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子強調「先發制人」,法家強調「後發制人」,應用到現代,哪個比較有道理?

孫子強調「先發制人」,法家強調「後發制人」,應用到現代,哪個比較有道理?

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都是兵家思想。賈誼在其《過秦論》中說:有「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賈誼所提到的這八位將軍被許多後世學者統稱之為山東六國的「八大名將」。這八大名將中有三位,是我們極為陌生的,這便是帶佗、倪良與王廖。戰國時代的史料缺損嚴重,以致我們只能從先秦諸子的文集中了解到關於其生平的片言隻語。

《呂氏春秋》中說道:「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 這「兒良」便是賈誼在《過秦論》中所提到的倪良。

《呂氏春秋》中所列舉的先秦十大天下豪士中,關於兵家的就有三位,即孫臏、王廖與倪良;孫臏貴勢即是孫臏善於利用或創造有利條件,在自身佔據優勢的條件下攻擊敵方。「圍魏救趙」與「圍魏救韓」即是很好地詮釋了孫臏貴勢的這一點。王廖貴先,倪良貴後便是意指這兩人,一人主張「先發制人」,另一人卻主張「後發制人」。這「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便是引發後世兵家爭議兩千餘年的話題。

在軍事上,向來有「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的說法,這先發制人就容易佔得先機。但是,先發制人的也容易先暴露自己的命門所在,一旦先發卻制不了人,就容易被別人所制。這就像許多武俠小說中描寫的那樣,兩大高手劍客比招,先拔劍的往往會掛掉,因為他耐力不夠,先暴露了自己的命門,而被對方一擊即中。

但是,先發制人的也有一招就佔據優勢,將對方干趴下而讓其毫無還手之力的。二戰時,德國的閃擊戰便是將「先發制人」的優勢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先發制人」還是「後發制人」得看你是有備還是無備,有無內力抵擋得住對方的率先一拳。通常沒有戰略縱深的小國會採取「先發制人」,而大國往往都是「後發制人」。

二戰時,德國是先發制人。日本更是如此,自甲午戰爭中就是先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的;日俄戰爭中,也是先偷襲沙俄的遠東艦隊;日美戰爭,更是先偷襲的美國珍珠港。日本對中、俄、美三大國的戰爭,無一不是自偷襲始。雖說這先發制人容易陷於道義上的被動,例如,兩個學生打架,老師的第一句話便是先問誰先動的手,這先動手的那自然是處於道義上的被動。但是,小國先偷襲大國卻像小孩子偷襲大人一樣,容易獲得他人的諒解。

日本偷襲大清朝,把大清朝撂倒,世人都說日本牛叉,笑大清朝膿包;日本偷襲沙俄,干翻北極熊,世人又豎起大拇指說日本真牛叉,沙俄看來也是個中看不中用的草包;日本偷襲珍珠港,沒幹翻美國,世人還是會悄悄地說日本真夠牛叉的,敢去招惹美國。但是,若是大清朝、美國先偷襲的日本,那還不是滿世界的人都沖著大清朝、美國吐口水呀,罵你是膿包,對付區區的日本還搞陰的,就連其國內的人民也都會看輕這樣的政府。

這就像極了《多情劍客無情劍》中龍小雲偷襲李尋歡的橋段,這個橋段將一位小孩子的歹毒心腸刻畫地淋漓盡致。龍小雲若偷襲李尋歡得手,那自然是李尋歡武藝不精、這江湖險惡,李尋歡卻栽在一位小孩的手中,能怨得了別人嗎?若偷襲不得手,也並不能顯示出李尋歡的英名來,反而這龍小雲在江湖人士看來,固然是心腸歹毒了些,卻也是極為地聰穎果勇。

世人就是如這般的混沌,紛紛為曾經的德、日不顧戰爭道義,屢屢偷襲得手而叫彩,卻鮮有去指責他們行徑的無恥。你若沒有李尋歡那本事,就不要輕易地為龍小雲的行徑而喝彩,也許龍小雲們下一個對付的對象就會是你。所以,我們不能不佩服李尋歡的慮計深遠,其跟龍小雲的第一次見面,便廢卻了龍小雲的武功,不然,這龍小雲便是日後江湖上的德日法西斯。倘若將來,中日不幸有衝突,可以預料的也必然是日本不宣而戰而先行下毒手偷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談古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北宋亡時,蔡京、高俅是怎麼樣的結果?
美國歷史上最明目張胆的謀殺 前總統肯尼迪兄弟被刺案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