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與情緒和諧共處?

如何與情緒和諧共處?

這是寄於你的第 22 封情書

Autumn

July

00:00/02:40

(悄悄告訴好看的你:音樂里也有告白哦 ☆?(ゝ。?))

與外界相接,我們每個人都會升起各種各樣的煩惱與情緒,很多時候就陷溺於情緒之中,不但浪費時間,還讓自己的心靈疲憊不已。

這一點自己也做得不好,有時候陷在情緒之中,就想著,索性就這樣吧,物極必反,如果難過,就任憑心緒漫過全身,當心墮到一個極點時,再讓平靜逐漸升起。

但是,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喜怒哀樂,任何一種情感如果過度,對身體而言,都是一種損耗。所以,任憑情緒侵襲的做法,有點像《紅樓夢》第八十九回,黛玉揣測寶玉定親之後的行為,「立定主意,自此以後,有意遭塌身子,茶飯無心,每日漸減下來。」這種做法,對身體的傷害,太大了。

因而,就參考一些佛書和心理學。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一行禪師寄於大家的情書,他在教我們,怎樣與情緒和解。

以下為一行禪師開示:

佛教的禪修包括「止」與「觀」兩個方面,我們往往傾向強調「觀」(「深入觀察」)的重要,因為它能帶來洞見,並讓我們解脫苦與煩惱。然而,修「止」(「停止」)是基礎,倘若不能停止,就無法擁有洞見。

正念分明,停止習氣

「止」的第一項功能是停止,即停止自己的思考、習氣、失念,以及主宰自己的強烈情緒。當某種情緒如暴風雨般襲來時,我們就失去了寧靜。我們打開電視,然後又關掉它,拾起書本,然後又放下。我們要如何才能停止這種躁動的狀態?要如何才能停止自己的恐懼、絕望、憤怒與貪愛?我們可憑藉正念地呼吸、步行、微笑以及深入觀察而停止下來,以求了解。

我們需要藉助正念的力量來辨識自己的習氣,並與之同在。有了正念,每當習氣顯現時,我們就有能力辨識出它:「嗨!我的習氣,我知道你在那裡」。若我們以微笑面對,它就會失去大半的力量。

失念則正好相反,我們在喝茶,卻渾然不知自己在喝茶;坐在摯愛者旁邊,卻不知對方的存在,我們魂不守舍,想著過去與未來。我們必須將正念之光普照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那麼失念的黑暗將會消失無蹤。

學習平息情緒的藝術

「止」的第二項功能是「平靜」。當我們有強烈的情緒時,自己知道此時採取行動可能會很危險,但又無足夠的力量或清晰的心智來阻止它。我們得學習吸氣、呼氣、停止活動,以及平息情緒的藝術:

(一)辨識——若我們生氣,就說:「我知道自己有憤怒」;

(二)接納——當我們生氣時,不要否定它,而是接受現在的一切;

(三)擁抱——我們以雙臂擁抱憤怒,如同慈母抱著啼哭的嬰兒。以正念擁抱自己的情緒,光是如此就能讓憤怒平靜下來;

(四)深入觀察——當我們有足夠的平靜時,就能深入觀察,以了解造成這股怒氣的原因何在,是什麼造成懷中嬰兒的不安;

洞見——深入觀察的成果,就是了解導致我們的嬰兒的哭泣,亦即造成我們憤怒的許多主因和助緣。也許是小寶寶餓了,也許是固定尿布的別針扎到了皮膚。當朋友以刻薄的言辭引爆我們的怒氣,而我們突然想起對方何以會情緒不佳,可能是他家裡出了什麼事情。就是如此反省,直到洞見造成自己的苦因是什麼。有了洞見,就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此就能改變情況。

被自己困住的

讓身、心休息而獲得療愈

平靜之後,「止」的第三項功能是「休息」。

我們修習坐禪時,也可以讓自己像沉入河水的小石頭般休息,自然且毫不費力地沉入盤坐的姿勢中休息。身心若有所創傷,休息好,才能讓傷口自動癒合。然而,人類生病時就只會憂慮!我們到處尋醫問葯,卻不曾停下腳步;即使到海邊或森林中度假,我們也不得休息,反而比去之前更加疲憊。

我們得學習休息,躺下並非唯一的姿勢。坐禪或行禪時都能好好休息。禪修不是非得要辛勤勞苦不可,只要允許你的身、心,如森林中的動物般休息,別過度費力,也沒必要一定要達到任何成就。我正在寫一本書,但我並未費力,反而同時在休息,請你也以喜悅、閑適的方式來閱讀。佛陀說:「我教授的佛法是非修行的修行」。(《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784經)請以一種不會使自己精疲力盡的方式來修行,讓身體、情緒、心識有機會休息。若能得到休息,身心便有能力自行痊癒。

停止、平靜、休息,是療愈的先決條件。世界需要療愈,個人、社群和國家,也同樣需要療愈。

有時我很珍惜自己的情緒,是它們讓我體驗到了五味陳雜的人生,畢竟,「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過,現在想來,精彩的前提,是健康。我寧願世界上少一個海子、少一個顧城,而多一個慈祥的父親、一個盡責的丈夫、一個孝順的孩子。

文/一行禪師

圖片/來自網路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情緒的朋友,

心如泉水,

乾淨、澄澈、而不失活力。

☆*:.?. o(≧▽≦)o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寄於你的情書 的精彩文章:

白駒過隙,究竟何為意義?
選擇恐懼症,怎麼破

TAG:寄於你的情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