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Azzedine Ala?a 的反時裝體系啟示錄

Azzedine Ala?a 的反時裝體系啟示錄

行業正變得越來越浮躁,是時候通過 Azzedine Ala?a 反思一下現時不合理的時裝體系。

去年11月,82歲高級時裝設計師Azzedine Ala?a因心臟病突發逝世,震動整個時裝界。但正如這位突尼西亞設計師一生所追求的理念「Timeless」(永恆),他的影響並沒有因此戛然而止,而是伴隨著同名品牌的繼續擴張和由他生前親自策展的展覽繼續發酵。

備受期待的 Azzedine Ala?a 的個人作品展《Azzedine Ala?a: The Couturier》近日已經在倫敦 Design Museum 開幕,與人們預想中的回顧展不同,這場展覽遵照 Azzedine Ala?a 生前希望的形式策劃。事實上,早在 Azzedine Ala?a 去世之前,他就已經為這場展覽進行籌備,不料還未等展覽開幕,他就意外去世。Design Museum 起初決定將這場展覽改為 Azzedine Ala?a 的生平回顧展,但最終決定將這場展覽變為他希望的樣子。

展覽呈現了 Azzedine Ala?a 生前挑選的設計作品,時間跨度橫跨1980年代到2017年的系列。這些作品被打亂,劃分進包括 Sculpture Tension(建築張力),Decoration and Structure(裝飾與結構),Timelessness(永恆)等11個分類,十分細緻地對 Azzedine Ala?a 60年的設計美學進行梳理與解構。與分類展區共同展出的還有 Azzedine Ala?a 生前藝術家好友Marc Newson等5人設計的背板以及Richard Wentworth在 Ala?a 總部拍攝的攝影作品。

過往作品多達11個分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 Azzedine Ala?a 生前對高定時裝設計本身的極度專註,保持如此專註與完美的代價便是對外部時裝體系的長期對抗。

出生於突尼西亞的 Azzedine Ala?a 從家鄉搬到巴黎後正式開始其時裝設計生涯,並於1970年代後期發布了第一個系列。1983年,他開始在巴黎時裝周日程發布系列。然而短短5年之後,Azzedine Ala?a 就決定不按照時裝周日程發布時裝,只在系列完成後再展示。

「當時,時裝編輯為了出席他的時裝秀不得不在時裝周結束後再飛回巴黎,有時是兩周,有時是幾個月。」

1988年春夏系列在巴黎時裝周日程後兩個月才發布。在1992年後的幾年內,Azzedine Ala?a 甚至決定不再進行常規的時裝秀,僅向私人客戶開放定製服務並出售成衣系列。這一時期,他幾乎不再大量推出新的設計,從主流體系中退隱,但品牌仍然維持運作並擁有一批忠實粉絲。他將工作室打造為一個大家庭,將所有員工都聚集在同一張餐桌上用餐,還經常邀請他的朋友來此做客。令很多人意外的是,Azzedine Ala?a 一生都不會說英文,但是卻與很多人保持了長久的友誼。沒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看似退隱的時期中,Azzedine Ala?a 仍然保持著極端勤奮的工作態度,長年只睡幾個小時。直到2011年,Azzedine Ala?a 突然舉辦了一場時裝秀,引起不小的轟動,他的義女Naomi Campbell,多年好友、10 Corso Como創始人Carla Sozzani等人現身。

如今,當討論時裝周日程體系存在合理性成為熱門話題時,人們常常回顧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以行動表明立場的 Azzedine Ala?a,第一個站在傳統體系對立面上的設計師。

有評論稱,Azzedine Ala?a 自始至終都是體系的「邊緣人」。時裝設計師Alber Elbaz這樣評價Azzedine Ala?a,「他不是這個體系的一部分,他創造了自己的體系。他選擇了自己特定的工作方式令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熱情。」

Azzedine Ala?a 則在WWD的一次採訪中抨擊了時裝產業當下越來越快速、近乎到達極限的節奏,

「這已經不再是創作了,而是變成了純粹的產業操作。但是無論如何,按照季節推出系列的節奏都太愚蠢了。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生產了太多系列。」

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在時尚行業不斷擴散,如今人們對 Azzedine Ala?a 這番話的理解似乎更近了一步。人們開始關心,以強迫創意輸出為生產手段的時裝產業究竟還能走多遠,這樣的機制是否是可持續的。

法國思想家Guy Debord在《景觀社會》一書中批判了當代消費文化和商品拜物教。他認為在消費社會中,社會生活無關生活本身,而在於佔有,商品的關係皆取代了人的關係。將該觀點投射在時裝產業中,便解釋了當下速食型的時裝消費文化。時裝系列被生產出來,很快就進入打折區,為更新的系列騰出地方。很多奢侈品牌賣不掉的貨最終成為一種奢侈的浪費,如果在時裝公司內部或折扣買手店消化不掉,那麼它們的結局可能就是被燒毀。

過去,品牌每年推出的時裝系列是2-4個,現在則是6-8個。這背後的邏輯顯然易見,商業的本質都是貪婪。只有不斷擴大生產、快速鋪店,企業才能保持增速。為此,品牌隨時都在卯足勁製造入時的爆款單品,有時為了製造噱頭犧牲了對時裝工藝的關注。在 Azzedine Ala?a 展覽中播放的紀錄片出現這樣一個片段,他曾經研究一種菱形鏤空立體剪裁,好幾年後才在系列中推出了這一剪裁設計,而這一切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沒有做到完美他就不會把設計拿出來。

但事實上,至今為止幾乎沒有設計師能夠再次複製 Azzedine Ala?a 的模式,在體系之外創立自己的獨立王國。

在完美主義與商業效率之間的博弈遊戲中,Azzedine Ala?a 選擇了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商業成功,同時輕鬆維持著其獨立王國的運作。然而時裝的版圖在幾十年間發生了劇變,如今的節奏和受眾已經大為不同。奢侈品牌創意總監面臨越來越多的鉗制,幾乎不再具有顛覆體系的能力,而季節性的時裝周日程則變成了他們嚴重的負擔。Azzedine Ala?a 在採訪中稱,「如今設計師的工作量幾乎是不人道的,只有很少的人能夠適應這樣的節奏。沒有人能夠每天都有新的想法。」

Raf Simons在《Dior and I》紀錄片中溢出屏幕的工作壓力已經成為描摹時裝產業高壓工作環境的經典,令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時裝日程體系對設計師心理健康的壓迫。

「不過時裝品牌頻繁更換設計師,逼迫設計師在3季之內做出好成績,否則就更換設計師的現象仍然只增不減。」

Haider Ackermann稍早之前離任只做了三季的Berluti。Lanvin則與在任不到一年的Olivier Lapidus分道揚鑣。Salvatore Ferragamo任命Paul Andrew為創意總監,取代了2016年才上任的Fulvio Rigoni。

在社交媒體和千禧一代消費者對時裝產業進行重構的背景下,品牌變得越來越焦慮和急功近利,時裝商業變為了商業結果導向的殘酷遊戲。創意的方式本來各有不同,一些設計師幾季之後才能漸入佳境,一些設計師需要更多時間實驗試錯,然而現代時裝商業卻只允許一種創意方式,那就是快速、高產與可複製。

但是違背創意本質的工作方式最終會露出馬腳。疲憊不堪的設計團隊和有更多問題需要思考的創意總監不再花時間謹慎思考創意,從初期設計團隊粗糙的靈感資料收集到最後的成衣製作都依照流水線按部就班進行,但這卻不能保證創意的原創性,以至於近期Vivienne Westwood、Yeezy等抄襲事件頻發,原因多半是設計團隊誤用了搜集到的靈感。

Azzedine Ala?a 的模式或許再難複製,但是他對今日時裝界的啟示或許是,儘管行業正變得越來越浮躁,但設計師只有回歸對時裝本身的回歸與專註才能奪回話語權,否則將更加容易被取代。放棄迎合體系,便為新體系提供了可能性。

credits:

撰文:Drizzie

編輯:Ben Yuen 阮柏濤

圖片均由 Drizzie 提供

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裝 的精彩文章:

第五人格:花嫁時裝值得我們氪金嗎?和她一比你就知道賺了
黃金鎖甲 大話西遊手游新時裝「大聖」即將上線

TAG:時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