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父紀念館」設計師睡夢中去世,是王寵惠之子
他是中華民國首任外交部長王寵惠之子
生於北京,成長於蘇州和南京
在哈佛讀書時
貝聿銘是他的同班同學
王大閎
前天,建築大師王大閎在睡夢中辭世
享年101歲
「華人第一代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洗禮
總是思考將中國傳統建築與空間美學結合」
台媒昨天如此評價
王大閎留學前與父親王寵惠合影
現在,台灣的外交部、教育部等大樓
都是他設計的
而他最知名的作品
莫過於台北的「國父紀念館」
台灣「教育部」大樓
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
台灣「外交部」大樓
1965年台灣準備興建紀念館時
王大閎也參與競圖
在12組參賽者中脫穎而出:
中央是紀念廳和大會堂
旁邊是圖書館和站廳
都是現代主義風格
屋頂曲線則是傳統的文官紗帽樣式
國父紀念館模型
蔣介石不滿意
希望將屋頂改為清代宮廷風格
王大閎說:
國父革命就是要推翻滿清
若紀念館仿效滿清宮廷模樣
對他不是諷刺?
紀念館於是還是今天的樣子
國父紀念館
有人評價:
在戰後台灣物資貧乏下
要以有限材料蓋出國父紀念館非常難
紀念館雖然蓋成中國式屋頂
但下方沒有太多裝飾性的元素
是現代建築結合傳統的代表
國父紀念館
蔣家禮聘林語堂回台定居
選定陽明山一片好地方
責成王大閎設計草圖
可惜,林語堂對王的設計圖始終不滿
王大閎索性搞出中西合璧的樣子:
西班牙螺旋柱+藍色琉璃瓦
充滿歐洲風情和中國四合院的美感
一代大師被王大閎折服
度過了「享受人生中之至善果實」的10年
現在,這裡是「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被公認最能代表他建築風格的
是在建國南路的自用小宅(自宅)
1953年來到台灣的王大閎
本來要把自宅用於單身生活
不過一年之後他就迎娶了妻子
這幢自宅充滿蘇州意蘊
滿足著他對少年生活的懷想
成為建築界必須參觀學習的典範
因為地權問題,這幢建築被拆除
去年,又在台北美術館旁邊重建
而今年今日,王大閎已經遠去
重建的自宅
目睹了中國百年風雲的王大閎
寫下了建築界的傳奇故事
糅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
成就了「建築詩人」的雅號
也把家國之思,留給身後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
【微信公眾號:台灣論談】


※馬英九母親節前夕憶母:為人子女要及時行孝
※美國學者容安瀾病逝,曾在台灣學習中文
TAG:海峽評論 |