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冥王星重回行星行列?後果你可能不會喜歡……

冥王星重回行星行列?後果你可能不會喜歡……

目前,天文學家將太陽系內的4顆岩石星球和4顆氣體星球稱為「行星」,而行星的定義會發生改變嗎?圖片來源:NASA

Ethan Siegel/文

Tisney/編譯

Steed/編輯

自1930年被發現以來,冥王星就被認為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它是人類在海王星外發現的第一個「新大陸」,也是此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海王星外人類所知的唯一一顆太陽系天體。冥王星與其他8顆行星一起,並稱為太陽系九大行星,幾乎已經成為了常識。因為排名末位,又那麼孤獨,冥王星得到了很多人的偏愛。

然而,被發現76年之後,天文學家把冥王星降級成了矮行星,與穀神星這顆最大的小行星,以及柯伊伯帶中的其他一些天體並列。太陽系的行星數量從此減少到了8顆。2017年,一組科學家提出了新的行星定義,或許能讓冥王星重新回到行星行列。這一定義得到了阿蘭·斯特恩(Alan Stern)和戴維·格林斯彭(David Grinspoon)的支持,他們剛出版了一本新書,講述了新視野號探測任務和「行星」冥王星的故事。

正是通過對比這兩張照片,天文學家發現了冥王星(箭頭處)。圖片來源:洛厄爾天文台

定義「行星」,冥王星降級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對「行星」這個天文學最古老的術語之一,進行了科學上的定義。隨著人類在太陽系外圍發現越來越多的天體,從前那種「心照不宣」的定義因為種種原因受到了衝擊。海王星外的許多天體都是圓球形的,有足夠的引力使自身保持流體靜力學平衡,有些甚至比冥王星還重。此外,在許多其他恆星周圍也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新世界。那些天體全都是行星嗎?一部分是?抑或全都不是?新的定義一經提出,不僅立刻引發了巨大爭議,而且事實證明,這個定義也不夠充分。

冥王星(上排左一)與一些海王星外天體的體積對比。圖片來源:Eurocommuter, Chesnok and Lasunncty

IAU對行星的定義如下:

一顆行星必須有足夠大的質量,它的重力能夠讓自身保持流體靜力學平衡:如果它不旋轉,則為圓球形;如果旋轉,則為橢球形。

一顆行星必須圍繞太陽而非其他天體運行:所以,地球是行星,而月球不是。

一顆行星必須能夠清空它的軌道,意味著在相同的軌道距離內不存在其他質量相對較大的天體:於是,火星是行星,但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不是。

按照這個定義,太陽系的行星數量被正式降為8顆。

太陽系行星數量被降為8顆,而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圖片來源:NASA

對於研究太陽系的天文學家來說,這樣很好。從天文學上看,這8顆行星擁有的特性與太陽系內其他天體截然不同。它們有著相似的形成過程;對太陽和其他天體的運行影響更大;反射的陽光比其他天體更多;在太陽系內擁有自己的引力範圍。從許多角度來講,8顆行星剛剛好。

不過,有3個群體反對這個定義:系外行星天文學家、星系天文學家和行星科學家。

反對「行星」定義的種種理由

系外行星科學家提出的論點非常具有說服力。為什麼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可以被歸類為行星,而圍繞其他恆星的就不行?這在2006年似乎是一個巨大的疏忽,因為那一年距離人類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已經有10年的時間了。

事後,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解釋,認為無法從這麼遠的距離確定一顆系外行星能否清空軌道。這個理由在2006年或許能夠成立,但9年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讓-呂克·馬戈特(Jean-Luc Margot)教授已經把它給推翻了。馬戈特設計了一個通用的行星測試,不需要派遣探測器,只要掌握以下3個參數:

行星的質量

距恆星的軌道距離或公轉周期

該行星系統的形成時間

你就可以確定一個天體是否滿足IAU的定義,精確度超過99%。

馬戈特提出的通用行星測試,水星、金星等行星都滿足條件,而冥王星及冥衛一併不能滿足。圖片來源:Margot (2015), via http://arxiv.org/abs/1507.06300

很明顯,太陽系的8顆行星都能通過這項測試,而小行星和柯伊伯帶天體出局了。有趣的是,如果地球軌道上只剩下月球,那麼它恰好介於行星和非行星之間。

星系天文學家反對行星定義的理由則是,流浪行星該如何定義?它們沒有可以環繞的母恆星,可能是天生如此,也可能是從一個行星系統中被「踢」出來的。這樣的天體,又有哪一點不像行星呢?

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在天文學中,位置幾乎意味著一切,就像房地產一樣。如果水星位於木星的軌道上,它永遠也無法清空軌道,也就無法獲得行星的地位。一顆比水星小得多的天體,如果位於一顆紅矮星附近,卻有可能成為行星。而我們的地球,如果位於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附近,也會被排除出行星的隊伍。

我們把太多這樣的非行星天體稱為「行星」,只不過帶有前綴,比如矮行星、流浪行星和系外行星。在太陽系的早期階段,還有原行星和星子。但是,某種程度上,所有這些乃至更多的天體,不還是行星嗎?

流浪行星可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但這樣的天體算是行星嗎?圖片來源:Christine Pulliam / David Aguilar / CfA

一些行星科學家將這個論點極端化了。他們認為,應該忽略「行星處於什麼位置」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天體有足夠大的重力,能夠保持流體靜力學平衡狀態,那麼恭喜,它就成為了一顆行星。

這意味著,太陽系中直徑不到10000千米的天體中,行星並非只有兩顆(水星和火星),而是有109顆。太陽系內的行星總數將上升到115顆,目前的19顆衛星、1顆小行星和海王星外的87顆天體都將加入這一行列。未來,隨著我們在柯伊伯帶、彌散盤以及奧爾特雲中發現更多天體,這個數字還將進一步上升,也許可以達到成千上萬。

按照一些行星科學家的觀點,太陽系裡直徑不到10000公里的天體,有109顆都可以進入行星行列,大部分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圖片來源:NASA

一方面,他們提出的觀點不無道理。當我們討論天體的地質、大氣和星球物理特性時,我們確實都把它們稱為行星,並將研究這些天體的領域稱為行星科學。在討論一顆天體上的氧氣含量、地殼、化學構成及可居住性時,我們把這些這些物理量稱為「行星性質」也沒有感到過不安。就拿冥王星來說,我們知道它有雲,有雪,有天氣過程,有山脈和峽谷,有地層,甚至可能有地下海洋。它有5顆衛星;沿著一個軸自轉;它有白天黑夜,也有季節變換。如果忽略它的天文位置,你當然會稱它為一顆行星。

新視野號探測器所拍攝的冥王星大氣層。圖片來源:NASA

但另一方面,要把冥王星當作一顆行星,你就必須忽略所有的天文學因素。你需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一顆天體到底是不是行星,應該由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決定,還是應該由它的內在屬性決定?我們是否應該完全忽略行星與太陽系、與恆星之間的關聯,完全忽略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彼此間的引力互動?要知道,一直以來,正是這些關聯增進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並讓我們對它們充滿了好奇。

不是行星,就不愛冥王星了?

僅僅因為不能稱之為「行星」,就假定我們不會對冥王星(或者小行星、彗星、衛星和太陽系外圍的其他天體)再有這麼大的興趣,這個說法實在讓我憤憤不平。就算只用地球物理學性質來定義行星,也跟天文學的行星定義一樣,存在許多含混之處。如果土星的氣體被突然剝奪,只剩下一個球形的核心,依然可以成為一顆行星嗎?灶神星(Vesta)這顆小行星,具有地殼、地幔和一個金屬核,只是不算太圓,要不要考慮一下?由冰構成的更小天體(半徑約200千米)可以是行星,因為它夠圓,而由岩石構成的更大天體(半徑約250千米)反倒卻不是行星了?

事實很簡單,在首次發現冥王星的時候,它被錯誤地歸類了。它和其他8顆行星從來就沒什麼相似之處。IAU在2006年的決議是對這一錯誤的修正,只不過這次嘗試並不完善。目前,行星科學家科爾比·魯尼恩(Kirby Runyon)、阿蘭·斯特恩及其他一些人,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努力,這將導致更大、更混亂的錯誤,讓「行星」這個定義對大多數使用它的人來說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讓冥王星重回行星行列,有些人不顧一切,甚至願意降低門檻,讓每一顆質量大到足夠圓的衛星、小行星甚至冰球都成為行星。對於其他一些人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重量,任何天體都可以被稱為行星。但是,對於我們剩下的人來說,一個天體屬於哪一類,與它在宇宙中的位置脫不了干係。宇宙里沒有什麼東西獨立存在於真空中,無論是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帶天體還是奧爾特雲天體,它們的位置決定了其大部分屬性。

如果你想忽略所有這些,宣稱「圓球形的天體就是行星」,那你就加油吧。但是在行星科學領域中,和大多數情況一樣,完整的科學故事遠比武斷的定義要有意思得多。

編譯來源:

《福布斯》網站,You Won"t Like The Consequences Of Making Pluto A Planet Again

GIF

給冥王星寶寶點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科學人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重型獵鷹是外太陽系空間探索的大贏家?
夜空中最亮的星,干涉了恐龍時代的環境

TAG:果殼科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