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魔都與哏都,雙生子的異與同

魔都與哏都,雙生子的異與同

滬VS津

魔都VS哏都

上海灘VS天津衛

錯綜迷離VS平易近人

……

上海與天津

如同相聚1000公里的雙生子

她們有著太多與生俱來的相似

但又有著不同的個性

離不開水的兩座城

兩座城市的簡稱與水有關:

上海,簡稱滬

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

松江下游大多居民以捕魚為生

他們創造了竹編的捕魚工具「扈」

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

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扈瀆」

以後又改「扈」為「滬」

天津,簡稱津

這裡是個既通海又通內河的軍事要地

明成祖朱棣曾在這裡順利渡河

於是就在這裡建立了天津衛

「津」意為渡口

朱棣認為這裡是「天子的津梁」

即皇帝的渡口

「津」的簡稱就流傳下來了

兩座城市簡稱之所以與水相關

與其地理位置有著很大關係: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

長江三角洲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

是長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沖積平原

這裡河川縱橫、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在中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上海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

北界長江入海口

恰恰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部

是一個良好的江海港口

從這張現代地圖不難看出上海的位置(截圖自高德地圖)

天津地處渤海—華北盆地

東臨渤海,北依燕山

是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和入海口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衝」之稱

天津位於中國北方黃金海岸的中部

是華北、西北廣大地區的出海口

其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

離首都北京120公里

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

可見其區位優勢明顯

天津所處的地理位置。(截圖自高德地圖)

兩座城市都有地標性河流:

黃浦江之於上海

海河之於天津

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

它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

在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後

於吳淞口注入長江

是長江匯入東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

圖中藍色的河流即為穿城而過的黃浦江。(截圖自高德地圖)

黃浦江全長約113公里

河寬300至770米

「浦」是古吳語中河的意思

一般多指人工河

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

黃浦口淤塞不通

當時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

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

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黃浦江外白渡橋至復興島段)

使黃浦從今復興島向西北流至吳淞口

繼而入注長江

黃浦江成為歷史上最早人工修鑿疏浚的河流之一

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

海河水系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最大水系

它由五大支流組成

即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

它們最終匯聚流入渤海

這一水系的形成除了與幾次黃河改道有關

還與人類活動有重要聯繫

隋朝修建的大運河

使東漢末期形成的海河水系與人工河道聯繫在一起

從而使海河各支流在天津附近入海的形勢固定下來

流經天津城區的海河幹流。(截圖自高德地圖)

流經天津城區的是海河幹流

即金鋼橋以下三岔河口至大沽口一段

全長76公里

歷史上的海河幹流類似羊腸

以沽(相當於河曲中的凸岸)多得名沽河

海河有七十二沽之稱(如大直沽、塘沽、漢沽等)

但從大家對她們習慣上的稱呼

——上海灘與天津衛上

不難發現兩座城的不同:

舊上海海運非常發達

碼頭就是一個海灘

所以舊上海也叫上海灘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

由於金、元兩朝建都北京

原本的小土城成了拱衛京城的天津衛

驚人相似的租界歷史與萬國建築

兩座城市建城時間也很接近:

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

這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

至今已有700多年

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

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

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

清朝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

至鴉片戰爭前

上海人口已接近100萬

天津自古興起於漕運

距今600多年

也就是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即1404年12月23日正式設衛

天津也成為少有的擁有準確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作為軍事重地

轉年(1405年)又設天津左衛

1406年增設天津右衛

到清順治九年(1652年)

三衛合一歸併於天津衛

歷史分割線

直到1845年

英國殖民者在上海劃定英租界

上海和天津的寧靜就註定被打破了

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租界

它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後

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

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

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

關於中國租界的數字問題

有28、33、38等多種說法

但如果將居留地與租界嚴格區分的話

目前大多數人更認可27處說

其中上海有英美租界和法租界

而天津則有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德租界、意租界、俄租界、日租界、奧匈租界和比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又名英美租界

其前身就是1845年設立的英租界

這是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個租界

後原英租界與美租界於1863年9月合併

成為上海公共租界

這裡是中國租界史上存在時間最長、面積最大

也是發展最為充分的一個租界

上海租界地圖

如今的北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兩區南部沿江地帶

就是上海公共租界

雖然1943年美英等國分別與重慶政府簽訂條約

宣布將上海租界交還中國

但事實上直至抗日戰爭勝利後

上海租界才真正被收回

上海的另一個租界——法租界

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

東部狹長地帶伸入今黃浦區

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闢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

到了20世紀20年代

這裡發展成上海最好、最高級的住宅區

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外灘金融街。(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02月)

直到1943年7月30日

汪精衛政權收回上海法租界改稱第八區

法租界歷史才宣告結束

天津設立租界要晚於上海

1860年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

它是天津的九國租界中設立最早、發展最繁榮的租界

經過後來的不斷擴張

形成了東臨海河,北面沿寶土徒道(現營口道),西到海光寺大道(現西康路),南沿馬場道到佟樓的局面

此後

有8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

天津租界地圖

不過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最後兩個租界被收回

標誌著天津租界歷史結束了

清末租界地時期天津的金剛橋。(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4年09月)

租界內等級森嚴

那段歷史無疑是屈辱的

但客觀上講

它貢獻了上海與天津最大看點

——具有各國風格樣式的建築

以上海外灘為例

這裡不但是上海租界區發展的起點

也是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發的起點

這裡被劃為英國租界後

英國人在這裡建立碼頭

1848年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

19世紀末開始

租界初期建設的矮小建築被豪華大廈所替代

這裡逐漸成為租界區內管理機構、銀行、旅館等體面建築扎堆的地區

到了20世紀30年代

現在上海外灘的樣子基本上就已成形了

如今

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

是外灘建築群的精華所在

被稱為「萬國建築群」

再說說天津的小洋樓

以大家最熟悉的五大道為例

「五大道」並非一個正式的地名

而是一個流傳甚廣的俗稱

它由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及馬場道組成

置身五大道,如果不是遠處的摩天大樓,還以為身處歐洲某個小城。攝影/王健

這裡位於原先的英租界內

這裡最吸引人的

就是匯聚了230多幢風格各異的歐陸風情小洋樓

被譽為天津的「萬國建築博覽會」

港口、自貿區…經濟領頭羊

說起新中國成立後的兩座城市

就不得不提到一些著名品牌

不好意思

暴露年齡的時刻到了

如果你曾生活在上海與天津周邊

或許多多少少會聽過這些品牌:

上海—上海手錶;天津—海鷗手錶

上海—蜜蜂縫紉機;天津—牡丹縫紉機

上海—凱歌電視機;天津—北京電視機

上海—桑塔納汽車;天津—夏利汽車

……

比起這些著名品牌

更加值得一提的

還是兩座城市的相似點

——擁有港口

上海港位於長江三角洲前緣

位居中國1.8萬多公里的大陸海岸線中部

扼長江入海口

地處長江東西運輸通道與海上南北運輸通道的交匯點

是中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

上海港的外貿業務幾乎都來自於長江流域

內貿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長江流域

這種經濟輻射優勢是中國其他港口無法替代的

在2017年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排名中

上海港排名第一

與其他港口相比

上海港還有很多其他天然的優勢

如上海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上海港得以成為不凍港

但相比國際上著名的港口

上海港也有劣勢

如黃浦江有淤泥

每年都要為疏浚做投入

而且港口水深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再如上海港偏離國際航運主幹線

目前尚無法成為美西和歐洲兩大航線的首抵港和末離港

天津港則位於海河入海口

地處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交匯點上

它是在淤泥質淺灘上人工挖海建港、吹填造陸建成

是中國最大的人工港

與上海港相比

天津港有著明顯的劣勢

如每年有大約3個月的冰凍期

且淤泥重

疏浚需要大量經濟方面的投入

相比上海港其緯度更高

更加遠離國際航線

但其也有不容忽視的優勢

規劃中的京津冀都市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島、滄州等城市。目前,京津冀產業布局基本框架是以北京、天津為核心形成四個工業區:京津高新技術與現代服務業產業區、唐山-秦皇島重化工業優化提升區、石家莊-保定-滄州現代製造業區、張家口-承德生態產業區。(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08月)

如其所處的京津冀地區經濟活力較強

使得天津港躋身2017年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第十

鑒於兩座城市交通方便

工業基礎好

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高

科研文教事業比較發達

既有開展對外貿易的經驗

又有進行對內協作的網路

1984年

同為沿海城市的上海和天津

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2013年9月和2015年4月

上海和天津自貿區先後成立

這就又為了兩座城市的發展

開闢了新的方向

魔都與哏都,最恰如其分的稱謂

相似又相異的地理環境因素

與歷史發展沿革

形成了上海與天津獨特的文化

用有些戲謔的稱呼魔都和哏都

形容兩座城或許恰如其分

魔都這個稱呼最早見於日本作家村松梢風所著的《魔都》(小西書店,1924年)一書

當時的上海之所以被稱作「魔都」

在於因租界的設立而形成的「兩個不同性質的空間」共存

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衝突

使上海成為一座舉世無雙「兼容」的都市

而這種兼容被用「魔都」一詞來概括了

在上海,去咖啡館喝咖啡的休閑方式,源自法租界。咖啡館在歐洲國家尤其法國,意味著充滿政治和文化意味的公共空間,中國人光顧咖啡館,則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事情。上圖為法租界露天公園裡的咖啡座。(圖片來自《中華遺產》2010年05月)

上海的兼容一直保存了下來

如濃油赤醬的本幫菜與講究情調的西餐同受青睞

江南文化的古典雅緻與國際大都市時尚現代共存等

正是這種「魔性」

吸引著眾多年輕人來到這裡

實現夢想

而哏都的「哏」字恰恰點明了天津人的性格特徵

——樂觀知足

「哏」意為滑稽有趣

後來衍生成相聲術語

指相聲中的包袱

演員在前期表演中埋下好笑的伏筆並進行鋪墊

最後點破笑點使人發笑就被稱作抖包袱了

作為相聲的發源地之一

用「哏都」定位天津再貼切不過了

說起天津的相聲,就不得不提已故相聲泰斗馬三立,他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氏相聲」, 在天津更是形成了「無派不宗馬」的說法。

要說天津人的樂觀開朗、知足寬容體現在何處

相信身處這座城市

聽聽街頭巷尾大爺大媽用天津話嘮家常

了解天津人「噹噹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的俗語

品嘗過精於調味、擅烹兩鮮(河鮮與海鮮)的津菜

或許就不難理解了

話題

兼容並包、時尚夢幻的魔都

樂觀開朗、知足寬容的哏都

你更鐘意哪一個?

我們留言區見

- END -

撰文、編輯/Jackie

別錯過

竹子開花:災變前兆還是大驚小怪?

荒野在呼喚:家養動物野化

探秘婆羅洲:東南亞的生命伊甸園

沒有大陸的世界:錢幣上的南太平洋島嶼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地理 的精彩文章:

昆蟲,大有乾坤
江口沉銀,不是傳說

TAG:中國國家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