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另類解剖學 別樣科普路

另類解剖學 別樣科普路

解剖學科普的理念和提法,源於我從解剖學到生物塑化的延伸。1995年,得益於大連醫科大學的支持,大連醫科大學生物塑化技術研製開發中心揭牌成立,標誌著生物塑化技術正式引入國內,關於解剖學科普的序幕由此在國內逐漸拉開。

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早於人們意識形態的進步,彼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還未萌動,但解剖學科普在中國大地正如火如荼地生根發芽。20年來,在科普領域我曾被載入了眾多的標籤,「膽大」「塑化第一人」「生命奧秘之父」。當然,也不乏褒貶不一的爭論,甚至於謾罵,但我對科普的情結仍還是「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有幸生於大連,長於大連。大連自然博物館是國內最早的四大自然類博物館之一,舊址位於大連的勝利橋北,是一座有濃郁俄羅斯風格的古建築,也是沙俄統治時期修建的市政廳大樓。

我非常感謝我的父母,即便在文革期間,父母每年都要帶著我和妹妹到大連自然博物館參觀幾次。就是那個時候,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展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擴展知識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也激發了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標本收藏成為我的終身愛好。

在小升初階段,適逢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郭沫若發表了一篇熱情洋溢的講話——《科學的春天》,此後,科學的春天也確實來了。當時出版了大量的科普雜誌,如《科學畫報》《知識就是力量》《少年科學》《青年科學》和《我們愛科學》等,還有各種各樣的科技類報紙。那個時代的巨大轉折讓尚念初中、求知慾旺盛的我在科學的大漠中如飲甘泉。時至今日,許多當時的科普文章、科幻小說我還記憶猶新,從此科普給我的人生軌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科研到科普的跨越

研究生時期我開始從事科學研究,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很古老但又非常冷僻的學科,它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門行將就木的夕陽學科。然而,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社會對人體解剖學的認知還非常匱乏,即便醫學生限於解剖學的恐懼感,也僅僅停留在抽象的理論基礎之上。

事實上,人體解剖學是充滿生命力的學科,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人體解剖學提出了很多新的課題,增加了很多新的研究內容。如影像技術的發展、CT核磁共振的出現、斷層解剖學的研究,隨著顯微外科的發展,又有了皮瓣的研究;隨著微創技術的研究,又有了管道解剖學的出現。所以,解剖學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分化出更加細化的新興學科。而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百姓對人體自身非常好奇,但缺少機會去了解自我。

1992年,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生物塑化技術,並有幸於1994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到德國學習這門技術。通過對生物塑化技術的學習,一方面,了解到其對解剖學乃至形態科學、病理學、胚胎學以及生物學與博物館學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教學與科研會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生物塑化技術使得傳統的以福爾馬林保存的標本以一種乾性的、具有美感、動感以及知識性與趣味性相融合的展品形態呈現給社會大眾,這為醫學科普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科普途徑。

回國後,我就一直致力於這項技術的引進和研發,通過努力使這項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完全實現了國產化,擁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從技術角度開展解剖學科普就順理成章了。

生命奧秘的破繭成蝶

2004年,我在北京建築文化中心首次舉辦了第一個解剖學科普展覽——「人體世界」,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和爭議,很多媒體以質疑、抨擊甚至謾罵來回應我和我的科普展覽。

但心酸的背後也有可喜的欣慰,很多科技類的報紙,如《科學時報》《健康報》和《大眾科技報》等卻給了我們高度的讚揚。此外,最大的收穫就是觀眾的留言,這是鼓舞我們有勇氣去面對爭議與非議的動力。

面對解剖學的敏感和社會的爭論,國務院委託科技部、衛生部對我們的科普展覽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接受調查固然不會風平浪靜,但調查組給出的最終結論是:「人體展覽是一項正常的科普活動!」至此,生命奧秘的科普之路得以從襁褓中茁壯成長。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的基礎學科,人體知識的科普也是其他醫學知識科普的基礎。在展覽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對內容進行豐富、調整,融入了大量的健康知識、病理知識、醫療知識,使得觀眾通過我們的展覽能夠真正了解健康理念,獲得健康知識,傳播生命的理念。所以,一路走來的人體展覽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理解與支持。目前,我們的生命奧秘展覽走過了40多個國家140餘座城市。

如今,生物塑化技術不僅應用於醫學領域,也廣泛應用於生物學領域,這為生命奧秘主題展覽擴展「脊椎王國」「海洋精靈」等主題展覽提供了技術支撐,進而孕育出版發行了「生命奧秘」系列叢書。通過大量的原始圖片記載,使得原來比較枯燥的解剖學科普通過生物塑化技術,變得比較直觀、生動、活潑。再後來,以叢書為指導,以主題展覽為內容,大連、蘇州和成都三座生命奧秘博物館在國內科普界綻放異彩。

解剖學科普的使命

2013年,我被中國解剖學會選舉為科普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我和我的團隊正式挑起全國解剖學科普的重擔。除了經營好生命奧秘博物館這項自主設立的科普使命,更重要的是要帶動全國解剖學界的學者向科普領域延伸。

首先是科普內容建設,這是一項同一語種的創意翻譯歷程,將深奧的科學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故事情節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示出來。科普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決定了知識的傳遞周期和素質提升層次,科普內容建設除了專業特長的展現,更需要寓教於樂的情懷去研發。

其次,科普傳播的廣度與深度決定了科普的效能,互聯網+時代成就了解剖學工作者幾百年禁錮於象牙塔的困局,新媒體傳播同樣讓解剖學科普進入尋常百姓家。

最後,人才建設與科普資源的整合是解剖學科普的源泉,隨著科普意識的提升,眾多醫學院校都立項生命科學館建設。我們通過中國解剖學會的平台作用組織大家統一思想,開闊眼界,把教學與科研方面的資源用於科普,高校的生命科學館或人體科學館現已陸續對社會開放。

科普的資源得以整合與放大,解剖學這一冷僻學科的科普使命,伴隨著國家政策的東風跨入了5G時代。我為此而深感欣慰。

(作者隋鴻錦系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導,兼任中國解剖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全國比較解剖學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生命奧秘博物館」創始人。2004年曾被《科學時報》評為當年「科普十大公眾人物」。主編「生命奧秘叢書」之《達爾文的證據》《深海魚影》《人體的奧秘》,以及《人體世界》等科普書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余大慶: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應講一個「誠」字
一帶一路書畫名家邀請展在京舉辦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