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節日處處體現著儀式感

中國傳統節日處處體現著儀式感

前段時間看英文版《小王子》,其中對儀式感的描述印象深刻,時不時會迴旋在腦海。小王子在馴化狐狸後,第二天,小王子又來了。

"It would have been better to come back at the same hour," said the fox.

「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狸說道,

If, for example, you come at four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then at three o"clock I shall begin to be happy.

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

I shall feel happier and happier as the hour advances.

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

At four o"clock, I shall already be worrying and jumping about. I shall show you how happy I am!

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

But if you come at just any time, I shall never know at what hour my heart is to be ready to greet you...One must observe the properrites...

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What is arite?" asked the little prince.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Those also are actions too often neglected," said the fox.

「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狐狸說,

"They are what make one day different from other days, one hour from other hours".

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儀式感,明白了儀式感是什麼後,我首先想得到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儀式。

家鄉的傳統節日氛圍濃烈,童年的生活是充滿樂趣和期盼的。小時候,一進入冬天就開始期待臘月和過年。臘月,各家各戶就開始做各式各樣的美食儲備以迎接新年了,炒爆米花豆子、蒸「黃蒸」饅頭,小孩子們總是能優先飽口福。臘月二十之後更是每天都有安排,幾乎每天都有解饞的,「臘月廿三,吃糖瓜,打發灶君爺上了天; 廿四,胡打掃;廿五,磨豆腐;廿六,去割肉;廿七,殺公雞,趕花花集;廿八,糊上彩紙貼窗花貼對聯;廿九,七八十老漢去打酒; 三十,剁好餡兒包扁食;初一初二吃好的」。過年小孩子每天的任務就是給長輩拜年、吃好的、掙壓歲錢。過完年就開始期待元宵節了,家鄉的正月十四到二十是全年最熱鬧的時候,各村都有社火、花戲、燈會,縣裡會組織大遊行,全縣都籠罩在燈燭鞭炮和人們的歡笑聲中。從臘月到正月,雖然準備辛苦,儀式繁瑣,但大人們一邊抱怨著一邊興緻勃勃地參與著,過後津津有味地回憶著。

正月過完了,人們就開始期待農曆二月二的龍抬頭耍龍,三月三的鄉廟會,四月十八的縣廟會,以及六月十二的本村廟會,廟會總伴隨著唱大戲、走親訪友、逛集,遇上這些節日學校都會放一天假以便小孩子們去湊熱鬧,父母也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去買小吃小玩具。對孩子來說,最期待和最回味的是廟會上琳琅滿目的小吃和玩具。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家鄉比較隆重的傳統節日,雖然沒有南方的龍舟比賽引人關注,但採摘葦葉馬力包粽子、人帶五綵線以消災、門前插艾蒿以避邪等儀式,既解饞又增添了神話色彩,令人心馳神往。

接下來該期待農曆七月十五了,吃包子和上墳是主要的儀式內容。作為麵食之鄉,家鄉人自己發麵、調餡、蒸包子,包子一出爐,香氣四溢,饞的人直流口水。我小時候,物質條件還不太豐盛,七月十五的包子從月初就開始期盼了,活人吃了還要想著給祖先吃,於是這天山上的墳頭都有香噴噴的包子,漫山遍野瀰漫著包子味。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各地都很重視。賞月、吃月餅、與親人團聚,是中秋佳節最常見的習俗。在家鄉,月餅都是自家做的,叫「打月餅」。更早些時候,打月餅都是在自己家裡打,每家都有月餅模,一鍋一鍋地烤,後來烤的環節集中到某幾戶人家的電烤箱里了,八月初就開始預訂。各家自己準備面和餡,自己組織人去做。於是每家月餅的形狀有差異,口味有不同。中秋節送禮流行送月餅,歸禮也是月餅,這樣每家都可以吃到很多口味的月餅,這也養成家鄉人的刁口味,家鄉人很少喜歡吃買的月餅。

中秋是團圓節,這天在外的兒孫媳婦及未出嫁的女兒都會回家與父母一起團聚。團圓飯後開始設桌祭月,擺上梨、蘋果、葡萄、桃子等時令水果及月餅,家族成員輪流燒香磕頭,供桌持續整夜。傳說,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月中嫦娥會攜玉兔來到人間,光顧尋常百姓家,吃桌上的食品。家鄉不產葡萄,當時很少買水果吃,但是一到中秋,爸爸還是會買一些葡萄來剜月,第二天我就可以享用了。所以中秋節在我的心中,就是吃月餅吃葡萄跪拜月亮。

過完中秋,就等著過臘八過年了。

傳統節日貫穿全年,連接起了人們一整年的忙碌和期待。儀式準備讓人們充滿了對節日的期待,儀式使人們充滿了對傳統節日的敬畏,花樣獨特的儀式給人們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和溫馨的記憶。

自古以來,中國人是注重「儀式感」的。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湧入大城市。遠離父母祖輩淡化了節日儀式的傳承,物質的極大豐富和速食生活弱化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美食的垂涎,快節奏的生活和房車壓力削弱了人們對傳統的敬畏。於是,很多看似生活富足的年輕人將生活過成了一潭死水,無聊空虛,除了追求財富外,沒有任何期盼和回憶。

可喜的是,國家也意識到中國傳統傳承的重要,從2007年開始將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節增設為法定假日。於是,我們提前就開始了期待,就開始了準備,傳統的節日儀式開始漸漸回歸到我們的生活中了。比如清明回家祭祖、端午吃個粽子、中秋吃月餅賞月,雖然很多儀式簡化了,但是有儀式就有過節的感覺,有儀式就會產生敬畏和莊重的情感,有儀式就會留下回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媽六娃的嬉笑怒吼 的精彩文章:

TAG:三媽六娃的嬉笑怒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