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影,作為感受體驗

電影,作為感受體驗

菲利普·格朗德里厄(Philippe Grandrieux)並不是一位為人所熟知的法國導演,只拿過一次洛迦諾的提名和一個威尼斯的次級單元獎,別說什麼大眾,都沒有走進大部分影迷的視野里。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導演是去年火了一陣的榜單——Cinepensieri網站的21世紀50佳電影片單,在這份號稱「看過10部就算是資深影迷」的片單里,格朗德里厄的名字出現了兩次,但由於一直拖延症就等到了最近才開始看。

他的電影風格簡單概括,就是標題里的感官體驗幾個字。這樣極端的影像風格比較少見,可能也並不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恰好是我的心頭好。在我看來,藝術本身就是要調動感官去體驗感受,電影作為一門視聽藝術,更應該發揮其本身的優勢。所以我在看電影時並不熱衷於導演的心靈雞湯或者社會指控,也不在意劇情故事人物究竟怎樣,只會更關心觀影過程中的觀感體驗,恰好格朗德里厄的電影就是如此。

這類電影有一點尷尬,就是無法用語言直觀準確的描述感受,並不像大部分電影可以分析劇情,概括主旨。在我第一次看他的電影「湖泊」(Un lac,2008)時,觀影過程中特別興奮激動,寫短評時就感覺寫啥都不恰當,草草的一句話結束。所以我接下來也只能儘力去描述我的感受,講一講我為什麼會喜歡他的電影。

他目前主要的長片作品有4部,分別是「陰沉」(Sombre,1998)、「新生活」(LaVie nouvelle,2002)、「湖泊」(Un lac,2008)和「儘管黑夜」(Malgré la nuit,2015)。這4部有著一脈相承的視聽語言,都是大量虛焦特寫以及極具感染力的聲效,也有著一些很明顯的差異,我這次可能會把重點放在他作品的共性之上。

他的電影里有著極多的虛焦特寫,還有不停抖動的手持,這些在我看來都體現出他極強的捕捉力,這樣的鏡頭可以營造出一種不安感,而這種不安感和人物的情緒是十分相似的,也就是說更容易讓我感受到人物的情緒。而且這種不安在給人脆弱感的同時還有活力感,電影就像是被情緒不斷推動的。而在「湖泊」里,他的攝影還對自然環境有著極強的捕捉力,和電影里所體現出的原始感十分契合。

另外在他的電影里,更應該明確聲效的作用,這類體驗式的電影里就不該稱之為「配」樂,而應將其放到與攝影同等重要的程度,對感官而言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陰沉」的開頭是在一個影院里,畫面極其昏暗,但同時放大了孩子們的尖叫聲音。夜場中模糊不清的視野一方面像是為了提高我們耳朵對聲音的捕捉,同時又讓我有種半醒著的絕妙體驗,有種黑暗中的迷失感。這個開場對我還說十分抓人,可以說是營造出了讓我最不舒服,也令我最振奮的恐怖氛圍。

所以我認為,格朗德里厄的電影一直是在調動我們的感官,引導觀眾去體驗感受影片。他的這種創作方式在當今還是比較少見的,大部分人都想著去表達些什麼,去告訴觀眾什麼,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看作是對觀眾更平等的一種處理方式。

看我看來他的電影毫無疑問是有所編排的,但又是在記錄演員在情境下的真實情緒。恰是這種做法,很能讓我感受到電影的魅力,雖說知道這都是幻象,但能在其中感受到真實。而格朗德里厄的電影就是在這種幻象中,捕捉到了現實的殘酷美感。

而這種對體驗的追求難免會帶來對敘事的忽視,導致他的影片並不像一些傳統的電影,有著十分清晰明確的敘事線或者說角色行為邏輯。

他幾部電影中的故事都是可以用一句話簡單概括的,當然在我看來這並不是怎麼缺點,我對於故事一直沒什麼追求。在我看來,電影的故事起到的作用就是預設出一個情境,而通過這個情境可以為我們創造出體驗的空間,這就已經足夠了。這種對於體驗的探索並不應該被傳統的邏輯思維所桎梏住,所以不妨在觀影過程中忘記那些因果邏輯的條條框框,去感受角色反應和動作中的情緒以及變化而非分析他們的行為邏輯。

對於這種角色塑造的方式,會導致角色不像個角色,而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只需要完成導演所需要的動作或者反應即可,電影就像是在行動繪畫,而這種方式在我看來是和布列松的「模特」理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不要演員(不要指導演員)。不要角色(不要研究角色)。不要表演。要使用模特,取自生活的模特。以其人(模特)帶其表(演員)」——布列松「電影書寫札記」

除了對於角色的態度外,雖然說他倆的電影風格千差萬別,但我覺得格朗德里厄在形式與內容關係的處理上也可以和布列松進行類比,他們創造出了完全契合內容的形式,或者說形式本身就是內容。

布列松就不細說了,格朗德里厄的電影無論是講了什麼故事,用了什麼角色,都是在探索最為原始的暴力,而這種暴力的來源就是電影的形式本身。這種暴力並非通過故事或者角色行為,也非通過肆意播撒的血漿。它的暴力源於他的虛焦特寫鏡頭的壓迫不安感,源於放大後的環境音和尖叫聲。這種暴力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除了暴力之外,還有與之緊密聯繫的道德。但這裡的道德並非是傳統意義之上的兩難道德困境,更像是用一種「形式道德」的道德曖昧去取代二元道德觀。導演所做的是陳述展示,而非去帶有立場的評價判斷。

格朗德里厄可能並不會被大多數影迷接受,但我還是希望更關注感官體驗的影迷朋友能注意到有這麼個導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與霧 的精彩文章:

TAG:夜與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