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病例談談風濕性多肌痛的診療現狀

從病例談談風濕性多肌痛的診療現狀

風濕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PMR)是以全身疼痛和僵硬伴血沉明顯增快(≥50mm/1h)為特徵的多系統炎性疾病,對小劑量激素敏感,多見於50歲以上人群。

PMR診斷尚無「金標準」,易誤診,需與感染、腫瘤及其他風濕類疾病等相鑒別,現報道1例PMR並文獻複習。

1、臨床資料

現病史:患者,女,55歲,因「四肢疼痛2月,四肢無力1月,加重3天」入院。2月前感冒後出現四肢持續性劇烈疼痛,在當地醫院治療(具體不詳)後好轉。1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無力,雙手持物不穩,走路費力,伴走路姿勢異常,腰部直立困難,給予營養神經(維生素等)15天後癥狀略緩解;3天前患者四肢無力加重,步態明顯異常,走路時腰部前挺僵硬,臀部左右搖擺,蹲下後起身困難,遂來我院。病程中無發熱,無復視、抽搐及呼吸困難,飲食、睡眠尚可。

既往史:健康,否認外傷史及家族遺傳史。

入院查體:神清語明,雙手大、小魚際肌肉萎縮明顯,雙上肢肌力5級,雙下肢肌力5級弱,跟膝脛試驗欠穩准,搖擺步態,雙腕部以下套狀痛覺減退,雙踝關節以下套狀痛覺減退,雙上肢腱反射減弱,雙下肢腱反射及雙側病理征未引出,余查體無異常。

輔助檢查:當地頭部MRI平掃、胸片未見異常。頸椎+腰椎MRI示:頸、腰椎骨質增生。肌電圖(2017年3月13日):上、下肢周圍神經損害(運動纖維受累為主);肌電圖(3月27日):上、下肢周圍神經損害(運動纖維軸索損害為主);F波出現率低。肌電圖(2017年4月10日):(1)右側正中神經、尺神經、雙脛神經運動CMAP波幅下降,正中、尺神經F波出現率低;(2)雙側脛前肌、右側腓腸肌呈肌源性損害;右伸指總肌靜息狀態下可見自發電位發放。血沉:31.2mm(0~20mm);pANCA1∶10陽性。血清Lam輕鏈、血蛋白電泳、血常規、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風濕3項、免疫5項、ANA系列、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甲狀腺功能5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腫瘤標誌物、血清結核抗體相關檢查及腰穿腦脊液常規未見異常。

臨床診斷為周圍神經病、肌源性損害原因待查,經積極營養神經、抗感染等治療3周後,患者癥狀無緩解,後神經肌肉(右脛前肌)病理報告:片中肌纖維大小不等,萎縮肌纖維呈圓形或小圓形,散在分布,可見肥大肌纖維,可見輕度核內移,肌膜核可見疏鬆膨大,可見變性、壞死纖維,肌內膜間可見大量組織細胞浸潤,結締組織及血管周圍未見炎細胞浸潤,肌間結締組織輕度增生。GT染色未見RRF。NADH、SDH、COX染色可見部分肌纖維內酶活性不均勻,呈蟲蝕樣改變,Acid、PAS、ORO染色未見明顯異常。病理診斷:肌病樣改變(見圖1)。

再次回顧分析患者病史,臨床診斷為PMR,給予甲潑尼松30mg/d口服,逐步減量(每2w減1片),2m後隨訪患者癥狀緩解不明顯(但無套狀痛覺減退),在我院複查肌電圖(2017年6月2日):上下肢所測肌呈肌源性損害表現。磁共振雙下肢肌肉成像平掃:雙側髖關節少量積液,壓脂像右側髖關節周圍肌肉內見圓形高信號影,考慮炎性病變或少量積液(見圖2)。囑甲潑尼松每2w減1/4片,至逐漸停葯。出院半年後隨訪,患者肢體無力明顯緩解,行走時腰部可直立,臀部搖擺不明顯,偶有肢體酸痛、發麻,查體雙側大、小魚際萎縮(程度同前),余查體正常。

2、討論

PMR發病主要與氣候、環境、年齡有關,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家族聚集發病趨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遺傳、感染、免疫異常等多因素可能參與其中。有研究發現白介素6(IL-6)在PMR患者外周血中明顯升高,提示IL-6可能在該病的發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有研究顯示該病的血管壁彈力層存在細胞介導的炎症。本例患者起病前有感冒病史,考慮發病可能與感染相關。

PMR好發於50歲以上人群,女性多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也會上升,70歲~80歲達高峰,80歲以後發病率有所下降。PMR的首發癥狀多為急性或亞急性的肩胛帶、頸部及骨盆帶肌肉對稱性疼痛,伴晨僵(>45min),亦可局限於某一肌群(如腰肌),或放射至肘、膝部。嚴重者會有肢體活動受限,表現為上肢不能抬舉或負重,下蹲及爬樓困難,甚至不能翻身、起床,肌肉酸痛較肌肉無力明顯。可伴有低熱、疲乏、消瘦等非特異性全身性表現。更甚者可出現肌肉萎縮以及關節活動完全受限。

PMR的診斷缺乏特異性,實驗室檢查多表現為白細胞增多、炎性分子升高,可有輕至中度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肌電圖改變與血清肌酶並無明顯相關性,PMR患者肌酶通常正常。影像學在PMR的診斷中非必需,但超聲、MRI等在PMR的鑒別診斷中具有特異性,表現為受累關節、肌肉(如肩峰三角肌下、大轉子周圍)等處的粘液囊炎,MRI還可檢測頸腰椎椎體棘突間的粘液囊炎。

其它檢查如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18F-FDG-PET)主要顯示頸、腰椎椎間部、肩部、臀部氟脫氧葡萄糖攝取增多,其對該病的診斷價值尚需大樣本試驗證實。骨骼肌的病理特點為Ⅰ型肌纖維局限性的氧化酶活性脫失(蟲蝕狀缺失);Ⅱ型肌纖維萎縮,個別患者可伴有破碎樣紅肌纖維。

本例患者骨骼肌存在肌纖維萎縮和肌纖維內酶活性蟲蝕樣改變,符合該病特點。其病初肌電圖提示周圍神經損害,考慮為PMR微血管炎致神經滋養細胞缺血而產生的神經受累,此類患者的肌肉疼痛和僵硬可經類固醇激素治療得到快速緩解。患者的診治經過支持此過程。

臨床上PMR可與其他風濕疾病合併存在,最常見的是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GCA),約30%的PMR患者可合併GCA,提示該病和動脈炎有關。PMR也可作為副腫瘤綜合征的風濕方面徵象出現在腫瘤患者中。該病易誤診,需注意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肌炎、腫瘤及其它風濕性疾病等相鑒別。

關於PMR的診斷,可參考2012年EULAR/ACR公布的PMR歸類標準(見表1),在同時滿足:年齡≥50歲,雙側肩關節疼痛,血沉和/或C反應蛋白異常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評分,若只有臨床標準(無超聲標準),用於PMR鑒別的患者中評分≥4分的敏感度為68%,特異度為78%;若同時有臨床和超聲診斷,評分≥5分的PMR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6%和81%。該患者未行超聲檢查,評分為4分,考慮歸為PMR。

也可採用2011年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給出的診斷指南:

(1)發病年齡≥50歲;

(2)頸、肩胛帶及骨盆帶三處易患部位至少有兩處出現肌肉疼痛和晨僵;

(3)全身性反應的實驗室證據;

(4)受累肌肉無紅、腫、熱,亦無肌力減退或肌萎縮;

(5)除外其他疾病;

(6)小劑量激素治療反應好。

在除外其它疾病的情況下,滿足(1)~(3)或(1)(2)(6)即可診斷PMR。本例患者雙手大、小魚際有肌肉萎縮,考慮為血管病變導致局部神經肌肉缺血所致。其腹部彩超、胸片和腫瘤標誌物等檢查未見腫瘤的證據,除外結核。無頭痛、視物模糊等癥狀,無GCA的證據。其它相關風濕性疾病的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隨訪半年,患者對小劑量激素治療反應良好,其符合PMR的診斷標準。

PMR的治療以低劑量糖皮質激素為主,推薦使用等同於潑尼松12.5~25mg/d的劑量單次口服,一般起始劑量

對於複發患者,應從起始量重新開始口服,並逐漸減量。治療有效者應每周減1mg或以1.25mg逐漸減量至停葯。對於有高危複發和/或出現激素不良反應、合併症或需要延長治療的患者,應早期使用甲氨蝶呤(7.5~10mg,每周一次)。也可使用IL-6受體拮抗劑或中藥製劑,幫助縮短服藥療程和激素用量。TNF-α拮抗劑對PMR患者並無明顯臨床獲益,不建議使用。在藥物治療PMR的同時,也應根據患者情況進行適當的鍛煉,防止肌肉萎縮,減少跌倒風險,尤其是長期應用激素的老年骨質疏鬆患者。該患者在接受小劑量甲潑尼鬆口服數月後癥狀明顯好轉,隨訪半年後患者病情穩定,支持PMR的診斷。

本例患者早期有周圍神經病變的表現,且血沉升高不明顯,很難診斷為PMR。隨著病情進展,肌電圖改變及肌肉活檢等使PMR診斷逐漸明了。該患者使用激素後病情緩解較慢,考慮與其病程長、病損重,且未能得到早期有效治療有關。對於合併多種不同疾病表現的患者時,臨床醫生需從病因角度出發,一元論分析,並進行隨訪觀察,不能僅以緩解癥狀為目的。同時,我們應該提高對PMR的認識,做到早期診治,將疾病的損害降到最低。

出處:張微觀劉,於雪凡,等.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2018,2.35(2):178-18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濕界 的精彩文章:

炎性肌病合併間質性肺病的診療進展
自身免疫病中凝血因子自身抗體的臨床意義

TAG:風濕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