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帝都租房史

帝都租房史







每日

8

點,文化早餐

   

?

 

點擊 

 

拾文化 

 

關注 

置頂公眾號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摶物館






關於租房,現代人肯定有許多要吐槽的,在房價被炒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年輕人想要憑自己的能力在帝都買一套房,無異於痴人說夢。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是不是就不用租房?




不!



古代比現代人還慘,不僅平民百姓需要租房,就連達官貴人也需要「租房」,只不過達官貴人「租」的是皇帝賞賜的房子,他們看似豪華的府邸就跟白宮一樣,在任時,可隨意居住,離任後如果不能賜田還鄉,那就只能收拾東西睡馬路了。





恭王府遺址



也就是說,古代達官貴人的官邸並不屬於自己,也沒有七十年的產權保護。




 1 




夢回大唐,實現全民租房




租房,在古代很普遍的一件事。只不過古代的租房更有講究,不叫租房,而叫賃居、卜居、賃屋而住、寓居。




歷史上許多的文人和名流都租過房,其中最出名的算是白居易了。







白居易的《卜居》,生動地寫出了自己租房買房的心路歷程: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看過《妖貓傳》的都知道,白居易是僅次於李白杜甫的一代才子,他29歲考中進士,32歲官任「校書郎」,級別正九品,薪水每月一萬六千文。

(折算人民幣三千兩百元)







但即便優秀至此,他還是沒錢買房,只好在帝都長安租房住。




從他留下的詩詞里,可以看到他拮据的生活:




「茅屋四五間,一馬二僕夫。」




因為沒錢買房,白居易在長安東郊常樂里租了四間茅屋,但又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所以他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還雇了一個保姆和僕人。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在帝都長安當官二十年,始終沒錢買房沒處落腳。




「省吏嫌坊遠,豪家笑地偏。」




由於白居易租的房子在郊區,省吏嫌棄他租的房子距離帝都太遠;有錢的人笑話他郊區的地理位置太偏僻。




「階庭寬窄才容足,牆壁高低粗及肩。」




白居易郊區的房子經常被省吏和豪家笑話,這讓他覺得難堪,他亦覺得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跑到陝西渭南縣,也就是長安城的衛星城,買下一處宅子。







但是那個宅子是什麼樣的呢?




宅子裡邊的台階窄的僅僅只能夠容納一個人上下,牆壁低到了一個人的肩膀處。可以說是很簡陋了。




不過,白居易雖然在渭南買了屬於自己的宅子,但是由於上班路途遙遠,他平日還是租房住在城裡,只在周末的時候回渭南老家。




這和帝都附近的白領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白領們坐高鐵上下班,白居易騎馬上下班——顯然騎馬更拉風一點。




就這樣,白居易租了二十年房,直到五十歲上才買了套二手房,看起來雖然很可憐,但是他的《池上篇》對此表現出了極為滿足和樂觀的心態,他說:




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跟白居易相比,另一位詩聖杜甫就無疑顯得更加悲慘了,不僅要到處租房,甚至還租不到房,還要因為生在亂世而四處奔走。




杜甫結結實實是一名房奴。







杜甫雖然出生在一個官僚家庭,無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順,屢受打擊。如長安十年,杜甫為謀官曆盡艱辛,受盡屈辱。好不容易在長安扎穩腳跟,成了國家公務員,好日子卻沒過幾年就失業了。




戰亂之下,他帶著妻兒飄到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起了一座茅草結構的臨時搭蓋,後人稱之為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聽起來像模像樣的,實際上就是用草堆成的茅屋。








茅屋有多麼不牢靠呢?從杜甫留下的詩集中可略見一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每年八月秋風怒號,杜甫的茅屋就被掀掉了三層茅草,露出了茅屋的木架。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成都那地方經常下雨,一到下雨,茅屋就成為了標準的「陋室」,無論是床頭還是床尾都沒有乾燥的地方,雨滴一直漏到屋內,從早到晚不曾斷絕。




以上就是杜甫為講述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而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詩歌的末尾,他質問蒼天: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然而蒼天不回答。




杜甫不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是房地產商乾的事,不歸蒼天管。




除了白居易和杜甫,唐代還有許多風流名士都依靠租房子過活,比如韓愈。









韓愈號稱「唐宋八大家之首」,但存錢存了30年才買了第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即便曾官至京兆伊,相當於現在的市長,仍舊工作30年買不起房。




可見韓愈的確是個清官。




 2 




夢回大宋  全民租不起房




如果是夢回唐代,實現全民租房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那麼夢回宋代就更凄慘了,宋代時帝都的房子,一般人租都租不起。




為什麼呢?




宋代人口多。宋代的民間手工藝極其發達,整個東京遍布手工藝人。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東京

「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






清明上河圖




北宋王禹偁的《李氏園亭記》亦說道:




「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熏戚世家,居無隙地。」




也就是說,當時的汴京地價,是與金同價的,除了有點背景的世家之外,無顏無錢無才的三無青年,根本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




王禹偁的說法並不過分,北宋大學士陶轂,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說法。




陶轂,他親眼見過帝都的老百姓的住房是多麼緊張:




「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




四周已經被物品塞的沒有縫隙,只好在半空中架起三合板,將房子改造成為小複式。家中的箱子堆著另一個箱子,物品上塞著另一個物品,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空間,自己僅有的狹小的空間也要分給兒女一部分。




陶轂用寥寥幾句,刻畫了東京艱苦的群租房生活。






清明上河圖




底層人民租房如此困難,那麼中上層社會人士的生活總該好很多吧。




不!




以蘇軾為代表的蘇家可以說是宋代最為知名的世家,但是他們的生活依舊很艱難。




蘇軾的弟弟蘇轍於嘉祐元年進京,當他和蘇軾考中進士的時候,爸爸蘇洵也做了十來年的官,蘇軾和蘇轍原以為去了帝都可以住在自己的父親大人那裡,可是無奈父親大人也是租房住。




於是兩兄弟在帝都只得借住公署。






三蘇石




但是後來蘇轍、蘇軾的妻子和孩子也來到帝都,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老爸蘇洵才去租了一處宅院供一大家子人居住和生活。後來,嘉祐五年,蘇洵帶蘇轍移居河南杞縣,也是租的房子;嘉祐六年,蘇洵帶蘇轍回京閑居,還是租的房子~




不僅老爸買房如此艱難,還要到處租房住,幾個孩子也是如此。




二兒子蘇轍直到七十歲那年才在帝都南邊的一個城市許昌買了房子。




買房之前,二兒子蘇轍寫了一首詩,說:




"我生髮半白,四海無尺椽"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




大意是活了大半生,白頭髮都有了,放眼四海,居然還沒有屬於我自己的房子!!!




蘇轍還作過一首《李方叔新宅》,表達了買不起房的悲傷:




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


兒孫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




大意是我七十了房子都沒封頂,還能每天聽到建築工地施工的聲音,我的孩子們都希望我能活到八十,這樣的話房子建成後我還能住個小十年。




除了蘇氏一家人買房艱難,大文學家歐陽修也是一個。









歐陽修考中進士後便當官了,但工作了好多年,始終沒買上房子。他給朋友寫信說:




"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閑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




意思是自從我來到帝都工作,就一直沒有一處可以藏身的房子,只能住在別人的舊宅里,還只能住在舊宅的雜貨間之類的地方。




都說現在的「北漂」很難,年輕人在帝都生活和租房都很艱難,但其實,古代也不容易,有時候,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比如租房。








古人和今人一樣艱難,一樣要忍受房東的剋扣,一樣要為租房到處奔波,只不過古代的租房,叫做賃居,中介叫做「牙人」「知見人」,合約叫做契本而已,但遭遇的困難,都是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今人租房各有各的包租婆,古代只有一個包租公,就是皇帝。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年輕人僅僅靠自己的力量就能在帝都買房?




幾乎不存在的。




你問我為什麼?你以為我是沒有投資眼光?




不,我是因為單純的沒錢。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點擊直達



·

 最好的生活是在城市裡過出森林的意境



· 中國人的聚會文化,一場心機婊之間的較量


·  本文因太過尷尬沒有標題








要不要  

  和  

分享到票圈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你遇到最浪漫的愛,是什麼時候?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