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禪堅持不投降,那麼《三國》格局會發生改變嗎?來瞧瞧
如果劉禪堅持不投降,那麼《三國》格局會發生改變嗎?來瞧瞧。
無論劉禪是否投降,都不會改變結局,原因是劉禪的無能是蜀漢最終滅亡的一個原因,但是這個原因是直接的,表淺的。更本質的原因在於蜀漢政權人才的枯竭,蜀漢的人才結構是人才團而不是人才鏈,蜀漢的核心精英人物劉備,張飛,關羽,諸葛亮,馬超,趙雲,龐統等人才是井噴出現的,當其聚集在一起,風雲際會,三分天下,鼎足吳魏。
如劉禪堅持不降,其軍事態勢是 : 鄧艾劉禪僵持在成都城下,姜維大軍還在劍閣前線。在這樣的局面下,如姜維安排好劍閣防務,嚴拒鍾會;再派精銳馳援成都,有可能把鄧艾前後夾擊,消滅於成都平原。如此,則三國鼎立肯定會延續一段。至少蜀國不會亡於炎興元年(263)。因為當時東吳已經派出丁奉率領的援軍,但因劉禪已經投降,只好撤軍回師。
鄧艾經七百多里艱難跋涉,又經歷和諸葛瞻苦戰,已是疲憊之師,如攻堅城再添傷亡,士氣可想而知,成都畢竟是都城,城防有一定基礎,不會一攻就破。如果劉禪拒絕投降,姜維回援,附近州郡勤王,加上成都守軍出擊,滅鄧艾於成都城下不是不可能,只是蜀國缺少一位幹練勇武,通達全場的帥才,姜維雖不錯,但一時難臨現場。
蜀國當時是有能力抵抗魏國的進攻的,都說蜀國地勢險要,那可不是說說的,等鄧艾的軍隊到達劉禪城下之時已經死傷過半,而且後續的糧草支援肯定是不足的,但是劉禪卻直接投降了。
到了後期蜀國戰不過魏國實雖然多是國力上的劣勢但也有戰略上的失誤。加上魏軍兵馬、糧草都數倍於蜀軍還有後方源源不斷的輸送,蜀軍一敗再敗只能憑藉地勢空守無援,姜維重守劍閣而鄧艾偷渡陰平蜀漢大勢已去,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劉邦被圍白登山,匈奴佔據明顯優勢,為什麼卻錯失良機放虎歸山?
※三國之中,劉備最得人心,但為什麼他手下出現的叛徒反而最多?其實原因很簡單
TAG:千秋萬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