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體黏膜移植可防食管癌術後狹窄

自體黏膜移植可防食管癌術後狹窄

將自體食管黏膜移植於環周食管早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後的創面,可有效預防術後食道狹窄。由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柏健鷹教授率團隊研究的此項技術成果相關論文,近日在美國消化內鏡協會官方雜誌《消化內鏡》上發表。

近年來,隨著內鏡下碘染色、放大內鏡和電子染色內鏡等診斷技術的發展,早期食管癌的診斷率不斷提高,環周食管早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也成為治療早期食管癌的首選方法。但對於較大範圍的早期食管癌,ESD術後瘢痕形成引起的食管狹窄發生幾率非常高,嚴重影響患者進食,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早期食管癌ESD術後食管狹窄的防治,成為消化內鏡專家近年來關注的熱點。柏健鷹自2015年1月開始率內鏡中心團隊,對ESD及預防術後狹窄的方法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中,他們採取在ESD術後,立即將患者自體的正常食管黏膜取下來,分割成多個規則的小片,再將這些小片黏膜規律地移植到創面上,並用鈦夾將移植的小片黏膜固定住,再在患者食管腔內放置一個金屬支架進一步固定這些移植黏膜。7天後,他們發現這些黏膜絕大部分都存活下來,並與創面緊緊地生長在一起,從而有效地抑制了瘢痕組織的生長,極大地減輕了術後狹窄的程度,提高食管早癌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

柏健鷹團隊已經將此方法用於9例患者,經一年多隨訪顯示,術後出現狹窄需要擴張治療的次數少於3次,並且狹窄的程度要輕微得多。多數狹窄為膜樣或者蹼樣,只需在內鏡下輕輕一推,狹窄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與此相比,沒有進行自體黏膜移植的環周食管早癌患者,在ESD術後100%會出現節段性的狹窄,並且需要進行7次以上的內鏡下擴張治療,才能達到進食通暢的狀態。

(文/通訊員李春梅 記者熊學莉)

編輯製作:王建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醫生頻道 的精彩文章:

基因編輯和克隆攜手,為多種疾病診療帶來希望
中西醫融合,優勢互補中曲折前行

TAG:健康報醫生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