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常見的經典茶杯器型有哪些?

常見的經典茶杯器型有哪些?

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們的形有關,釉、紋飾、工藝也決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說的杯的名字是跟它們的形相聯繫的,多數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盞,有叫碗,有時它們也可以用來喝酒。

盞:飲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體略小。宋代有黑、白、醬、青、白和青白釉茶盞,以黑釉為貴。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盞,建盞。事實上,從宋朝開始,盞成為喝茶的專用器具,也意味著喝茶這件事開始從生活層面進入到了精神享受層面。

壓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於豎直,自下腹壁內收,圈足。握於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於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斂,滾圓圈足。胎薄,胎質細潤,這個形狀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見的,茶湯入口的圓潤度高於上一個,但比較真實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於上一個,總體感覺比較自然和真實。

「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於《晉書`陶潛傳》。在此以後,「不為五斗米折腰」成為有骨氣的代稱。折腰杯高度大小適中,聚香,聚味,也貼合手部曲線。下次老闆請你喝茶的時候,記得要看清楚是不是折腰杯呀。

六方杯:任何一個喜歡收藏汝窯口杯之人,應該對六方是沒有免疫力的。形狀大小適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線面清爽,稜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來更加圓潤。六棱流直而上翹,方中帶曲。掌柜比較喜歡這種六方帶點曲面的六方杯,有方有圓。

蓮瓣杯:施以汝釉,區別於撇口杯杯型是杯口點綴的小小蓮瓣,宛如新生。古樸典雅、光潤有度、實用大方。杯體開片如魚鱗、蟬翼狀,久用之後,茶色會上著於裂紋處,形成變幻莫測、美麗絕倫的花紋。

斗笠杯:斗笠,一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線條簡潔優雅,燒成難度高,於簡潔中見大智,尤顯珍貴。取杯品茶,若姜尚之於渭水,于山水間心懷天下,於平凡中窺大智之道。

圓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徑略內收,但也比較真實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顯更好一些,綜合口感是最好的。這個杯子好,大肚能容。

雞缸杯:敞口,淺腹,卧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一隻杯子好幾億哦!

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卧足杯: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因杯底無圈足,呈內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種。

羅漢杯:創作靈感來源於傳統羅漢缸,以佛教十八羅漢為主題,採用純手工拉坯製作,並獨創性地將粉彩工藝手法與釉下五彩工藝相結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細膩,粉潤、柔和的畫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瑩光亮、潤澤飽滿的水份感以及安全無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觀賞、收藏與實用為一體的藝術珍品。

鈴鐺杯:也稱仰鍾杯、金鐘杯、磐式杯,流行於明清時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鈴鐺,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萬曆時期有白釉、鬥彩、青花等品種,發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時則有青花、五彩等。這種杯子目前在市場上也是最多見的了。

高足碗: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這字眼嚼的...

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豐圓,造型端正,多為皇宮用器,故名。明正德時燒制最為著名,有「正德碗」之稱。圖片上看不出來小,事實上它比類似形狀的杯子要大多了。

馬蹄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杯式。敞口,斜削腹,內凹小平底、倒置似馬蹄。明成代、嘉靖、清康熙、雍正時期燒制的數量最多。明代馬蹄杯有酒藍、回青、孔雀藍、白釉等品種。清代多作鬥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茶網 的精彩文章:

陳年老白茶有什麼功效
存放白茶,從新茶到老茶,感受日新月異的變化

TAG:新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