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江戶料理三神的職人精神

江戶料理三神的職人精神

DM + Watching

001

是的,沒想到隨手先來寫的,是視頻清單……

「有時...」

有時在想,在日本,我最應該學的是什麼。能列出的答案有很多,比如他們的創新、設計、對傳統的尊重、生活中的美感……但還有最重要也最常被提及的一項——「職人精神」。

所謂「職人」,就是每天都重複地做同一件事。抵抗枯燥、讓時間來證明付出。

而這些,是我們(尤其當下的我們大多數人)所缺乏的。

最近和來日本參觀考察的各行業人稍有接觸,無一不感嘆在他們的領域中,日本永遠是「最好的」、遠勝歐美。日本有技術、樂於創新,更重要的是紮實、願意積累和死磕。再小的事都要做到極致。這就是他們的「職人精神」在各行業的體現。

找到熱愛的工作、事業,然後貫徹一生去精進技藝、積累經驗。

我時常會問自己,是否找到了這樣的一件事。但很遺憾,我只有大方向、卻始終無法聚焦到特定的一件事上。

無法找到一件事並決心一生與之陪伴,也「坐不住冷板凳」地去磨練自己的手藝和經驗。所以很多凡人(如我)都沒有走在類似的職人之路上。加之,在如今這個變化快的時代中,在一個行業、甚至崗位上度過一生的做法也許正面臨顛覆。我們需要適應時代。

但首先,可以做自己生活的「職人」呀。畢竟每天面對的都是同樣或相似的生活。內容固定、流程固定。那麼,如何打磨自己、打磨自己的生活,就是真正陪伴每個人一生的課題。

過好每一天,每一個細節。在此之上,也與此同時,選擇熱愛的工作和事業,去投入自己的分分秒秒。即使時代要變,工作內容要變,但「熱情」和「熱愛」不應變。

這次先來推一下前幾天剛看過的幾個紀錄片並附上我一些隨手記吧。

1

三神

網上盛傳,在東京,江戶派美食有「三神」——「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鰻魚之神」(金本兼次郎)。

隨手查了下,怎麼全是中文網頁?前兩者確實是在日本也被很多人公認的叫法,但說金本先生是「鰻魚之神」,在日本好像並沒有被廣泛傳播。當然,金本先生如今執掌的「野田岩」是比前兩者還要歷史悠久又代代傳承的老店(前兩者都是初當家),而且,也確實有食客將金本先生以「神」相稱的。但是,在日本民間算不得是普遍說法。

如果一定有什麼聯繫的話,以我目前所了解到的資料信息,大概就是曾經由小松先生出品的這本書吧:《江戶前的流儀巨匠的技與心》。這本書介紹的正是這三位料理匠人,而且有中文版。(雖然我沒看)

其實,是昨天在寫推文時才看了關於金本老先生的紀錄片(B站:av4459607)。而NHK同檔節目的《職人:工作的流儀》也早介紹過壽司之神和天婦羅之神。

二郎老爺子是1925年生人,如今都93歲高齡了。金本老先生生於1928年,今年剛好90歲。早乙女先生1946年出生,今年也72歲了。

說幾個我印象深刻的內容吧:

2

金本先生

昨天最初在補金本老爺的烤鰻魚紀錄片(B站:av4459607)。他在其他地方曾說,烤鰻魚相對簡單,不像壽司那樣要不斷磨練技藝,只要找到好的食材(鰻魚),然後掌握住烤制的火候就行。在技術層面上要求較低(相對來說),所以比較容易傳給子孫。

當然,看紀錄片時也能發現,把任何事情做好都沒有那麼簡單。做「蒲燒」時,什麼時候翻魚、什麼時候沾汁、沾多少……全憑常年的經驗和犀利的觀察去判斷。

夏天7~8月份的「土用丑之日」是日本人都要吃鰻魚補體力的日子(以後會寫),也是全年最熱的季節。外面等著的客人絡繹不絕,這邊的廚房中沒有空調,師傅們汗水直下,不停地在火上烤制,不停的用扇子一點點地扇、調整火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而金本老爺子又是所有的人中最嚴格要求自己的人。如果說弟子們還有退路、隨時可以離開,那他只有堅持。然後,每天早上4點起床,殺魚,準備,小睡,午場,休息,再戰晚場,結束,寫反省日記,11點睡覺。每周六去分店(估計是高島屋百貨店的分店)視察,為了鍛煉身體,不乘電梯,每次都是從1樓走到8樓,再從8樓走下來。

3

二郎先生

二郎先生是世界上最高齡的米其林三星廚師。當初一部《壽司之神》的紀錄片,讓他在我國內都廣為人知。之前只能看到他的專註和堅持,看到他依然精神地堅守在崗位上,這次才看到他與自己年齡的對抗。

二郎老先生說,年齡大了,自己能感到手乾燥,捏不牢壽司,飯粒也容易沾到手上。來這裡吃飯的早乙女先生默默地觀察到了這些,他看到二郎先生會悄悄把飯粒剝下來,或者悄悄到旁邊水池中洗掉。二郎先生自我掙扎後說,捏不牢就多捏幾遍,手干、就多用濕毛巾擦幾遍手……

所以,與自己的身體衰老對抗著,與每日的技藝對抗著。

因為還有心臟問題,二郎先生這些年不做午場,只在晚場時工作。而晚場時,在營業時間內、弟子為他準備了椅子他也不坐、一直站著。而之後某天,當他終於坐下去時,也是讓屏幕前的觀眾如我們看著都心疼的一刻。

原來,衰老是這樣。

他說,最理想的去世方式,就是在料理台前倒下。

4

早乙女先生

最「年輕」的早乙女先生,也算是最潮的了。每周三休息,都要去二郎的店裡吃壽司,即使知道二郎先生已經不太在午場工作,但還是每周都去。

自己的店裡呢,裝修也都布置滿他喜歡的畫作和藏品。在喜歡的藝術品前工作,所以也要做出個不遜於它們的料理才行。率先挑選最好的食材,用自己不到20歲就開始磨練的手藝,呈現最好的味道。

當然,紀錄片中最讓人感動的,還是兩位職人的惺惺相惜,和高山流水的情誼。

5

吃什麼?看什麼?

如前一篇文章寫過的:

『時/旅/記』一店 | 遇見「鰻魚之神」我是無意中吃到了金本老爺子家的鰻魚飯(不一定是他做的),這才來重新研究了一番並看了這些紀錄片。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機會嘗嘗早乙女先生的天婦羅,但二郎先生的壽司、大概自己吃不到了吧……(畢竟3W日元起價,難預約,而二郎先生又年事愈高……)

不過,於我來說,比起親自到店裡吃他們呈上的一頓飯更重要的,是感懷並學習他們的為人、堅持和做事的態度。

看另一個紀錄片里說,去二郎先生的店裡吃飯總會讓人緊張,最快的食客15分鐘就能吃完飯。(不知15分鐘吃掉2000人民幣,是怎樣的體驗呢?)即使味道絕不會讓人失望,但對食客們來說吃的到底是什麼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還記得在網路上看到過一些人說,「壽司之神」「天婦羅之神」是不是過譽了。在紀錄片的視頻彈幕中也看到過一個網友分享說,他經理去二郎先生的店裡吃飯、但二郎先生不在,所以失望地吃完後,回來一個勁兒吐槽。不知道這位食客是否知道,當家的大兒子也是手藝卓群、不遜於二郎先生的接班人,甚至米其林來評星時、也曾出自於大兒子楨一先生的手藝?

那麼,吐槽的到底是味道,還是什麼?

我一直覺得,凡人如我們,口舌未經過層層美食的不斷洗禮、自己不去細加磨練自己的感官的話,很難對味覺有那樣細微的敏感體驗。好吃的東西到了一定的程度後,只會讓人覺得好吃。但這家店與那家店的好吃、這個人與那個人手藝的差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明辨的。

那麼,去二郎家吃一頓飯,追求的、希望得到的、希望感受到的,究竟是什麼。是人民幣砸出來的一個「到此一吃」和朋友圈的炫耀,還是其他。

我是不太有機會能吃到二郎先生的手藝了吧,但是也沒關係。即使只是知道像他這樣的人存在於世就好。

就像早乙女先生說的,覺得二郎先生是冥冥中拉著自己向前的人,所以希望二郎先生一直在那,只要他活著,自己就有打敗他的可能,而他若哪一天去世,對自己來說就永遠無法打敗他了。

視頻中我還留意到,二郎先生和金本先生這兩位90多歲的老人都生活地極其簡單、樸素。看看視頻中他們的家裝和生活樣子就好。他們只是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工作。

他們都被「封神」。是啊,專註於自己的技藝、每天重複著、重複著,厭煩,但仍又覺得喜歡。幾十年如一日,並將這種堅持直指生命盡頭。這樣的人,是可以算人間之「神」了。

感謝這樣的人的存在,感謝他們的美好指引。

我也該好好思考自己想要堅持的「心」、專註的「技」在哪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ss小萌 的精彩文章:

那些隨口提出的「小」要求
身為女孩兒:關於外在美

TAG:Miss小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