時候他的全部人馬,充其量不過三十萬,但他全部集結起來,號稱六十萬,並且把文武百官都帶上,打算與朱元璋拚命。

老大鐵了心要孤注一擲,張定邊這個當兄弟的也無可奈何。既然無法阻止,他說那這樣吧,大哥既然要打,咱們就兵分兩路,一路直搗南京,一路兵圍南昌,這樣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相顧。

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張定邊的建議無疑是最佳方案,可是,陳友諒不但不納忠言,還創造了一個「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的「世界紀錄」。

當他不聽張定邊苦勸,執意舉全部兵力直撲南昌,南昌守將朱文正毫無創意地寫信詐降,陳友諒竟然再一次毫不懷疑!

如果這人有記性的話,那他的記性一定被狗吃了,殊不知之前的龍灣大敗,就是一封信造成的。

如果之前是過去的老朋友害他,他出於對朋友的信任而未加防備情有可原的話,那麼這一次,他輕易地相信一個毫無交情的人,實在匪夷所思,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更何況,這個人既是朱元璋的外甥,又是他的養子!

06

有句俗話,叫「上帝想讓誰滅亡,必先讓他瘋狂」。看來這一次,是上帝想讓他滅亡了,所以先讓他變傻,張定邊怎麼提醒他他都不聽,堅信朱文正的投降是真誠的。

朱文正的緩兵之計成功了,成功地把陳友諒的幾十萬大軍,牢牢地吸引在南昌,當陳友諒圍城八十五日而不下時,朱文正「請」來的二十萬援兵,已經從容不迫地兵臨城下,陳友諒這次明白上當,「再圖施展,已不可能」。

和上一次一樣,當他撤圍而入鄱陽湖,朱元璋已布兵於要隘。

對峙一個多月後,被困湖中的陳友諒軍糧殆盡,冒死突圍時中箭而死,軍隊大敗,僅投降的就達五萬多人。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傳第十一》: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明史·卷一·本紀第一》:涇江軍復遮擊之,友諒中流矢死)

鄱陽湖之戰,這場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水戰」過後,世上雖然仍有陳友諒這個名字,但他和他苦心孤詣建立的政權,從此不復存在。

再蠢的人,也明白不能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的道理,因為再次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後,就再也爬不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強哥 的精彩文章:

1+1=1,1+2=1,3+4=1
五胡亂華與衣冠南渡——中國千年的噩夢與救贖!

TAG:嗨強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