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一味中藥一段史

一味中藥一段史

清朝同治年間,弱不禁風的同治皇帝腹痛腹瀉,御醫誠惶誠恐把完脈,沉思再三,遂推薦廣州老字號陳李濟藥廠的追風蘇合丸給聖上服下,很快治癒了皇帝的病。而這味追風蘇合丸,主葯就是陳皮,陳李濟的王牌產品陳皮是廣州盡人皆知的,被譽為「長壽不倒翁」,我們的故事就要從這裡說起。

陳李濟始於1600年,這是一塊見證我國中藥四百年發展歷史的「活化石」,綿延至今仍欣欣向榮。我國現存古老的中藥老字號,北方人會說北京同仁堂,江南人會說杭州胡慶余堂,而與之三足鼎立的南葯代表陳李濟,比同仁堂還要早69年。相傳,廣東省南海縣人李升佐,在廣州大南門已末牌坊腳(今北京路194號)經營一間中草藥店。一次,李在碼頭髮現一包銀兩,於是日復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終於原封不動把銀兩歸還失主陳體全。陳感念李的高風亮節,將失而復得的銀兩半數投資李的中草藥店,兩人立約:「本錢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濟世,長發其祥。」並將草藥店取字型大小「陳李濟」,寓意「存心濟世」。可以說,沒有誠信就沒有「陳李濟」。

一味中藥一段史

陳李濟百年老字號文化源遠流長,品質一脈相承,堪稱國藥典范。陳皮採用歷史悠久、被譽為「貢品級陳皮」的新會陳皮,廣受人們信賴與喜愛。陳李濟將入選之柑,去肉存皮,一律開成四瓣,並蒂相連似花開之狀,剔除雜質,併疊好裝入草席包,標明入庫年號,按先後順序存入果皮倉儲藏。果皮倉樓底為杉木欄柵,底下數口煮蜜鍋,夜以繼日煉蜜泛丸,蜜糖長年累月透過柵狀樓板,徐徐滲入陳皮之中,久而久之,陳皮外表色如檀香木,光亮如抹油之狀;內層附著薄層松化又不脫落的粉末。

一味中藥一段史

陳皮別名橘皮,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除揮髮油外,陳皮主含黃酮類成分。藥材分為「陳皮」和「廣陳皮」。採摘成熟果實,剝取果皮,晒乾或低溫乾燥。陳皮常剝成數瓣,基部相連,有的呈不規則的片狀,厚1~4mm。外表面橙紅色或紅棕色,有細皺紋及凹下的點狀油室;內表面淺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筋絡狀維管束。質稍硬而脆。氣香,味辛、苦。廣陳皮常3瓣相連,形狀整齊,厚度均勻,約1mm。點狀油室較大,對光照視,透明清晰。質較柔軟。

一味中藥一段史

橘最早出現於長江下游的江淮地區。文獻記載可見於《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江淮一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橘的生長。到了漢代,長江中游一帶開始有了橘的種植的記載。《神農本草經》亦云:「生南山川穀。」《神農本草經》中南山川穀指的應是今秦嶺地區,屬於長江中游流域。到陶弘景開始提及橘皮藥材的道地產區,《本草經集注》:「以東桔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療氣,乃言勝桔。北人亦用之,並以陳者為良。」陶弘景所云東橘應是今長三角地區的江浙一帶,而西江則應是今江西地區。到了宋代江浙地區名副其實的成為橘皮的道地產區。如《本草圖經》:「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到了明朝,橘皮道地產區南移到廣東,至今仍以廣產者為道地。《本草綱目》:「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江西者次之。」《本草害利》:「廣東新會皮為勝,陳久者良,故名陳皮。福建產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其道地產區與今完全吻合。

一味中藥一段史

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對橘的植物性狀有了詳細準確的描述:「桔、柚,生南山川穀及江南,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於莖間。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而黃熟,乃可啖。」根據所述,應是今之芸香科植物橘。李時珍《本草綱目》:「橘實小,其瓣味微酢,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本草崇原》:「橘生江南及山南山谷,今江浙荊襄湖岺皆有。枝多堅刺,葉色青翠,經冬不凋,結實青圓,秋冬始熟,或黃或赤,其臭辛香,肉味酸甜,皮兼辛苦。橘實形圓色黃,臭香肉甘,脾之果也。」由此可以看出,在主流本草中所記載的關於陳皮的植物來源品種為芸香科柑橘屬植物橘沒有什麼疑問。

一味中藥一段史

世間有川陳皮、廣陳皮等,以廣陳皮為上品;廣陳皮中以新會產地陳皮為正品,尤以新會陳皮為上品,更以經年陳藏為珍品,因此有「百年陳皮勝黃金」和「千年人蔘,百年陳皮」的說法。新會陳皮是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的漢族傳統名產,當地所產的大紅柑的乾果皮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又是傳統的香料和調味佳品,所以向來享有盛譽。早在宋代就已成為南北貿易的「廣貨」之一,行銷全國和南洋、美洲等地區。陳皮是不可多得的葯食同源、食養俱佳的著名地方特產,它是廣東道地藥材,乃「廣東三寶」(陳皮、老薑、禾稈草)之首和「廣東十大中藥材」之一。

一味中藥一段史

(新會大紅柑)

廣陳皮歷史規格:

1、岡州皮:又名庄口。冬至時採摘加工。張大、皮厚、硃紅色。

2、頭紅:冬至前後採摘加工。張大色紅。

3、極紅:霜降後採摘加工。張大色橙紅。

4、蘇紅:霜降時採摘加工。色紅略帶青色。

5、二紅:霜降前採摘加工。色青多紅少。

6、揀紅:分級時揀下或自落果實剝下。多青黑色。

7、青皮:未成熟果皮。張小皮薄、青黑色。

圍繞廣陳皮有許多傳說和故事,寄託了人們對於健康、養生、愛情等美好願望的期待與嚮往,流傳至今,回味無窮。元末明初的新會詩人黎貞寫下了「塵外亭前桔柚肥」的詩句。明朝理學大師、新會人陣白沙徜徉於家鄉青山綠水的柑橘園,詠嘆「橙桔盈園野芳雜」。由柑橘所成的陳皮漸漸和新會人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關係。

新會陳皮是新會柑其果皮經晒乾或焙乾後的陳年貯存品,原產新會,尤以境內潭江流域沖積帶平原,特別是銀洲湖沿岸所產為好。地方標準《新會陳皮》中規定,按採收時期可分為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等三種貨式。從果頂正三瓣開皮,留果蒂部相連,反皮,自然晒乾和自然貯存即可,這與其他水果退皮和應用情況全然不同,這種習慣做的新會陳皮用於藥材,已成為國家部頒標準要求。揀果要考眼力,扁身薄皮方為上品;開皮講究刀法,正三瓣連蒂算得標準;反皮要有門路,失水軟反才是正路;曬皮要趁時機,冬至前曬皮才有好天氣;存皮要有方法,新皮通風常曬,適時防蟲,舊皮定裝定倉,適時返曬。而且新會人素有存皮的習慣:有「麻繩串灶尾熏,麻袋裝閣樓放」的習慣,也有「年年曬新皮,舊皮少伺理」等的做法。在嶺南街頭,目前仍流行著「當街開柑串曬皮」的獨特風景,我老家便是廣西的,小時候常常看到這種情景,然而小時候沒有學中藥,並不理解他們為什麼這樣子干。

宋代以前,新會雖然已經有人種柑橘,但都是小打小鬧,自產自銷,沒有規模化生產。當地人對柑橘皮入葯不甚了解,只知其香味,偶爾烹調時用之,這種做法至今仍在沿用。也有懂醫之人,將柑皮晒乾留用,作為化痰止咳、理氣止痛的一味中藥。到了元朝,新會人種柑已經非常普遍,僅龍溪陳氏一戶人家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明代時新會已經利用境內的沖積平原大規模種植柑橘,清朝時「其柑種植之千百成圍,每歲大賈收其皮」。

小時候經常吃一種小吃,便是以陳皮做的,叫九制陳皮,酸爽可口。九制陳皮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傳統名吃之一,屬於涼果類食品,全稱廣式九制陳皮,有別於蘇州的蘇式陳皮。九制陳皮採用優質的柑橘皮為原料,經過揀皮、浸漂、保鮮、切皮、腌制、瀝干、調料、反覆曬制、貯存、包裝等多個工序,始成正式產品。因工藝繁雜嚴謹,故稱之「九制」。

一味中藥一段史

(九制陳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這些癥狀有5個以上,證明你的腸道要報廢了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