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他,太極推手在蘇城校園開枝散葉

因為他,太極推手在蘇城校園開枝散葉

吳氏太極名家吉守祥

太極和太極推手是中國幾千年來流傳至今的文化密碼,吳門太極推手恰恰是體驗中華文化魅力的原點之所在。

在蘇州,有一群熱衷習練太極推手的人們,作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承人代表,吉守祥先生堅持習練太極推手已有四十多年,傳承著吳式太極潛移默化的內在精神。而他始終一方面在練,一方面在悟,不斷和朋友們探討研究推手文化的真諦和要義。

難忘的學拳記憶

作為太極拳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太極推手最能反應太極拳習練者對動作要領的掌握程度。吉守祥,對太極和太極推手精修多年,而他愛上太極緣於年輕時看過的一本武俠小說。這本書主要介紹楊氏太極拳宗師楊露禪的太極之路,吉守祥反覆看了好幾遍,被太極博大精深的內涵深深吸引住了。

1972年,當年19歲的吉守祥,開始跟蘇州太極拳老前輩陰紹恩老師學習拳架和推手,深受老前輩的教誨與指點,逐漸懂得傳統太極推手的鍛煉方法及要領。後來他專攻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最早始創於吳全佑,相比其他拳架,它以柔化見長,更強調松、柔,其特徵可概括為:功架緊湊、松靜自然、招勢嚴密、細膩連綿,符合太極陰陽理論。吳式太極拳還是一門很好的養生術,習練名家大都高壽,因此又有「長壽拳」之稱。

中間為太極名家李仁柳,右一為唐亮,右二為吉守祥

最讓他記憶深刻的有兩件事,1974年,吉守祥在工作之餘,跟隨吳式太極拳傳人唐亮老師學習基本功,主要學習拳架和推手。「有一天下午,唐老師精神特別好,他非常講究基本功,要求嚴格。那天他帶著我反覆練習『掤捋擠按』幾個動作,大約練了半小時,我就感覺腿麻了,但老師沒喊停,我也只能繼續練。沒想到,最後我們練了近45分鐘,我是硬著頭皮堅持了下來,可年過六旬的唐老師卻一點也看不出累。」從那時起,吉守祥就暗下決心要學習老前輩身上吃苦耐勞和執著的精神,他想把太極推手真正學好悟透,這一學,堅持了30多年。

還有一件難忘之事,經朋友介紹,1977年底吉守祥去上海拜訪太極高手,卻邂逅了推手名家。當時吉守祥借住在親戚家,附近有個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他去公園隨意玩的時候,就看到很多人在跟一位吳式太極拳老師練拳架和推手。於是他站在邊上看,直到大家練完散去他才離開。去了三四次後,吉守祥忍不住上前打招呼,知道了那位老師就是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仁柳,沒想到李老師早已注意到他。後來,他就跟李老師學習推手,老師覺得吉守祥基本功可以,但忽略了太極的虛實變化,這樣就會產生雙重,缺少變化。「避免雙重之病」的這一提醒,對吉守祥有了深刻啟發。跟李老師學的三年時間裡,他基本每周抽空去上海,堅持學拳。

中間為李仁柳,右一為吉守祥

「兩位老師都教會了我太極推手的真正內涵。太極拳是內家拳的一種,不追求外在形式,旨在練意。太極推手上虛下實,要求習練者必須松空修鍊,不和對方去頂,大家心平氣和,才能完成自身五臟六腑的通暢,打通體內循環。」吉守祥說道。

推手中的智慧與哲理

太極推手是一項傳統的武術運動,這是一項雙人對練項目,需要互相的配合,變化的自然。你來我往之間,可以感受陰陽互變,虛實變化間的奧秘。

有的人認為太極推手比較簡單,沒什麼意思,這是誤解,其實,太極推手體現了東方的整體性思維,道理深奧,變化無窮。中國傳統武術,尤其是太極拳,它的技擊理論是建立在《易經》的對立統一變化規律上的。吉守祥告訴記者,通過推手練習,既可以健身,又可以增加對練的趣味性,還可以體悟太極的哲理性,比如以柔化剛、捨己從人、避實就虛、逆來順受、順勢而為等等。

你來我往之間,感受太極的陰陽互變之妙

何謂太極?朱子(南宋大儒朱熹)曰:合萬物而言之,為一太極而已也,而萬物之中亦各有一太極。以此推之,人人、物物、事事均為一太極也。

吉守祥通過推手練習,改變了自己對矛盾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即不較勁、少衝突、能相融。此外也提升了自己的思想觀念,拓展了思路,改變了習慣,調整了心態。然而,他認為,雖然全世界已有至少1億人學練過太極拳,但講究內求本具和人生修養的真正的太極拳——由此而誕生的太極文化——博大精深,事理不二,理法一如,修心為要,整體為本的祛病之拳、養生之拳、休閑之拳、哲學之拳、悟覺之拳,卻一直不被人們所認知。

練推手正是需要不斷參悟,循序漸進是修鍊的重要法則。「從我個人的推手經驗來說,推手應以用意不用力,沾連粘隨不丟頂為根本。這著重講的是推手的技術方法和原則要領,頂著推,相融性少;順著推,順勢而為。傳統太極論提示我們,以柔化剛,不用蠻力拙力,要以小而巧的力發揮別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而當今社會上太極推手之人有以拙力相持,硬推硬搡,如牛之相牴,或生扯硬拉,攪成一團。這樣的做法既沒有訓練效果,又得不到相應的樂趣。」吉守祥和對方輕輕搭把手,便能讓對方感覺力已化到腳下。他動作輕鬆自如,拳式小巧靈活。這其中融合了他幾十年來習練吳式太極拳所感悟的太極真諦,他將吳式太極拳所蘊涵的武學、中醫學、心理學、生命科學和陰陽學說等諸多元素展現得絲絲入扣。

吉守祥說,推手可健身,有趣味性,更能體悟太極哲理

太極拳其理精深,其技獨到。吉守祥認為,凡是熱愛太極推手的人們,當你與別人推手時,是不是特別關注在不頂不丟的狀態下,能夠在和對方隨動時,利用對方的動力,起到力從人借的效果呢?而太極推手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方法就是能夠力由人借。設想,當你能不用主觀的力量,或者捨去主動用力的想法,轉而注重怎麼去借用對方的力,而為你所用時,不就省力了嗎。更有意義的是,這個「力由人借」正是體悟太極之道的核心環節。當然,力由人借的能力,需要太極推手愛好者遵循太極陰陽變換之理。改變本能的用力習慣,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和正確的要領,經過堅持不懈地鍛煉,逐漸就能形成這樣巧妙而令人驚奇的能力。

練推手正是需要不斷參悟,循序漸進是修鍊的重要法則

「太極推手練到一定程度,還能感受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這其中所蘊藏的內勁使人感覺剛柔相濟,渾厚無間。」吉守祥認為,面對對手「四兩撥千斤」,放大了說,就是指生活在當代社會面對壓力、煩惱、困難的時候,我們是如何化解,或者說在這樣一種複雜的矛盾中,去找到核心的點,與對方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我練了幾十年太極和太極推手依然覺得不夠,現在每天都要練上一兩個小時。我想說我們不要過分追求行雲流水、舒展大方一類的東西,這些都是『有』和『形』的東西,往往正是因為有了,反倒什麼也沒有了。」吉守祥感嘆道。

中外傳播推手文化

吉守祥為人質樸,溫潤謙和,功夫深厚。習武四十多年來,他對傳統吳式太極拳的傳承孜孜不倦。除了潛心鑽研太極和太極推手之餘,作為吳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上海吳公儀太極拳(仁柳傳承)研究會副會長,吉守祥還致力於太極推手的普及推廣工作。

三十幾年前,吉守祥策划了一場推手活動,反響極好

早在1983年,他就在《武林》雜誌上發表過很多文章,其中一篇「太極推手是有益於學生的武術運動」的短文發人深思。文中,他提到,太極推手具有完善的保健功能和巧妙的技擊作用。在不用任何護具的情況下進行徒手對練,有比較安全保險的突出優點。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多為好動。通過太極推手運動的鍛煉,不僅能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磨鍊其意志和性格,還能鍛煉身體,提高思維的專註性。然而,大多數學校沒有開展太極推手運動,因此需要做一些宣傳推廣工作。一旦能制定出一些關於開展太極推手運動的計劃和措施,進行試點,總結經驗,推而廣之,讓太極推手在各地的中小學裡普及、發展起來,是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

20年前,蘇州大學機關黨總支請吉守祥去教高校老師吳式拳架,他教了大半年時間,最後堅持下來的有10多人。之後從2014年開始,他再開始陸續給蘇州大學文學院、藝術學院、法學院、數學學院、醫學院等眾多學院的老師上太極拳課,帶著這群高級知識分子一起體悟大道。這些教授學者通過推手的學習,也是豁然開朗,大腦、身體和心靈都有一定程度的感悟。

推廣太極,一直是吉守祥堅守的事情

2015、2016年,從美國來蘇大學習漢語的研究生也有幸聽了兩年吉守祥上的太極拳選修課,他主要就教拳架和推手。外國學生紛紛點贊:「傳統太極文化真是奧妙無窮。」

2016年8月,蘇州大學首開「吳式太極傳習公益一期」,由吉守祥授業。短短一個多月的太極述真傳習結束了,但大家對於吳式太極的勤習與理解仍在繼續,與老師的交流仍在不斷深化。

除了按課時開班外,他還有一群長期跟他學練的太極愛好者們。吉守祥說,太極推手是男女老少皆宜,只要身體健康,都能從事這方面的鍛煉。今天,無論老年人、中年人還是青少年,喜歡太極推手運動者大有人在。近年來開展太極推手競賽活動,演練的人也越來越多。

高校教師跟著吉守祥一起體悟推手之道

在蘇州,一群熱衷吳式太極推手的拳友互相切磋學習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王爾東,習練吳式太極多年,是一位太極拳的忠實愛好者。他表示,藝術學院的師生認真研究、感悟太極文化,期待將太極文化導入學校的體驗教育。蘇州公安系統的朱長勇跟隨吉守祥習練太極多年,受益匪淺,他從中體悟到了「動亦定,靜亦定」的人生境界,也感悟到了「無時不太極,無處不太極」的生活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吉守祥近年來還在澳洲華人中傳播太極文化。今年5月他再次受邀去澳洲講學,並作為當地武術表演比賽大會的特邀嘉賓。

在他看來,推廣太極推手,一定要考慮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共性是指太極推手習練者必須遵循太極拳的拳理拳法,儘可能不要偏移路徑和軌跡。並以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為宗旨,這樣才能練出太極推手特有的風格;個性,則是指每個人表現的風格、特點不一,不管怎樣,個性不能偏離共性。「練了這麼多年太極推手,尤其是退休後的近六年里,有時間有精力能夠定下心來練習,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我始終在一方面練,一方面悟,我會一直堅持往下走。」吉守祥坦言,古人認為「無用之大用」為最大的智慧——太極文化看起來似乎並不能直接地告訴人如何地按圖索驥去刻板思考和解決問題,卻可以通過太極拳的熏修,開發出大智慧,從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太極文化,內求諸己、內求本具,乃是真正改變人的命運和人生走向的修養之學。「惟修養可以改變氣質,惟修養可以提高人格,惟修養可以完成事功,惟修養可以光輝人性。」這樣好的修養之學,埋沒了,乃中華民族的一大損失;這樣好的修養之學,沒有機緣親近,乃是個人的無量缺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楊澄浦宗師詳解太極十字腿,秘訣在角度……
如何做到太極拳「滿身都是手」的勁力?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