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壽民字畫拍賣多少錢一平尺
邊壽民(1684—1752年),原名維祺,字壽民,後以字行,更字頤公,號漸僧、葦間居士等,山陽(今江蘇省淮安縣)人。出身貧寒,終生不仕。工詩詞書畫,善畫花鳥、蔬果和山水,尤以畫潑墨蘆雁而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因常往來於揚州,曾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
1734年作 雜畫冊 冊頁 (十二開) 紙本
說明:
此冊作於雍正甲寅(1734)長夏,時頤公已五十歲,正是其精力充沛、學識豐富、筆墨老道之時。這本花鳥十二開冊,是其所擅長的破墨蘆雁和寫意花卉的代表作。全冊十二開,蘆雁簡約不屈,藕豐滿鮮嫩,荷清香閑雅,菊幽馨芳質,蝶翩翾流麗,蘭葳蕤蕙馥。各幀神理俱足,別饒意趣,畫法融水墨與沒骨為一爐,乾濕並用,色墨交融,極富韻致。邊壽民筆下的鴻雁符合貴簡不貴繁的原則,以一當十,只畫鴻雁二三隻,甚至僅僅一隻孤雁,蕭疏、荒寒,正是他心情、境遇的真實寫照——堅韌、高傲的化身。
冊上每每題有「葦間居士」四字,既是壽民世界觀的自然流露,也是其創作心態的本質反映。邊壽民愛慕蘆與雁、幽菊與荷藕,這正是他所嚮往的葦間生活,祈望著一個避世紛爭的清靜之所。這樣的處室對他來說是絕佳的。一生清貧,卻愛得深切。這幾幅冊頁作了很好的詮釋:「恐有漁舟憐近岸,幾回不敢宿蘆蒼」;「多少天涯未歸客,借人籬落看秋風」。一方面他厭棄塵世,恐與上層人士同流,另一方面,他期與寄落天涯的同命人共「看秋風」。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邊壽民寥寥數筆,勾畫出蘆雁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他畫雁用潑墨而不用線,融線於筆墨之中,墨中帶膠,貌工實寫。雁深厚質樸,羽毛光潔可愛。蘆用墨竹之法寫,用赭墨繪,雖淡淡數枝,卻挺拔蒼勁,疏而不斷,密而不亂,孕含蓄於畫意中,深得「遺貌取神」的妙趣。蘆葦姿態與鴻雁的動勢相互呼應,俯仰有致,穿插有情。壽民先生愛雁入髓,藉以表達對人世、對現實一種悲秋的情緒,這就是「邊蘆雁」的靈魂。
花鳥 冊頁 (八開) 紙本
說明:此冊頁共八開,其中兩開繪蘆葦鴻雁,蘆葦的線條多為書法用筆,鴻雁水墨揮灑;動與靜相呼應,俯仰有致。蘆葦搖曳生姿,一隻鴻雁昂首向天,一隻俯首覓食,雁的頭部與尾部為濃墨,雁身略淡,嘴與爪染色,以干筆數道畫出淺灘之意。其中兩開繪荷花,皆為水墨,濃墨與淡墨相間,更襯出荷花的高潔,題詩「吹落紅蓮衣,余香猶在水」。一開繪萱草,水墨淋漓,頗為可觀。兩開牡丹雖不著色,亦極為有神,得徐青藤之真傳。兩開菊花,其中一開繪瓶中菊,多雅趣,可以明顯看出對吳昌碩的影響。邊壽民喜題詩,書學鐘太傅與東坡,此冊題詩多自然之趣,清新可喜,使畫面更添詩意。
蘆雁圖 立軸 紙本
說明:飛鳴食宿」是蘆雁生活的四種狀態,也可以隱喻為人的生存狀態。「飛」是行動,奔波追求,以求生存和生活的質量。「鳴」是語言,是感情的宣洩和表達,是和他人的溝通和交流。「食」是汲取能量,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宿」是休息,是積蓄修整,等待重新踏上征程。古人用這樣一種形象化的手法,概括出了生命的規律,是樸素而高妙的。邊壽民畫此畫,不僅在抒發他對於自身生命的感懷,也表達出藝術家對於生命一種深切廣大的同情。此作刻畫蘆雁的形象概括生動,呼應傳神,寫深秋的低垂葦葉,則用大筆潑灑,濃淡兼施,尤為精彩。
部分成交記錄···
乾隆之前的繪畫重古法,工整妍雅,規矩森然;之後,則漸趨瀟洒雋逸,發其筆情墨趣,日漸豪放。邊氏在四王惲吳之後,其創作高峰正值清最為鼎盛的雍正至乾隆年間,成為這一革新的中堅力量。
在揚州畫派中,邊壽民精於詩文書畫,擅花卉翎毛,尤以畫蘆雁馳名於世,人稱「邊蘆雁」。在康乾商業經濟繁榮之下,邊壽民多與平民階層接觸,因此他能將高雅與通俗集於一體。他特別喜好畫蘆雁,更有數不清的花卉、蔬果、魚蟹、雜物等,取材範圍之廣可見他的視野之開闊。他雖終生隱居不得志,金農卻對其稱讚有加,「每至淮陰必訪其波上之宅,心知其樂而不能去也」;高鳳翰把他比作當世邊鸞,可見讚譽之高。
邊壽民的繪畫風格上可分兩種類型,一為水墨寫意,多繪蘆葦、螃蟹、鱖魚、牡丹等;另一類用淡墨勾輪廓,再以干筆皴擦,以表現陰陽向背,多有立體感與空間感。邊壽民畫雁在元明兩代畫法的基礎上,著重吸收了「青藤白陽」的大寫意畫法,以成自家面貌。他筆下的鴻雁不論何種情態,都與蘆荻相伴,他對蘆雁形態的把握與了解,對章法的拿捏,皆恰到好處,他曾說:「畫不可拾前人,要得前人意」。
他的畫品與人品,在揚州畫派中是獨具風采的,贏得生前身後名。蔣寶齡在《墨林今話》中贊其:「善潑墨寫蘆葦,創前古所未有,江淮間好事者多學之」。秦祖永《桐陰論畫》說他「筆意蒼茫,飛鳴游泳之趣,一融會毫端,極朴古奇逸之致,有大家風度」。今日觀之,邊壽民確實天才高邁,畫入神品,題以詩或詞,各極風趣之美。他對海派以及近現代寫意花鳥的影響,對花鳥題材的開拓至今仍值得時人學習。


TAG:藝術品收藏交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