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恨孩子的媽媽,可能是個假媽媽

不恨孩子的媽媽,可能是個假媽媽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話說,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天,媽媽們想把孩子們塞回肚子里!退貨!

或者是想罵他!揍她!想孩子離自己越遠越好!最好消失!

哈哈,媽媽們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恨唄!

如果哪位媽媽說在帶孩子的時候,絕對沒有一點恨意出現……那你可能當了一個假媽媽。

我是真媽媽,我承認,我愛她,也恨她。

她,是我的女兒,今年5歲了,愛講故事,會撒嬌。可她氣起人來的時候,真的恨得我牙痒痒。她最愛用的氣我的方式,就是把嘴裡的東西吐出來,吐一身,吐一地,有時沒有東西,乾嘔也要吐出來為止。我一般就會尖叫著,罵著,給她換衣服,清洗身上,擦地板……而她,吐成這樣,卻沒有什麼嘔吐後的痛苦感,看著我惱怒的樣子,她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得意感。

看著她的樣子,我真是感覺~受!夠!了!!

恨!!啊!!!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我對她的恨意很快就被發現了。

一天,女兒在爸爸懷裡撒嬌,悄聲對爸爸說:「爸爸,我給你說個秘密,我發現媽媽很恨我,她遲早有一天會殺了我的。」

嚯!~小丫頭片子!

聽她這樣說我,我反而笑了。

我笑是有原因的……

首先,感覺她長大了。

她能識別「恨」,已經是「大孩子」的表現了。

而且她對我的恨意,如此有鑒賞,看來她恨我,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看看,她對我恨的形容,「遲早一天會殺了我」,都到了要奪人性命的級別了,這是一份赤裸裸的內心投射啊,在這孩子無所不能的全能自戀里,摘下我的首級也不過是輕而易舉之事。

表面看,是媽媽恨我,要殺了我。而精神分析就會反過來看,她恨我,恨到想殺了我,所以她認為,我也是這樣想的。

殺了我,取而代之……正如俄狄浦斯王弒父娶母之故事一般。再看看她,嬌滴滴地給爸爸告狀,整個一個宮斗戲啊,哈哈哈。

我笑,也是因為看見她的心理發育成功地進入了俄狄浦斯期,笑是對成長的敬意。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我笑是有原因的……

其次,是因為她敢把「恨」說出來。

有多少人,這輩子都不能識別這種感覺,更不能說出來呢?

來訪者X,女,39歲,教師,一直以來困擾她的就是和父母的關係,她想孝順父母,可是一見面,三句話就開戰,每次都是不歡而散。每次都喊著,再也不想回去看他們了,可是,立馬就自責起來。因為恨父母,而自責。她希望治療目的是能消除對父母的恨,我說抱歉,恨無法消除,我只能讓你學著去接受它的存在。

畫面回放,當女兒在爸爸懷裡撒嬌,悄聲對爸爸說出「恨」、「殺死」這些詞的時候,她小心翼翼,全身收緊的探索,正在觀察和體會。

對我們身體反應的觀察,外在信息的精確捕捉,興奮又擔憂地等待著回應……而這些感受都彙集在心裡,與這些辭彙聯繫在一起,發生微妙的反應,並儲存。如果我們說出帶著攻擊和殺傷力的話語,會有什麼後果呢?

來訪者X,當年也是一個這樣的孩子,她每次試探性地表達後,被扇了耳光,被警告再也不準說這樣的話,被嘲笑荒謬的想像……她通過父母和身邊人的反應,感覺到自己的破壞力是巨大的,甚至誤認為自己會給他人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她感受到的恐懼、嫉妒、憎恨,卻沒有被給予說話的機會,只能在自戀里品嘗著憎恨。

她閉嘴,學會迴避自己的情感,不去感受那個叫「恨「的東西。恨被壓抑在潛意識裡,也在不被意識的時候向外表達著。

這解釋了她和父母之間關係的拉扯,她無法區分愛和與恨,需要與排斥,更找不到可以平衡的點,合適的表達方式和相處的模式。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我的女兒,也在等待著我們的回應。

爸爸張大嘴說:「真的嗎?!」誇張的表情,也在表達著「你太誇張了吧」的信息,「有爸爸在,我會保護你的。」爸爸補充道。

我當然要假裝沒聽見,因為這是「悄悄話」啊。

可我還是笑了,因為,她不再只需要單一的「好媽媽」或「壞媽媽」了。她開始接受在「媽媽」這個生物體身上,有愛和恨這兩樣東西的並存。

而且,她越敢說,證明我們關係越健康。

愛和恨可以並存嗎?

它們是一體的。

愛和恨,像是拉和扯。愛一個人的時候,是連對他的恨都一併愛上了;

愛和恨,像是甜品里的糖和鹽,只有增加一點咸,愛的甜味才足夠飽滿;

愛和恨,是力量的續聚,像起跳前的下蹲,箭飛前的拉弓,轉彎時的欲左先右。

愛和恨,是歡慶新生命的儀式,像分娩前的劇烈陣痛,用苦痛迎接新生。

曾奇峰老師說,恨是不能完整表達的愛。??

我說,恨就是愛播放完畢後的循回。是什麼讓愛一遍遍上演?是恨的出現。

我笑是有原因的……

最後,是因為我們都允許情感有恨意。

恨,拉開了我和女兒間的距離,讓她建築起了自己的城堡邊界。她與媽媽再次完成分娩——心理的分娩,成為了更獨立的她。

恨的分離,剛好讓兩個獨立的個體享受愛,不會吞噬和傷害彼此。

事實上,我也需要一些「恨」,來推開她,讓她去成長。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每個人都會完成這樣的分離,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恨」。

我們因為恨而受益,比如: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我這樣的體會,一次,我帶著恨和憤怒經過一個黑暗的長廊,為了保持自己恨著的那份酷樣,什麼黑暗啊,鬼啊都不怕了,獨自闖了過去。可見,恨讓人有力量,變得獨立。

再比如:當你很酷地出場時,只有表現出對這個世界的敵意才行,而這又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恨,代表著成熟,有魅力。

再比如:把恨說出來,那是走出自戀的一步,這讓人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推動我們前進,而不會把傷害留給自己。

再比如:恨就是自我救贖,防止別人的敵意,確保自己的安全……

有愛就有恨,會恨才會愛,只有那些無處安放的「恨」,才會遮住愛的雙眼,成為失控的魔鬼。

某些文化會定義「恨」是不應該存在的感受,看來,這些文化進步的空間很大呢,起碼要長到我女兒那麼大。

(創意插畫藝術家 Aykut Aydo?du 作品)

女兒把這個秘密告訴爸爸,是對我的恨,也是對爸爸的愛。拉攏爸爸,排擠我,把我當強大的對手。

為了不辜負我的對手,我也得保持優雅的敵意姿態才行啊。

是的,我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人,有愛有恨的媽,會尖叫,會憐憫,會憤怒……養了個會愛會恨的女兒。

整合認知,整合感受,修通關係。

是什麼讓愛一遍遍上演?是恨的出現;

又是什麼化解了恨的熱浪,是愛的出現。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拉扯,就這樣循環著,世世代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爸媽譚露Lucia 的精彩文章:

TAG:超級爸媽譚露Luc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