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源古茶檔案:宋元隨商船從刺桐港出海遠銷,百年前獲國際金獎……

清源古茶檔案:宋元隨商船從刺桐港出海遠銷,百年前獲國際金獎……

自古以來,名山、名泉、名茶和名人都是扎堆做伴的。在愛茶成風的泉州城裡,又有名泉又有名人的清源山上,怎麼能沒有名茶呢?

清源山茗山茶村(網圖)

據考證,宋元時期,清源茶就與德化瓷一起,隨商船從刺桐港出海遠銷,故「海上絲綢之路」又稱「茶瓷之路」。至明代末年,清源茶與武夷岩茶齊名,至清光緒年間,一姓黃的進士倡設種茶公司,在清源洞附近開墾茶園,以「宋樹」為名精製高檔樣茶,選送美國人在菲律賓舉辦的「嘉年華會」,獲金質獎章。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市嘗體制等原因,清源茶就此沒落,並一度消失在泉州人的視線里。

2005年,由福建省茗山茶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創建「泉州市清源茗山生態茶果場」(現更名為泉州市茗山生態茶園有限公司,簡稱「茗山茶村」),復耕百年古茶園,至此,消失多年的千年古茶「復活了」,源遠流長的清源茶文化得以傳承及發展。如今,清源山茶製作技藝也被列入福建省級、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活在文化古城的幸運在於,舉手投足之處,都可能有前人遺留下來的「寶貝」,比如說那一片叫做「宋樹」的茶葉。這樣的「寶貝」,是清源山歷史人文的一部分,是刺桐港海絲文化的見證之一,作為後人的我們,必須好好珍惜,並使之繼續傳承下去。

緣起 / 1個和尚和3個書生

僧人與書生的茶緣

清源茶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清源茶種植的最初作用並不是制茶銷售,而是山上僧人「山岩學禪,餐飲茶湯」的需要,這點,唐玄宗時期御史中丞封演,在他的《封氏見聞錄》中有相關記載。

相傳,唐代清源茶隨著釋道昆在龜岩洞(現今的「賜恩岩」)靜修,作為苦口清心的參禪妙品。這位釋道昆,原是南安詩山資福院的住持,與歐陽詹早有交往。歐陽詹一聽說他駐龜岩,也就會同其內兄弟林藻、林蘊(莆田人),在龜岩旁建石室攻書,每天伴著清源茶苦讀,三人後來在唐貞元年間,先後登進士第。

再後來,泉州有個叫許稷的,繼歐陽詹登進士,龜岩因此受皇帝封賜,改稱為「賜恩岩」,並建有寺院。

蔡襄品論清源茶

一提起蔡襄的名字,大家都知道洛陽橋是他主持建造的,歷代名人詩篇、題記、神話,以及小說、戲曲的演唱,多用此為題材。而「蔡襄品論清源茶」的故事,卻被洛陽橋的豐功偉績淹沒,變得鮮為人知。

蔡襄在宋至和、嘉年間(公元1054-1063年),兩度出任泉州知府。初任知府時,他登上清源山,要瞻仰歐陽詹讀書故址——龜岩,這座寺院的住持,就是後來在傳說中以足代薪,幫助蔡襄建造洛陽橋的義波和尚。他在山上種茶制茗,以輔清休。義波見太守駕臨,忙延接進寺,煎茶款待,對清源茶自我讚賞,蔡襄借唐代白居易《謝人寄新暑茶》「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的詩句,與義波第一次論茶。

之後,蔡襄在福州任福建運轉使的時候,曾用武夷岩茶的「烏龍種」進貢皇帝,得到「最為精好」的評價。因此,蔡襄著作了《茶錄》上下兩冊。此時就將此書贈與義波,義波非常高興,即邀請蔡襄遍歷清源山諸岩,視察僧俗所種茶叢,及茶寮的焙茗方法。這樣一來,就圍集了許多耕山茶農,要一瞻府老爺的風采。

義波向大家說:「各位問我:清源茶為什麼沒有武夷岩茶出名,這是因為沒有滲和龍腦。番船運來刺桐港的香料很多,是不是可以調製,作為貢品,現在太守老爺在這裡,就請教他吧!「眾茶農原來圍擠在茶寮外邊窺探,聽義波一說,不好意思,反而遠遠躲開。蔡襄見狀,即步出茶寮,含笑向眾人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其實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清源山山雖不高,谷雖不深,但長年雲蒸霞蔚,厥土滋潤,故又稱『齊雲山』,是種茶的佳壤。如能采分『三前』,功在焙制,就可與武夷岩茶並駕齊驅,豈可因刺桐港得番商雲集之利,而以香料入茶,亂真取味。」

眾茶農聞言,頓覺失望,面面相覷。義波早知眾人心意,希望清源茶能作為貢品,以提高其身價,於是代眾人發言:「設使清源茶用『社前』所采佳品,效仿武夷岩茶,微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且賴太守之力,入貢御前,豈不幸哉!

蔡襄微頜會意,不厭其煩地開導說:「茶之真香,在於本色純正,方為大眾所共賞。入貢之品,取媚巧以迎合,並非茶道之正宗。」他接著又說,「今本官來到泉郡,於清源茶之選載品種與採制之法,願與本山僧眾,共致力焉。務在行遠則名揚,重在品高則譽起。否則,以入貢為佳,而生民不賞,亦何所取乎?」

眾人歡呼雀躍,送走了太守,就推義波不時到泉州府衙的安靜堂來向太守請教,兩人遂成為知己。此後,清源茶在蔡襄的指點下,從茶叢品種的更新,到採摘、製造的技術,都有很大的改進。每年北風初起,由刺桐港出發的南海商船,載運外銷的茶葉,已與瓷器數量齊觀,素來以泉府綢、刺桐緞馳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有人稱為「茶瓷之路」了。這也為30年後的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設立泉州市舶司,創造了條件。

清源洞前的一塊保存完好的明代《紀德碑》,正是萬曆年間史學家何喬遠所寫。石碑上書:「泉山之名,載於漢書,故以名州,清源是也。四方賓客、本周土庶,樂慕名勝,遊覽不絕。守僧支應不瞻,或逃或困。山戶種茶,遊人采……」這就記錄了當時「清源山戶種茶」的史實。

清源茶曾與武夷茶齊名

曾在清源農場工作20多年的何融融,是一位高級農藝師,他對清源茶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他說,歷史上的清源茶不僅非常有名,到明代末年還與武夷岩茶相齊名,是本省可與全國名茶爭衡角勝者之一。謝肇在《五雜俎》中說,「今茶品之上者,松蘿也、虎丘也、龍井也、天池也,而吾閩武夷、清源、鼓山三種可以角勝。」1597年,許次在《茶疏》中寫道:「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武夷亞匹。」

明代,泉州各縣都有產茶,在安溪鐵觀音成名之前,泉州茶最有名的還是清源茶,不過清源茶是以質取勝,並不是以量多而取勝。明萬曆陳懋仁的《泉南雜誌》也載:「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軼天池之上。南安縣英山茶,精者可亞虎邱,惜所產不若清源之多也。」

何融融說,那時,清源茶數量雖不多,但人們已經普遍認為制茶能手能對茶葉的品質起到很關鍵的作用,而不是數量的多少,強調「炒揉得法,人定勝天」。

變遷 / 100多年的大起大落

最高峰曾年產8萬斤

1957年,政府為安置部分歸國華僑,在清源洞設立「華僑茶園」,這是清源農場的前身,當時茶葉年產量才11斤。1958年,就是老林到清源農場上班那年,「華僑茶園」又改為「茶果社」。

老林回憶說,當時,清源山上還沒有大片成規模的茶園,茶樹是東一塊、西一塊地散落在清源洞和南台岩之間。「華僑茶園」成立後,才開始對清源洞附近的茶園復墾。

1959年「茶果社」與「共青團農莊」合併成立國營亞熱帶作物場;1960年更名為國營清源農場,茶葉的產量也隨著農場的發展逐漸增多。

「1980年前後,清源茶產量達到頂峰,年產量超過200擔干茶,相當於8萬多斤啊!」說起以前清源茶的輝煌,老林的話語裡帶著激動,他舉起右手伸出4根手指,比劃著說要4斤以上的茶青才能製成1斤的干茶。

「七泡有餘香」之後的沒落

清源茶是烏龍茶的一種,茶沖泡的味道也是同一類型。根據老林幾十年的制茶經驗和老伴的採茶經驗,清源茶也算烏龍茶的上品。

「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老林說,清源茶製作地點就在清源洞下面。茶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尤其是烘焙這一道,人是不能睡覺的,茶葉內的水分是從茶樹葉的葉脈散發出去。而制茶時要先動腦筋,考慮天氣、濕度和葉子里的水分,有句俗語稱「北風制好茶」。

在1989年,晉江地區農場比賽時,清源茶獲得全地區的「茗花茶第一名」。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市場加上體制原因,全國各地的茶場日子都不好過。清源茶就是在這個階段走向式微,甚至完全消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茶場工作人員紛紛自謀出路,山上的茶園也漸漸荒廢了。

100多年前獲國際金獎

說到「宋樹」,老林說,那是茶樹的一個品種,用茶籽培育出來的,但現在也不排除清源山上有宋代留下的茶樹。那樣的茶種長出來與原茶籽品質不一樣,會在生長過程中起變化,對治療糖尿病有一些作用,東南亞華僑都是點名要買這一種。

除此之外,清源山上的茶樹還有大葉烏龍、鐵觀音、白毛猴、毛蟹、奇蘭、水仙、本山、佛手等十幾個品種。

其實,清源茶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在東南亞各國享有盛名了,東南亞華僑鍾情「宋樹」,一方面原因是它的「功效」,另一方面也與清光緒年間創辦的「清源種茶公司」有關係。

清末進士黃摶扶是清源種茶公司的創始人,也創造了它的輝煌。黃退隱泉州後,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倡設清源種茶公司,在清源山清源洞附近開墾茶園。他又以鄉紳身份,號召華僑黃奕住等人投資,委託蔡鳳從建甌引種水仙茶樹,委託王淑景從安溪陽引進鐵觀音等良種,並聘請安溪茶師指導裁製,仿照安溪烏龍茶製法。

清源種茶公司在泉州城設有門市部,除銷售清源茶外,還販運武夷岩茶。它以「宋樹」為名,精製高檔樣茶,選送美國人在菲律賓舉辦的「嘉年華會」(商品展銷會),得到金質獎章。後來,用這作為商業廣告,所以泉州清源茶在東南亞各國華僑聚居地名聲響亮。

曾有土匪佔據白龍潭

不過,清源茶的種植不是一帆風順的,在1917年前後遭到過破壞。「龍井」也是那之後重新挖掘的,而它的前身——白龍潭已經被掩埋了。

清源種茶公司雖說獲得了金質獎章,可那時的年產量只有1000多斤的干茶。還沒有更大地發展起來,就遇到了戰爭。1917年前後,泉州處在南北軍閥混戰時期,清源山成為爭奪泉州城的制高點。後來又成為著名土匪高為國機器爪牙出沒的地方。人民不得安居樂業。清源種茶公司被迫停產,茶園被破壞,一直延續到泉州解放。

白龍潭被填埋和上述戰爭有直接的關係,在現龍井更高一點的地方,原來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著兩條龍,上書「白龍潭」三字。軍閥混戰、土匪打仗,很多人就把屍體塞到白龍潭裡。最後,人們把白龍潭用石板蓋起來。

後來,人們在白龍潭附近重新挖一口井,取名為「龍井」。老林說,夏天雨水多的時候,原先白龍潭的位置還往外滲水,可見這裡水源豐富。

來源:海峽都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淺秋 人生如茶
如何製作出一款高顏值的抹茶千層蛋糕?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