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下強勢:非暴力溝通

放下強勢:非暴力溝通

當老師沒幾年,職業病卻在逐日滋長。

年輕老師做班主任,第一要樹立的就是教師的威信。和學生相處可以如大姐姐一般親和融洽,展現溫柔幽默的一面。但在遇到原則性問題時,則需要擺出威嚴的姿態,讓學生明白處事的對錯和底線。恩威並施方能凝聚生心,得到大家的信服。

直到家人直言不諱地指出我性格上的變化——言語上逐漸強勢。我才一下子意識到,原來在不知不覺中,這種與學生相處的方式也慢慢影響到我的表達方式,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強勢意味著有更強烈的主見,處事果斷,沒有貶義。但如果強勢到想用自己的意願來控制他人,那就是一種潛在的言語暴力,展現出人的狹隘和自私。同一件事,同一個目的,但是不同的言語表達,會給聽者帶來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和適時反應。反思自己,既然獲評強勢,許是溝通上出了問題。

有病就治。常言,書猶葯也。今天,讀完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獲得不少實用性的幫助和啟發。我一邊讀著,一邊對照著自己的言語習慣進行反思。我發現,在我們的日常溝通中,隱藏著不少的「暴力溝通」。即便是出於愛和關心所表達出的話語,也會在無形中給聽者帶來壓力或不悅,而說話者卻未能察覺或感到莫名其妙。如何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呢?那就學習著非暴力溝通吧。

盧森堡指出,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

一是觀察,即將自己看到的現象本身闡述出來,而不要帶上一己之見的評論,或是聽取他人的評價。回憶起課堂上看到有學生在做小動作時,為了提醒他,我會指出他的問題,即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按盧森堡的觀點來說,「上課不認真聽講」是我對看到的現象的評論,而不是現象本身。如果換個方式:你手上正摸著玩具,放下來好嗎?這樣是不是將學生上課時存在的問題表述得更加清楚,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改變呢。

二是感受,即將自己的心情直白地表達出來,而不要帶上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人的心情和感受都是自發的心理反應,其實與造成此種感受的外在因素無關。就拿生氣而言,我們會抱怨學生不聽話,又惹得自己生氣。但其實,我們生不生氣與孩子聽不聽話關係不大,生氣是一種選擇,不生氣也是。不要給自己的感受強加上外在的理由。一個人的胸懷、格局、心態才是影響感受的重要因素。

三是需要。書中指出: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並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還是就上面的生氣來談,一般情況下,一旦老師生氣了,便會批評一通或者講一番道理。如果換一種方式:看到你們的行為,老師有點失望,我希望你們能遵守紀律。這樣會不會降降火,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體諒呢?明確自己的需要,在真誠開放的氣氛中進行平等的互動,從而獲得溝通的良效。

四是請求。請求不當,便容易成命令。這在工作中十分普遍,我們會自然而然地站在老師的角色讓學生做什麼,不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琢磨一下,全是命令。於是在無形中也逐漸抹殺了學生的自由話語權,培養出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的孩子。如果換一種方式呢,用「現在教室有點亂,我們一起打掃乾淨好嗎?」的話語來達到「保持教室整潔」的目的,是不是更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

這四個要素,八個字,讀來簡單,做來難。運用非暴力溝通是一項表達能力的培養,需要時間和實踐。慢慢來,就從和學生間的溝通開始,放下強勢,用心了解自己的需要,也體諒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讀到書的最後,我忽然明白,其實這四種要素,以及其他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都強調了一點,那就是愛,愛的藝術。「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因為心中有愛,所以尊重、理解、體貼、大度、真誠、善良。因為有愛,所以更能睜開雙眼看清事情本質,洞察每一顆美好的心靈。

讓我們做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吧,將「非暴力溝通」發展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將愛灑滿生活圈,灑進每個人的心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葦念的教育生活 的精彩文章:

TAG:葦念的教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