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在一個名叫AlphaGo的人工智慧程序先後擊敗韓國棋手李世石和中國棋手柯潔之後,人工智慧不可迴避地成為熱門話題。一種意見認為,計算機擁有的「智商」越來越高,這對人類而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說:「由於生物學意義上的限制,人類無法趕上技術的發展速度。人類由於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機器競爭,並會被取代。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導致人類的終結。」

但是,另一種意見卻認為,人工智慧只是人類創造的一種工具而已,離開了人類的設定和控制,機器人就只是一堆冷冰冰的物件。所以,機器人不可能成為地球的主宰。只是,隨著人工智慧在人類生活中不斷深度介入,大量的失業將不可避免地發生,人類的很多工作崗位將整體性地移交給人工智慧。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那麼,在教育領域裡,未來的人工智慧將會接管哪些工作崗位呢?MIT(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已經研發出一種被稱為「情感技術」的軟體,據說這個軟體可以精準地洞察人類的情緒。美國《連線》雜誌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曾經體驗過一次該軟體的測試版。他對那次印象深刻的體驗情景,是這樣描述的:

「電腦面蓋上那個『小眼睛』緊盯著我,可以準確地判斷出我在閱讀一段難懂的文字時是否感到困惑或者是否在認真閱讀。當我在看一段較長的視頻時,它可以區分出我是否走神。因為感知過程是實時的,這個智能軟體可以根據我瀏覽的內容進行自動調整。比如我在看一本書時皺眉了,代表我對於一個詞語存在困惑,這時文檔就會展開一個定義解釋。或者當它發現我在重新讀同一個段落時,它可以為那個段落補充一些注釋。同樣地,如果它發現我對於一個視頻中的某個場景厭倦了,它可以跳過這個場景,或者快進過去。」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看完這一段描述,我們不禁會想,如果學生們能夠在這樣一個智能環境下學習,我們的教師還能幹什麼呢?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無法預知,幾十年之後,如同「情感技術」之類的軟體又將發展到一個什麼樣的境地。就傳授知識而言,如今沒有誰會否認,無論一名教師的肚子里能夠裝下多少桶「水」,在強大的計算機和互聯網面前,那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且,凱文·凱利所體驗到的那種對「感知過程」的實時應對,也是任何一位站在講台上面對幾十名學生的教師難以做到的。

我們完全可以想像,若干年之後,那種完全基於知識的學習,幾乎都將交給人工智慧來幫助人類完成。我們將很不情願地看到,所有那些只能夠傳授知識、擅長題海作戰的教師,都會隨著人工智慧的勢不可擋而被歷史性地淘汰出局,如同中國古老的算盤被電子計算器替代一樣。因為,做這種機械的、重複的、繁冗的工作,人工智慧將遠勝人類。人類總是滿懷激情地奔向光輝燦爛的未來,而歷史車輪的碾軋,卻又總是那麼殘酷無情。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只有那些人工智慧無法完成的工作,才會仍將由人類來承擔。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顯然,在教育領域裡,很多教師崗位都將被人工智慧替代。那麼,留下來的會是什麼樣的教師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弄清楚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師的哪些工作是人工智慧承擔不了的?人工智慧再強大,它的能力也是有邊界的。比如,人工智慧不可能具有人類所特有的心理和情感,也沒有人類所具有的連自己都還沒有完全搞明白的直覺能力;人工智慧也不可能具有人類那樣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它只能回應已知,而無法應對未知;人工智慧只會辨識是與非,但沒有價值觀與榮譽感,更沒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簡而言之,人工智慧不可能具有「人的味道」與「人的氣息」。而這些,恰恰是真正的教育所不可或缺的。

令人無比尷尬的是,今天在教育領域裡被功利地認為是可有可無的很多東西,在不久的將來,卻將成為一名教師依然能夠走進課堂站上講台的緣由與依憑。也許,今天那些似乎可有可無的東西,正是未來教師之所以成為教師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可以詩意地想像,到那個時候,有兩位睿智的老人將笑納教師們的頂禮膜拜與感恩戴德。因為,他們曾經說過的兩句話,能幫助教師們從容地擊退人工智慧那無比凌厲的攻勢。

那兩位老人都是德國人。一位是第斯多惠,他曾經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在第斯多惠去世17年之後的1883年,卡爾·雅斯貝爾斯誕生於德國南部奧登堡,他又說了一句讓教師們能夠在人工智慧面前無比理直氣壯的話,那就是: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人工智慧很好玩兒。不過,到底誰會成為誰的玩偶呢?

教育觀察:怎樣做個不「下崗」的教師

(作者 陳瑜 系重慶市教育信息技術與裝備中心主任,曾任重慶市九龍坡區教育委員會主任、重慶市人民政府督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專職的家委會主任
想做整本書閱讀?你不妨看看這位老師的故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