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晉本可成為盛世王朝——西晉迅速衰亡的思考(上)

西晉本可成為盛世王朝——西晉迅速衰亡的思考(上)

讀西晉史,令人兩拍案。一為叫絕,一為憤怒。

叫絕者,是晉武帝司馬炎雖於265年篡曹魏政權而自立,卻終結了三國時期的大分裂局面,於280年初滅東吳而統一中國後,推行一系列積極政策,實現了「太康之治」,當時就有「天下無窮人」的民謠。

憤怒者,是晉武帝於290年去世後,西晉迅速在「八王之亂」中大傷元氣,而內遷的少數民族乘機紛紛舉兵,禍亂中原,生靈塗炭,釀成「永嘉之禍」,中國的北方由此進入十六國時期。西晉於316年滅亡後,鎮守南京的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晉室,東晉在中國的南方開始登上歷史舞台。然而東晉亦不能統一中國,大分裂、大動蕩繼續在神州大地上演,最終形成南北長期對峙局面,這個南北朝時期竟然一直延續到了589年隋滅陳而終。如此長時間的大分裂,豈不令人扼腕長嘆?

事實上,西晉之興忽,皆緣於司馬炎。可以說,他是大分裂的終結者,又是大一統的掘墓人。而在相當意義上說,從西晉末年到隋朝初年的近300年時間,中國陷入歷史上最長的大分裂時期,雖不能全部歸罪於司馬炎,但他這個始作俑者總是難逃歷史的責任追問。

正所謂「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西晉原本是可以成為一個盛世王朝的,司馬炎也原本是可以有開啟這個盛世王朝的機緣的。他的文治武功,雖無法與歷史上那些雄主相比,但其歷史功績也還是可以彪炳史冊的。

開西晉之新氣象

事實上,司馬炎一登基,就開啟了西晉的新氣象。他糾正曹魏政權「刻薄奢侈」的弊端,而施以仁厚節儉之風,如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所言「帝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後,矯以仁儉」。司馬炎雖迫使魏元帝曹奐把帝位禪讓給了自己,但畢竟司馬家族「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民心歸晉,司馬炎的西晉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認定的正統。

當時,太常丞許奇的父親因過被誅,大臣們便認為他不宜在晉武帝身邊,估計是擔心他挾私怨、亂朝綱之類,看來「老子反動兒混蛋」這種想法古已有之。但武帝一開始就顯示了用人上的度量,武帝追述他父親的名望,稱讚他的才能,還提拔他擔任祠部郎。事實上,唯才是舉貫穿了司馬炎的執政生涯,也是西晉所以能成就大事、一統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他任上,一大批文臣武將,如羊祜、杜預、衛瓘等,皆得其所、任其職、盡其能,從統一全國,到實現「太康之治」,端賴用人之功。

對人才的寬容,也是晉武帝的過人之處。比如272年,晉武帝和右將軍皇甫陶論事,沒想到,說著說著皇甫陶就與他爭論起來。即便在今天,下屬與領導發生爭論,雖然不能與古代大逆不道等字眼掛鉤,但領導心裡不爽,甚至給下屬穿小鞋的情形也未必沒有。但皇甫陶這類人才的可愛就在於,往往喜歡論是非,興頭上忘了禮儀。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寬容愛惜這類人才,容忍人才諸如此類的小毛病,是聚攏人才的一個重要因子。

皇甫陶這一爭論,晉武帝不以為意,但有人就覺得不得了,趁機抓住大做文章。當時,散騎常侍鄭徽,就請求給皇甫陶判罪。估計依據的律令條文也說得頭頭是道、振振有詞。沒想到晉武帝給了他一頓悶棍,把這類人徹底打趴下了。武帝說:「忠讜之言,唯患不聞,徽越職妄奏,豈朕之意。」武帝的意思,就是要廣開 言路,最怕鴉雀無聲,聽不到逆耳忠言,這點爭論算得了什麼呢?然後,就把鄭徽給免職了。這事晉武帝辦得地道,大快人心,只此一舉,此類小人就不敢再興風作浪了。

事實上,在魏末即有士風頹敝之病。對此,臣子傅玄便上疏稱「教化隆於上,清議(社會評價)行於下」,委婉批評晉武帝登基後「惟未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督促)風節,未退虛鄙之士以懲不恪」。也就是建議晉武帝在用人上形成導向,以實現「風成於上,俗化於下」之效。司馬炎高興地採納,還讓傅玄起草詔書以實行之,但也未能改變當時的風氣。這彷彿是一個縮影,司馬炎做事不太徹底,缺少歷史上那些雄主所具有的一抓到底、一往無前的風範氣概。

大分裂的終結者

269年,晉武帝就立志滅吳,在當時,這也確屬雄心壯志。須知那時的東吳,其末代皇帝孫皓雖然殘暴無雙,卻仍有一批賢才輔佐。相形之下,蜀漢之所以那麼快被他爹司馬昭滅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蜀漢後期人才奇缺。

武帝立下滅吳志後,便有一番戰略謀劃,在人才、軍事上進行一番戰略布局。他任命尚書左僕射羊祜統領荊州諸項軍事,衛瓘統領青州諸項軍事,司馬伷統領徐州諸項軍事。羊祜施以懷柔政策,深得江漢地區人心。他與吳人開誠布公講信用,投降的吳人想離開,沒問題。裁減守邊、巡邏的士兵,讓他們開墾農田,後來軍隊都有了夠吃十年的餘糧。他經常穿著輕暖的裘皮衣服,衣帶寬鬆,不披掛鎧甲。住的地方,侍衛不過十數人。凡此,皆讓人覺得,他不是來打仗的,他是來搞和平建設、睦鄰友好的。

當然,羊祜這一番懷柔之策,沒那麼快見效。而且,在272年的西陵大戰中,還打了大敗仗,東吳名將、陸遜次子陸抗大破羊祜五萬兵。羊祜大敗,被貶為平南將軍後仍繼續致力於修德信來懷柔吳人。每次與吳國交戰,都約定日期才開戰,不做偷襲之計。羊祜的軍隊外出在吳境行走,割了穀子做口糧,全都記下數量,然後送絹去償還。打獵只限晉的領地,如果禽獸先被吳人所傷而被晉兵所獲,都要送還吳人。

於是,吳國邊境的百姓對羊祜心悅誠服。羊祜與陸抗一邊對峙,一邊還互通往來,陸抗送羊祜酒,羊祜端起來就喝。陸抗生病向羊祜求葯,羊祜把成藥送給他,陸抗也馬上就服下。雙方都是一代名將,搞的都是懷柔之策,都沒有看到最後的結局。但西晉成而東吳敗,直接原因,是陸抗天不假年,於274年去世,東吳失去了這最後的名將,從此不振。西晉則人才濟濟,羊祜在278年病逝前,推薦杜預代替他。而根本的原因,則是孫皓之治不得人心,司馬炎之治使人心歸附。

到了279年,滅吳終於付諸行動。11月,晉武帝派出六路人馬共20萬軍隊大舉進攻。東吳也不是沒有賢才,早在272年,晉國造船砍削下來的木片,蔽江而下,建平太守吾彥就拿著木片建議孫皓早作打算。但孫皓不聽,吾彥只好以鐵鎖橫江阻斷江上通路。後來東吳人又以鐵錐沉江來試圖阻擋晉軍南下,這都是東吳賢臣的絕望與無奈之舉。面對這點路障,晉軍分別以火攻熔斷鐵鎖、以木筏帶走鐵錐而破之。於是戰船長驅直入,於280年3月攻破東吳都城建業,孫皓投降,東吳由此滅國,中國歸於一統。晉武帝面對東吳舊臣,一一安撫,原來的牧、守以下的官員都不更換,苛政全部廢除,代以簡易制度。東吳人心由此歸晉。

280年4月,晉武帝改年號為太康,解決農民沒有土地的問題,又興修水利、發展屯田、減免徭役,凡此一系列積極有效政策,讓當時的中國呈現一派繁榮安居氣象,史稱「太康之治」。只可惜僅持續了10年。其後,中國社會開始進入了歷史上最長時期的大動蕩時代。

晉武帝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還是很值得稱道的。若不是他親手為這大一統又掘了墓,西晉國祚不會那麼短暫。這一統天下、開啟盛世的福澤,也必定會傳之久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馬克思為什麼是我們時代的同路人

TAG: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