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學校保安到核雕大師,他於方寸刻出氣象萬千,天地雖小,意境無窮

從學校保安到核雕大師,他於方寸刻出氣象萬千,天地雖小,意境無窮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能以徑寸之木,

為宮室、器皿、人物,

以至鳥獸、木石,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這種技藝被明末散文家魏學洢寫下來,

就是《核舟記》。

核雕這種技藝從此名揚天下。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

「東坡夜遊赤壁」橄欖核舟

核舟是專門用果核雕刻成畫船

和小舟的民間工藝品,

起源於古代,

興盛於明清時期。

據資料記載,

明代核雕名家輩出,

屢見著錄。

《清秘藏》記載明代宣德年間,

有個叫夏白眼的人,

「能於橄欖核上刻十六娃娃,

眉目喜怒悉具。

或刻子母九螭,

荷花九鷥,

其蟠屈飛走綽約之態,

成於方寸小核」。

明熹宗皇帝也喜歡收藏核雕,

還親自操刀雕刻。

他所創作的「五鬼鬧判」形象生動,

被後世認為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之作。

明熹宗

五鬼鬧判

到清代,

同樣核雕名家輩出。

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

「圓小如櫻桃,

一枚之中,

刻羅漢三四尊或五六尊,

立者、坐者、課經者、荷杖者」等

「合計之數五百」。

晚清核雕藝人楊芝山的核桃雕

「西園雅集圖記」為其力作,

林木扶疏處,

怪石參差間,

竟雕刻三組人物共19人,

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驚奇。

核桃雕《西園雅集圖》

清中晚期至民國年間,

各種核雕品種日趨豐富,

專門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弟子摩挲把玩,

但精湛細膩程度和其文化內涵,

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

現代核雕藝人又在前人的基礎上,

進行了創新和發展,

尤其是蘇州的核雕藝術更是代有傳人。

在素有「核雕之鄉」的蘇州舟山,

現以「須派」和「殷派」為主,

核雕藝人技藝精湛,

作品很受當代人的喜愛。

當代須培金作品

而今,湖南大學保衛隊伍中有一位普通老師,

在工作閑暇時,

卻能將古色古香的湖大建築,

雕刻於方寸大小的橄欖核之上,

亦能以嶽麓山朽木之根,

創作出意境雋永的根雕作品,

令人賞心悅目。

他雕琢著光陰,雕琢著傳統。

核雕:湖南大學老圖書館

在直徑兩厘米左右的橄欖核上,

科學館(今校辦公樓)、

大禮堂、

老圖書館(上世紀50年代重建)、

嶽麓書院、校門(江邊)等校園建築,

微縮於方寸之間,

線條錯落有致,

彷彿有一種安靜的力量。

那羅馬式的拱券造型、

中國傳統坡屋頂設計,

那飛檐的角度、

屋脊的走向……

李少軍雕刻出了建築美學的張力,

也訴說著他與千年學府的故事。

核雕:大禮堂

1999年,

李少軍從部隊複員來到湖南大學工作。

在湖大工作生活多年,

浸潤著千年學府的歷史文化氣息,

李少軍有一種強烈的念頭,

利用工作閑暇時間,

把湖大的美好與厚重雕刻下來,

於是就有了「核雕上的湖大」系列作品。

核雕:湖南大學校碑

白天上班比較忙,

李少軍總是利用中午休息,

或是晚上在家的時間開始他的創作。

為了將湖大建築更生動地呈現在核雕作品中,

李少軍在網上查閱了大量

關於湖大早期建築群的歷史資料,

並下載了有代表性的老建築圖片。

待構思好作品意境後,

他又精選橄欖核,

仔細打磨,

畫出草圖,

真正投入雕刻,

平均要十天左右,

才能完成一件湖大老建築的核雕創作。

「核雕上的湖大」系列作品

對於李少軍來說,

核雕是傳統藝術,

乃天地間另一種筆墨,

如同書法寫作,

心中有物才能下刀如神。

李少軍把心中的湖大,

通過指尖上的雕刻呈現了出來。

核雕:嶽麓書院

一刀、一琢中,

時光安然,

歲月靜好。

那一個個普通的橄欖核、桃核、樹根,

在李少軍的手中,

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山水舟船的核雕擺件,

彌勒、羅漢式樣的串珠,

根雕造型的筆硯……

構思精妙、工筆細作、飽滿靈動。

核雕:科學館

李少軍的核雕能將寫實與寫意相融合,

把遊人、波濤、高山、

瀑布、祥雲、野鶴等合而為一,

怡然自得。

「核舟」記:寫實與寫意的融合

端詳這條用橄欖核雕刻而成的小船,

長而窄,

色澤明麗,

由船身和下面的波浪兩部分組成。

船頭到船尾不到三厘米長,

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

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

船篷覆蓋著它,

雕刻線條十分細膩。

小船開啟四扇雕有花紋的小窗,

透過窗戶可見小船里的四位遊人矯首昂視,

神態怡然。

為了做核雕,

李少軍還專門自製了一套工具,

是由縫衣針磨製而成。

有時為了便於雕刻人物神情,

一根針他要磨上十幾天。

說起雕刻的興趣與校園保衛工作,

這原本是不搭界的。

然而,

在李少軍看來,

二者都需要安靜的力量,

需要守住本心。

此心安處是吾家,

這種跨界的「碰撞」給他的生活

和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雕:《征途》

在保衛工作之餘,

李少軍喜歡爬山。

有不少根雕作品,

就是他從嶽麓山上「撿」來的。

核雕是方寸之間的雕刻,

而根雕則以樹根的自身形態為本進行藝術加工,

材料十分講究。

每次下大雨,

山上有樹被衝倒,

他總能「撿」到適合根雕的「寶貝」。

一件根雕的製作往往需要一年半載。

要先找到合適的樹根,

再經過三個月的浸泡,

四個月的蔭干,

最後才能根據樹根的紋理進行創作。

根雕:《憶英雄》(烏騅馬 )

在李少軍的根雕小型儲藏室,

他很喜歡一件作品「烏騅馬」。

它名叫「憶英雄」,

源自辛棄疾的那句『至今草木憶英雄』。

李少軍屬馬,

他喜歡那種英雄氣概與大丈夫情懷。

從部隊轉業來湖大後,

他漸漸把這份情懷與熱忱,

雕刻在自己的作品裡,

更寄托在保衛處的日常工作中。

根雕:《歲月》

青春與古老共同寫就了「歲月」。

這件名叫「歲月」的根雕作品呈羊頭扁平狀,

從正面看,

像是一隻瘦骨嶙峋的老羊,

有長長的鬍子,

寫盡滄桑;

從反面看,

像是一隻剛剛換齒的幼羊,

還淘氣地吐著舌頭。

根雕:《知音》

方寸之內,

氣象萬千,

天地雖小,

意境無窮。」

這是核雕的魅力。

跟許多同齡同行相比,

李少軍最大的優勢,

也許要算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正因為如此,

他能在創新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雕刻者的認真用心

和賦予作品的情感以及生命。

「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

仍是安靜、安定的。」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匠人精神」。

只有那些與匠人心手合一,

共同鍛造出來的作品,

它們才是傾注了靈魂與性格的:

真正的藝術品!

- END -

(圖片源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開一卷書,泡一壺茶,

取兩枚做點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他給故宮做地毯,復原「腳下的軟黃金」,重現2000多年前的美!
日銷5000!好吃到上癮的紫米酒釀,正適合春天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