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36部佛經指導我們如何修好三皈依

36部佛經指導我們如何修好三皈依

緣起:

皈依三寶是修學佛法的入門津梁,其 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因為只有佛法才能讓我們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其餘一切外道,無論其有多麼高明,都只能讓我們在六道中上下起伏繼續輪轉,所以我們要想徹底擺脫輪迴的苦難,必須要保持高度警惕確保自己修學的真是佛法,而非誤學了外道。

而皈依三寶則是修學佛法,遠離外道的關鍵。所以,任何一個想要解脫的修行人都必須高度重視三皈依,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破三皈依。國人由於敬鬼神而遠之的民族性,往往對於超越性的追求採取漠然擱置的態度,而將注意力集中於現實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所以,常常將各種宗教一視同仁,大而化之地認定「所有宗教都是勸人行善的」,只考慮宗教勸世維穩的功能,卻無視其根本區別,熱衷於玩三教合一,N教合一的遊戲。

因此,國人常常對皈依三寶的理解有嚴重的錯誤,會將佛陀等同於世間的賢哲,將佛法等同於世間的真理,將對於僧團的皈依則更是曲解為個人崇拜,這當然會造成佛法的衰敗。

之所以如此,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長期以來 因為種種原因,許多佛子很少閱讀佛經,缺乏正法聞熏,因此容易受到各種似是而非的觀點的誤導。解決之道自然就是老實讀經,依教奉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這是我們對佛菩薩發出的誓言。我們應該謹守誓言,認真聽聞佛陀金口親宣的教法,如理作意,如法修行。

為了方便初學者學習三皈依,我們會做一個有關三皈依功德的佛經彙編。這也是我們已經啟動的凈業三福佛經彙編計劃的一部分。按照原定的計劃,我們準備挑選30部佛經每篇略作提要,每天貼出一篇來介紹給大家。現在看來還有一些佛經甚至更加合適,佛經選目的調整可能還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斟酌,討論。所以這個系列的佛經介紹還要繼續進行。

但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佛誕,我們決定先從篇幅短小,易於領會的佛經中挑出36部佛經來,推出一個皈依三寶及其功德主題的佛經合集討論稿來奉獻給大家。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經典,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等,因為比如篇幅、錄音等種種原因,並未收進這一合集中。所以說,目前的經目選擇肯定還要再調整,相關的提要介紹也需要繼續修改,都希望各位法師、師兄通過留言不吝指正,以便在下廣納吉言,修改調整,謝謝。

目錄:

一,全面宣說皈依三寶及其功德

二,特別讚歎皈依佛寶及其功德

三、特別讚歎皈依法寶及其功德

四,特別讚歎皈依僧寶及其功德

五附錄:三皈依儀軌

三皈依儀軌全文

說明

全部經文與附錄總共分為五個部分:

一,全面宣說皈依三寶及其功德

二,特別讚歎皈依佛寶及其功德

三,特別讚歎皈依法寶及其功德

四,特別讚歎皈依僧寶及其功德

五,三皈依儀軌

這樣編排的總體思路很清楚,先讀經明理,再依教奉行,實際修持三皈依。前面四個部分是先總體了解皈依三寶功德,然後再深入細緻了解皈依佛、法、僧三寶各自的功德。如果時間充足,當然應該學習彙編的全部內容。如果時間不足的話,也可以將第一部分和第五部分作為《皈依三寶及其功德佛經彙編》簡略版來學習。

三十六部佛經的選擇及其排序,主要是為了大家修學的方便。以下讓我來逐步介紹:

一,全面宣說皈依三寶及其功德

這部分共有五部經。

1,最無比經。此經極言以凈信心受三皈依的巨大功德,並且鼓勵人們在此基礎之上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盡形壽受持五戒,乃至受比丘尼戒、比丘戒,發菩提心,受持菩薩三聚凈戒,功德更加殊勝無比。

2,隨念三寶經。此為藏傳佛經,是藏傳僧人吃飯前進食前必誦的經典。經文直接讚歎三寶的功德,短小精悍,全面深刻,的確是可以每天讀誦的經典。

3,法句譬喻經·無常品第一之天帝釋皈依三寶逃離驢胎章。天帝釋知道自己命終,將要投胎到做陶器的人家做驢,非常著急,知道唯有佛才能救人於困厄之中,急忙跑到佛那裡去,至心皈依三寶。尚未起身就已命終,進入驢胎中。母驢走動碰壞陶器,主人棒打,母驢墮胎,天帝釋重回天上。佛陀開示後,天帝釋證得須陀洹果位。

4.佛說嗟韈囊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經文宣說天人即將命終,將下墮閻浮提王舍大城,投生為豬。皈依三寶後,命終免墮惡道,生兜率天,享受欲樂。

5,大寶積經郁伽長者會·皈依三寶章。宣說在家菩薩皈依三寶應該如何修行,是針對在家居士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真正落實三皈依的經典,對於在家居士修行大乘佛法有很強的針對性。

二,特別讚歎皈依佛寶及其功德

這部分共有13部佛經

6,阿闍世王授決經。這部經雖然篇幅很短,卻比較全面地講述了供佛的功德,開示了許多微妙的法理。如供佛有多種方式,供佛功德功德大小主要是以恭敬心,而非供養物質的豐儉,即使佛陀卻已經入滅,但是,佛的法身無處不在,只要誠心,仍然可以見佛。

7,佛說金光王童子經。金光王童子,相貌端嚴,富有資材,聰明過人,具大勢力,福報殊勝,原來是他在過去九十一劫前作為種田的農民,省吃儉用,省下錢來造立毗婆屍像來供養所感得的福報,最後還可以證得無上菩提。本經宣說了供養佛像的各種功德。

8,佛說百佛名經。本經宣說聽聞佛名殊勝功德。善男子善女人,聽聞現在諸佛名號,能受持者,一切魔眾不得其便,一切惡人亦不得便,獲得無量無邊甚深功德;隨所生處具菩薩行,得宿命通顏容端正眾相具足,常得親近供養諸佛,乃至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演說了一百位佛名。

9,佛說十號經。佛親口講解佛的十種名號的意義及其因地修行的功德: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部佛經堪稱解釋佛之名號最權威的佛學字典了。

10,八佛名號經。東方有八位佛,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誦持其名號,或者聽聞、書寫,由此功德,免墮惡道,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無所缺減,至於無上正真之道,速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使是世間事業也同樣可以迅速成就,日日增長,沒有障礙。女身來世可轉男身。

11,佛說乳光佛經。佛陀示現小中風,需要喝牛奶。母牛願意供養佛陀,但是請求只取兩個奶頭的奶,其餘請留給小牛犢喝。而小牛犢卻要把母牛留給自己喝的牛奶也供養佛陀,自己今天喝水吃草就可以了。由於這樣的供佛功德,佛授記:此牛母子命終之後,七次生到兜率天及梵天,七次回到世間,為富家子,不生三惡道,常識宿命,常以各種方式供養,最後母牛在彌勒佛時作沙門,精進修行,不久證得阿羅漢。小牛犢,最後成佛,號乳光。

12,浴佛功德經。佛涅槃後,眾生應供養舍利:身骨舍利和法頌舍利:「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僧俗佛子應造佛立塔,供養舍利,寫法頌安置塔中,恭敬供養,如佛現身,等無有異。浴佛功德在諸供養中最為第一,勝以恆河沙等七寶布施,令人、天大眾現受富樂,無病延年;於所願求,無不遂意;親友眷屬,悉皆安隱;長辭八難,永出苦源;不受女身,速成正覺。一切信心樂功德者,於日日中澡沐尊儀,獲大利益,常當頂受,歡喜奉行!

13,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本經開示了造立佛形象的福報功德,其中包括後世形貌端正,不墮惡趣,出身豪貴,富有資財,身為帝王、遮迦越王,乃至升天,為父母愛重等等。最重要的是,後世會尊重佛經佛塔,常常供養佛塔,後無數劫,證得涅槃。

14,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優填王思念佛陀心切,發心造像,佛陀廣說造像的殊勝功德,尤其是多處談到興造佛像,可以滅除過去造下的惡業,的確是佛涅槃後眾生修行的重要法門。

15,佛說造塔功德經。佛說,將來人眾天眾,如果能在沒有塔的地方建造佛塔,無論多大多小,能供養佛陀的各種舍利、發牙須爪,哪怕只有一分;放置如來所有法藏十二部經,少到只有一個四句偈。其人功德如彼梵天,命終之後生於梵世。於彼壽盡,生五凈居,與彼諸天等無有異。四句偈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若有眾生能解這個偈誦之義,當知是人即為見佛。

16,右繞佛塔功德經。右繞佛壇的功德:首先是各種人天福報,沒有障礙,富有資財,色相微妙,見者歡喜,種姓高貴,壽命綿長。死後升天,再投胎時,垢穢不染,清醒不迷,令母安樂,眷屬愛念,不一而足,總之所有世間福報一應俱全。不僅如此,還能精進修行,發起出離心,努力修學佛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聖諦五根五力七覺支,都能通達掌握。最後滅除一切煩惱,證得六種神通,妙金色身,相好莊嚴,作天人師。

17,無垢優婆夷問經。這部經是佛陀對無垢等女居士講的經。佛陀回答無垢優婆夷的問題,開示了掃佛塔地散花供養,禪定修行可以感得何種福報,並出廣長舌相堅定了女居士們的信心。

18,佛說施燈功德經。這是一部佛陀不問自說的大乘經典,而且是一部念佛的經典。供燈的正確用心是念佛,念佛的功德。經中廣說供燈應有的發心、知見,以及所獲功德,從生天直至究竟圓滿,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特別讚歎皈依法寶及其功德

這部分有9部經。

19,佛遺教經。佛陀臨入滅時對佛子的遺囑叮嚀:當以戒為師,精進修行,「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20,佛說妙色王因緣經。這部佛經是講述恭敬佛法的功德。釋迦摩尼前生妙色王及其妻、子,為了求法,全家人捨身供養變化為猙獰可怕大葯叉的帝釋天,最後大葯叉顯出天帝釋的原形,王后妙容和太子端正也完好無損地恢復,最終釋迦牟尼證得無上菩提。最後佛說,之所以現在所有一切大眾聽我說法專心認真無有疲厭,我現在長夜為眾說法沒有疲倦,都是因為過去求法忘軀,沒有疲厭所致。

21,佛說堅意經。這也是一部不問自說的佛經。佛告訴阿難,世人不懂佛法,追捧淺偽輕薄之言,卻以嫉妒之心,誹謗佛法,為難佛子。沙門賢者應該但當慈心正意,對待各種攻擊誹謗刁難殺害,都不嗔恨,保持正念,罪滅福生,邪不入正,萬惡消爛。應儘可能抽時間來聽聞佛法,哪怕是須臾也好,這樣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四眾佛子在齋日,請賢者沙門來講經說法,焚香供燈,如此則諸天喜笑,皆下虛空,側耳來聽,莫不欣然。如果有人慷慨布施的話,善神即下,營救門戶,攘禍滅怪,自然是積福滅災,吉祥如意。

22,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佛陀不問自說,向阿難宣告自己將要涅槃,預言描述了佛法逐漸隱沒、消亡的過程。這部經詳細描述了從佛滅度後,佛法衰敗逐漸演變的十個階段,其中對佛法的逐漸衰敗與佛子不重視閱讀、學習、理解、實踐佛經關係的開示尤其值得記取。即使到了最後階段,仍然有菩薩來弘揚佛法。

23,佛說當來變經。這部經同樣也是佛陀不問自說,描述由於比丘不修行從而導致佛法衰敗乃至滅亡的惡果,整部經強調比丘皈依佛法、尊重佛法、實修佛法的重要性。即使如此,最後還是描述了在如此情況下,真正修行比丘的依然可以成就:「雖不值佛世,出家為道,學不唐捐,平其本心,愍念一切,十方蒙恩。」

24,佛說法滅盡經。這部佛經是令所有佛子都感傷悲痛的佛經。佛陀預言了佛法在世間衰敗乃至滅亡的最後過程。魔眾混入沙門,飲酒吃肉,穿著俗服,缺乏慈悲,打擊排斥真正的修行人,集聚財物,淫逸殺生,不讀佛經,不持戒律,追求虛名,貪求供養,佛經逐漸隱沒消失,尤其是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等經典最先滅去的預言,與今天的情況也可以部分地印證,更令人驚心膽顫。即使在最後臨近法滅之時,仍有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應世度化眾生。更不用說,法滅之後,未來仍有彌勒菩薩降臨度生。我們應該像當時聽聞此經的四眾佛子一樣,在「悲慘惆悵」的同時,「皆發無上聖真道意」,發起大菩提心,努力修學佛法,這才是符合佛陀本懷的。

25,佛說阿難四事經。阿難問佛,佛在世的時候,僧俗弟子接受佛的教化指導,可以解脫,可以積福,佛入滅後,該怎麼辦呢?這部經完全可以看成是佛陀的臨終遺言。佛陀在預言了佛入滅後世間的污濁顛倒,但是馬上又安慰阿難,佛留下了經典和戒律,依教奉行即可獲福解脫,阿難不必擔憂。有四種大法,依止修行,可以得福,可以入道,最終與獲得佛身一樣,福報相同:一,慈心照顧一切弱小生靈,二,在遇到災害之時,開倉放賑,救濟災民,四,恭敬供養清凈修行的出家沙門。

26,佛說分別經。這部佛經從佛陀主動要為諸位比丘宣說人生受苦的原因開始。佛先說了人生受苦的原因:六欺、三可、六恣,從而墮入十八痛。然後介紹了學佛者在持戒發心上的表現不同,感得的果報也是天淵之別。佛預言了,最後末法時期,出家人不持戒修行的各種亂象。最後,佛陀諄諄教誨佛子應該努力修行,持戒修定,應該珍惜佛法,「睹佛經戒,勤行當行誦之。一失人本,難有復時。佛世難值,經法難聞。宜各思惟。」

27,佛說賢者五福德經。佛不問自說,告訴比丘們:賢者說法時,有五種福德,即長壽,大富,端正無比,聰明大智。

四,特別讚歎皈依僧寶及其功德

這部分有9部經。

28,佛說諸德福田經。天帝釋問佛:有沒有什麼福田,可以讓人只需種絲髮之德本,就可以獲得無量之福?佛就告訴天帝釋:眾僧之中,有五凈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還有從建佛塔、僧房、施藥、修橋、打井等一直到蓋廁所等七種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眾比丘比丘尼紛紛講述自己的故事來作證,最後佛陀介紹了自己前世在路邊修建廁所而積累的功德。

29,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由於宿世不曾積福,貧母非常貧窮。摩訶迦葉知道此人壽命馬上要結束了,必須趕快度化。因此,他就說服貧母將其擁有的臭米湯布施一點給他,併當面就飲了臭米湯,大顯神通讓貧母生起信心。貧母窮怕了,想要升天,就生到了第二忉利天上。釋提桓因得知貧母因此布施功德,福報超過自己,也想效仿。但是,摩訶迦葉只向窮人乞食,因此他和天后也變化成窮人夫婦的模樣,騙得了向摩訶迦葉供養的機會,同樣也獲得廣大福報。

30,佛說除恐災患經。維耶離國流行瘟疫,死人無數,婆羅門建議殺生禳災。大富長者才明居士,勸阻了國王,克服了重重困難請來了佛陀應供。本經在這個故事中嵌套了許多因果報應的故事:既有釋迦牟佛前世以一蓋供養緣覺之塔而最終成佛的故事,也有餓鬼前生吝嗇不知布施遭報的瑰石,還有才明一家供養緣覺感得無邊福報的故事。最後是奈女的故事:一方面因前世掃塔手除狗糞,感得後世不入胞胎,花開而生清凈無穢的善報;同時又因罵人淫女,後世受淫女惡名之報。

31,佛說貧窮老公經。貧窮老公,高壽二百歲,卻貧窮辛苦,衣不蓋形,五體裸露,腹恆飢虛,求死不得,活無所賴。佛陀告訴他,原來前世為太子時,慳貪吝嗇,唯知聚積,不肯布施。貧寒沙門靜志,遠道而來,太子卻不布施,困餓多日,生命危殆,才驅逐出國。後有餓賊,想要殺掉沙門吃肉,太子不忍,救了沙門。貧窮是因為慳貪困餓僧人;長壽是因為救了沙門之命,因果絲毫不爽。

32,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這部經講述了一種獨特的供僧方式很獨特别致——提供溫室,讓僧眾洗浴。大醫王耆域向佛陀提出,要請佛及諸眾僧、菩薩大士,入溫室澡浴。由此希望眾生長夜清凈,穢垢消除,不遭眾患。請佛陀開示。佛陀就詳細講解了,要給僧人洗浴提供條件,應該準備哪七種物資,可以去除洗浴者哪七種疾病,可以感得哪七種福報。不僅如此,供養者「從此因緣,或為人臣、或為帝王、或為日月四天神王、或為帝釋、或為轉輪聖王、或為梵天,受福難量;或為菩薩,發意持地,功成志就,遂致作佛。斯之因緣,供養眾僧,無量福田,旱澇不傷。」

33,般泥洹後灌臘經。這部經看起來與佛說盂蘭盆經很像,都是勸導佛子在七月十五日去寺院供養僧眾的。「七月十五日,自向七世父母、五種親屬,有墮惡道勤苦劇者,因佛作禮福,欲令解脫憂苦,名為灌臘。」其實,不僅限於七月十五日,四月初八日也是如此。「灌臘佛者,是福願人之度者,各自減錢寶,割取珍愛,用求度世之福,當給寺燃燈燒香用作經像,若供養師,施與貧窮,可設齋會。」此經特彆強調,如此供養不能賒欠然後賴賬,否則得惡報。最後說,供養的這些物資如何處理。「佛者,天上天下三界之王,不食世間人民也。其物皆眾僧分之,不應獨取,是為大罪。若無僧可分,施貧窮、孤獨、羸老,是種善根。」

34,佛說盂蘭盆經。當年大目犍連的媽媽墮入餓鬼道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卻眼睜睜地看著媽媽受苦,渾身的神通救不了媽媽,徒喚奈何!他不得已而向佛祈求,佛說,每年到了七月十五,結夏安居結束的那一天,供養僧眾,以僧眾集體的力量來救拔三途中的今世、前世父母,如能如法供養僧眾,現世前世的父母都可以獲得利益!「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

35,佛說月明菩薩經。佛不問自說,勸導月明童男:無論是在家菩薩,還是菩薩比丘,都應該持法施、飯食施,常以善意迎逆一切人心,奉持食四願,當發意求佛,疾逮得無上正真道。1:願一切人疾逮善權方便;2:願世世與善知識共會;3:願以財寶與一切人共;4:願行二事以法施及飯食,常樂得是行。佛還宣說前生為了讓說法的比丘治病,不惜割身肉的故事。

36,佛說出家功德經。毘舍離城中,有一王子,耽於色欲。佛讓阿難告訴他,七天後就要命終了,趕快出家。如果仍然沉溺於五欲不出家,死後會下地獄。王子就繼續享樂六日,第七日中,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凈戒,很快命終。結果生四天王天,享受五欲,以後在各天道享受五欲之樂,最後成辟支佛。佛陀後來廣說出家功德,殊勝無比。

五,三皈依儀軌

讀了那麼多佛經,明白了應該用什麼的心來皈依三寶,也知道皈依三寶的功德,那就可以實修三皈依了。一開始受三皈依,當然一般是要到寺廟中由正法僧團如法授三皈依的,但平時在家三皈依也應該經常修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菩薩戒本經》 四十一輕戒 十八、貪心畜養眷屬戒
大藏經的坐標系——187位留名大藏經的譯師及譯經年代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