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換成鋼筋水泥,行人再也沒有因閃避車輛而跌入河內了...

換成鋼筋水泥,行人再也沒有因閃避車輛而跌入河內了...

原標題:換成鋼筋水泥,行人再也沒有因閃避車輛而跌入河內了...


火車站附近的工運橋,


為何又叫「通運橋」「大洋橋」


它的前身到底是一座木橋還是鋼筋水泥橋?


梁小布今天就來為大家說道說道關於這座橋的故事。


攝於上世紀20年代


工運橋位於無錫火車站之南,


橫跨古運河,是舊時進出城的必經之路。


民國時,


周山浜地區創辦了不少紗廠和絲廠,


工人們早上和晚上經此上下班。


這裡原是一個渡口,


隨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滬寧鐵路的通車和工商業的發展,

渡船已遠遠不能適應交通運輸的需要,


1913年經無錫各界人士捐款籌資,


建造一座四孔大木橋,


橋樁以杉木為主,橋樑及面板以洋松為主,


四孔,跨長37.5米,取名通運橋



攝於60年代


民國15年(1926)5月下旬,


無錫21家絲廠2萬多繅絲女工,


在中共無錫獨立支部領導下,

舉行一場震撼滬寧地區的同盟總罷工,


在橋上與前來阻攔的反動軍警發生衝突。


由於此橋是木橋,容易損傷腐蝕,


加上年久失修,橋身已破爛不堪,


有些罷工工人不幸跌入河中。



攝於1960年


民國16年3月(1927),


北伐軍進駐無錫後,民眾一再要求重建,


而當局聲稱「無錢可支,難於實施」。

但過往人車日增,


行人因閃避車輛而跌入河內之事時有發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工運橋


民國16年(1927)10月9日,


無錫絲廠工會首先倡議


紗廠「本業職工犧牲一日之工資作為修橋資金」的建議,


得到紗廠和其它行業工會的響應,


最後決定由絲廠、紗廠工會兩業職工


每人捐獻兩日工資充作建橋資金,

共捐款修橋19000餘元,


資方絲廠、紗廠業公會亦捐助7500餘元,


滬寧鐵路局捐助3000元,市行政局資助2000元。



1960年拓寬工運橋時的場景


當時由無錫縣工聯總會牽頭負責,


委託無錫建築公司土木工程師繪圖,


上海新順記營造廠承包,


標價為23950元,實際支付30000元左右,


該橋先後用一年多時間,

於民國17年(1928)11月27日峻工。


橋寬32市尺,跨度為115市尺,


無錫歷史上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


群眾俗稱為「大洋橋」。



上世紀30年代的工運橋


對於該橋名稱,曾有一番爭議。建橋前,當時無錫縣縣長俞仲還(俞復)曾指出:「橋建成後,命名為中山橋」,工商界人士提議取名為「工商橋」,而縣總工會在全縣職工強烈要求下,認為建橋資金大部分是職工群眾所捐獻,為紀念他們這一貢獻,應命名為「工運橋」。這個合理要求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遂以「工運橋」命名。並於橋的兩端豎碑撰文,以志紀念。


1960年12月31日,


在工運橋原來的基礎上,把橋面拓寬到14.7米。


1983年3月,

因橋面擁擠,再次拓寬至20.9米,


工程支出18.32萬元。


2002年,將通運路改為工運路,以橋命名。



2002年4月,


開工將原橋拆除重建,


該橋於2004年9月30日建成通車。


新建成的工運橋長81.4米,


跨徑71.6米,寬40米,雙向4車道。


中央為15米寬機動車道,

兩側分設5.5米非機動車道和7米寬人行道。


猶如古運河上架起的一條彩虹,


寬敞、宏大、各種大小車輛及行人晝夜魚貫而行。

來源:無錫梁溪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錫報城事 的精彩文章:

TAG:錫報城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