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台北新聞界的交流

與台北新聞界的交流

與台北新聞界的交流

○ 湖 山

依照行程的安排,赴台的第一天,是與台北的新聞界進行交流,參觀訪問台北的幾家新聞媒體。

大巴車駛入台北市區,穿行於城市的街道中。台北給人的最初印象是綠樹成蔭,馬路乾淨,但高大的新建築不多,街道旁都是一些幾層樓的老房子,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風貌,與大陸的省會城市相比,有一種明顯的陳舊感。

台北的街道給人一種陳舊感

上午參訪的新聞單位,是緊鄰圓山大飯店的「央廣」,「央廣」大樓是一幢4層樓的老建築,從外表看上去十分普通,還不如大陸一個縣級城市的電視台氣派。

進入大樓一層,樓梯口前不大的空間,布展了一些介紹圖片和文字。「央廣」1928年創建於南京,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它曾是國民黨的喉舌。抗日戰爭時期,它是作為中國的官方媒體,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動員民眾抗戰,及時報道抗戰中的重大事件,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聲音。兩岸實現「三通」後,又通過廣播向台灣同胞介紹大陸的發展變化,推動兩岸的交流交往。

1998年,「央廣」由國民黨的官方媒體改製為財團法人控股,目前用13種語言廣播,有國語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和粵語4種華語廣播節目。新聞資訊占節目量的40%,文化類節目佔30%,所有新聞節目都採用直播。

聽完介紹,走上三樓,樓道中間掛著一幅毛筆書寫的《滕王閣序》,行書字體筆力遒勁,可見作者書法功底深厚。不難看出,這是主人為接待我們精心布置的,看到這篇《滕王閣序》,一下就拉近了贛台兩地新聞同行的距離。

在「央廣」觀看資料片

雙方在三樓進行了座談,「央廣」總台長李猶龍先生首先致詞,他說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與江西新聞界互相學習交流,廣播是沒有限制性的,兩岸應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可以先進行一些節目的交流,如廣播劇、小說、音樂、文化節目等的交流。節目部經理吳瑞文先生也表達了擴大交流的願望。

新聞部副理黃美寧女士是一位年輕幹部,她應詢介紹了央廣的人員聘用、職稱晉陞和幹部提拔的情況,她說央廣的人員聘用有兩個進入管道:一是經過考試錄用,二是簽訂合約。員工晉陞有等有級,每年都有考級,幹部拔濯依據台里的內部規章。

下午我們參訪中天電視台和中國時報社,這兩家媒體都是台灣旺旺中時集團旗下的企業。2008年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先生擊敗台灣壹傳媒集團,用204億元買下中時集團,取得經營權。併購後的中時集團是一個橫跨多個產業領域的媒體企業集團,旗下平面媒體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旺報》、《英文旺報》,電子媒體有中天電視台、中國電視公司、中嘉有線電視系統,網路媒體有時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中時電子報》、《旺e報》,還有10家媒體以外的企業。

中天電視與中國時報

我們來到台北市民權東路的中天電視台,這裡原來是中國時報社的辦公樓。辦公樓的面積不是很大,裡面卻有幾百號人在辦公,整個工作區顯得十分擁擠,辦公條件遠不如大陸的電視台那麼寬敞優越。工作區全部是開放式辦公,所有人員的工作狀態一覽無餘,這樣的安排,既便於員工管理,又便於工作聯絡。

中天電視台旗下又有中天新聞台、中天綜合台、中天娛樂台,共有5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工作區內有7間演播室,根據錄製內容的不同,每間演播室都有不同的設計風格。我們不能進入正在錄製節目的演播室,只能隔著玻璃看到節目的錄製,也可以通過視頻看到錄製的實況。

我們參觀了兩間未錄製節目的演播室,中天的演播室面積都不大,跟大陸電視台的演播室不能比,但設計各具特色,中天電視台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今晚哪裡有問題」等知名欄目,早已為大陸觀眾所熟知。

在中天電視台參訪

參觀完中天電視台,我們前往中國時報社。《中國時報》創辦於1950年,是台灣的四大報紙之一,也是台灣報業的龍頭企業之一。我們一下車,就看到了門樓上方鮮紅的旺旺集團標誌。報社現在的辦公地址,原來是中國時報社的印刷廠,經過改造裝修後成為了報社的工作區。工作區也是大開間,分上下兩層,在大開間之內,報社各個部門相對集中。

《中國時報》目前日出版對開紙9至13大張,36至52個版面。包括要聞、焦點新聞、政治新聞、社會焦點、社會新聞、社會動態、國際新聞、兩岸三地新聞、時論廣場、家庭消費藝文等。

《中國時報》有一支龐大的新聞報道隊伍,每天有103路記者在台北採訪,有300多路記者在全台灣採訪,一天24小時都有新聞資訊傳到報社。

中國時報辦公區

參觀結束後,我們與時報的同行進行了座談。中國時報國際廣告公司總經理呂庭華先生常駐上海,對大陸非常熟悉,他說他一年有十一個月在大陸,只有一個月在台灣。中時電子報總編輯梁寶華先生對江西並不陌生,他曾經參加過廬山的兩岸媒體峰會。時報國際廣告公司副總經理張明酞先生,旺報副總編輯徐尚禮先生、大陸新聞中心主任記者李道成先生等,都表達了與江西新聞界加強交流合作的願景。

晚上中時集團作為邀請方,設宴款待江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參訪團一行。

與中國時報同行座談

與台北新聞媒體的參訪交流,給我留下了幾點的印象。

一是台灣的報業、電視等主流媒體,都是由財團或者企業集團控股,其性質是新聞傳媒企業,每家媒體都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實體,實行企業化管理運作,因此用人機制也比較靈活。

二是台灣的媒體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台灣地方不大,但新聞媒體眾多,媒體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如果報紙的讀者減少,電視節目的收視率下降,廣告收入就會減少。媒體的生存靠新聞,新聞以內容為王,各家媒體要從記者採訪的大量新聞信息中,篩選出最具可讀性、最有新聞價值的資訊吸引受眾。媒體的競爭就是新聞的競爭,新聞只有抓住受眾,才能抓住廣告。因此台灣的主流媒體廣告特別多,看兩條電視新聞就會插播幾段廣告,報紙幾乎每個版面都有廣告。

三是在台灣無論哪種媒體,隊伍配置都很精幹,各家媒體都十分注重個人專業素質和個人能力,從而形成競爭的整體實力,形成較強的新聞生產力。由於媒體競爭的殘酷性,台灣的新聞從業者,工作壓力很大,工作負荷重,淘汰率也比較高,職稱晉陞和職務提拔,都要根據個人業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山故事匯 的精彩文章:

家譜的產生與按字輩起名——姓名的歷程之十
汪山土庫,這才是民間故宮,有572個天井,1446個房間

TAG:湖山故事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